現在是吃「田螺」的季節,清明節前田螺肥腴、鮮嫩,汙染少。用蔥姜大蒜加辣椒爆炒後浸足味道,作為中國的家常美食,屌絲們在街邊排擋弄上一大盤,下酒最好。
如果要向美女們獻媚,炒田螺就完全沒有情調了。這時候如果非要吃勁道香嫩的味道呢,你可能就需要到法式餐廳吃一頓比較有代表性的蝸牛大餐了。
法國人愛吃蝸牛的確是有據可查的。根據統計,法國人每年要吃掉15000噸蝸牛,平均每秒吃掉10公斤。法餐裡的蝸牛個頭比較大,每個大約重有35克,不過可以吃的部分也只有3、5克。有些胃口好的老饕,一頓就可以吃掉60-80個。法餐中最著名的「勃艮第」蝸牛(Escargot de Bourgogne)由於難以馴養,面對眾多的食客,更是不經吃,所以現在法國人吃的95%蝸牛都是從波蘭等東歐國家進口的「大灰」蝸牛(Gros-Gris)。
除了供不應求之外,法餐裡蝸牛的做法也很複雜的。蝸牛首先要被餓上幾天以排除雜質,然後先從殼裡弄出蝸牛肉,清理並煮熟,最後配上香芹、大蒜汁調配的黃油濃汁,重新塞回殼裡。整個烹飪的過程也要2個小時。所以,法式蝸牛在尋常的法國人家,也往往是在聖誕節期間吃,佔消費總量的60-70%。
其實蝸牛有點像陽澄湖的蟹子,最早也是老天賜給窮人家的肉食。在由於在大森林和草叢裡,蝸牛比比皆是。在缺少肉食的古時,有人就想到了蝸牛裡的肉可以讓人解饞,又可補充營養,後來人們逐漸的又發現,蝸牛肉不僅含高蛋白、低脂肪、零膽固醇,還含有豐富的胺基酸、維生素、鐵鈣等礦物質,其肉質鮮嫩耐咀嚼,口感和味道不亞於鮑魚、魚翅。
真正讓蝸牛「牛」起來的還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1814年,曾經對拿破崙說「給我幾個好廚師,我就能給你談下好條約」的法國外交家塔列郎(Talleyrand),在勃艮第宴請俄國沙皇。可是他們到的實在是太晚,餐廳已經沒有了肉食。
餐廳老闆安東尼·卡勒姆(Antonin Carême)看到了在自己花園的趴著的「肉食」,於是就地進貨,做了蝸牛給他們吃。他用香芹增色,用黃油滑口,用大蒜去味,結果沙皇非常欣賞這勁道香濃的肉食,「勃艮第蝸牛」於是名揚天下。
法國人吃蝸牛的工具也很特別,需要一種專用叉子和鉗子,用一隻手拿鉗子夾住蝸牛,另一隻手用叉子把肉挑出來吃。吃蝸牛最好還是配上麵包,像海綿一樣的麵包可以把濃香的湯汁吸飽,超級好吃。
轉自微信號FrenchPetanque ID: French-Petanque-Tour
餐館創意藝術:馬賽魚湯 / 肉牛
《舌尖上的法國》,法蘭西美食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