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田園夢,回歸那有詩意,有夢想,有溫情的鄉村。
每一個人也都抗拒著悲情、苦澀、犧牲式的日復一日的重複勞作,永遠也找不到生活亮色的鄉村生活……
今天的農業是否有你想像的那樣苦情?10月14日,當我們深入靜寧大地,被那裡美麗的農人,富有生機、希望與情感的鄉村圖景而打動。
深秋的黎明,空氣中已帶著凜冽的寒意,早晨不到七點,靜寧縣城川鎮紅旗村的村民王江寧就匆匆撂下碗筷出門了。
當她趕到呂河沿線的產業扶貧蔬菜大棚示範基地時,菜地邊已經到了很多像她一樣在這裡或包棚種菜或務工的農民。
現代化鋼架構塑料大棚並排而立,棚內種植的番茄、西蘭花等各種蔬菜,綠色的枝葉向四周肆意伸展,你擁我擠,好不熱鬧。農民在綠意騰騰的蔬菜中穿梭忙碌,修剪側枝、固定攀爬的藤條,讓蔬菜達到最佳的生長狀態。
2019年,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發展項目,城川鎮利用天津市武清區350萬元的幫扶資金,在紅旗村呂河沿線建成產業扶貧蔬菜大棚示範基地200畝,修建蔬菜大棚150座,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據了解,該園區採取「鎮產業公司+村黨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貧困戶)」「五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以村級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每棚年租費1500元(貧困戶優惠500元)的運營方式,優先吸納貧困戶種植經營。目前已經營種植60座,其中貧困戶10戶20座。
「春天瓜,秋天菜,樣樣都能把錢賣。賣了瓜,去旅遊,山南海北不犯愁。」這是這裡的菜農最愛說的一段順口溜。
王江寧進了她包的一個大棚,認真檢查著蔬菜長勢。她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剛摘帽。靜寧許多村莊都在發展蘋果產業,但紅旗村因為離縣城進,蔬菜好賣,所以每家每戶都保留著種植蔬菜的傳統。
王江寧自然也是一把種菜好手,但因為以前她家種的是露天蔬菜,只能「靠天吃飯」,蔬菜產量好不好全看氣候好不好。「那時候又苦又累,還賺不到錢。當時我們種菜是租的地,一共4畝地,每年光租金就得4000元,而且露天蔬菜只能種一茬,產量少,家裡一直徘徊在貧困線上,收入最多的一年也只有1萬元。」王江寧說。
「我去年冬天租了5座棚,種了一茬水蘿蔔、一茬菜花,今年到現在已經收入了6萬元。」王江寧高興地說。
在產業扶貧蔬菜大棚示範基地種菜,王江寧不僅省下了修建大棚的成本,而且交通便利,種植規模大,商販上門收菜,省時又省力。今年,王江寧又租了5座棚。
「從沒感覺生活像現在這麼輕鬆,這麼有盼頭,如果哪有問題,隨時有合作社請來的專業技術員指導,你說,大家都在幫著我們,我們不富怎麼行?」王江寧說。王江寧一座棚年收入可達1.2萬元以上。
「當前,大棚內所種植的菠菜、油麥菜等時令蔬菜,市場價每公斤可達3-4元,每茬每棚純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每棚按每年三茬計,多數棚年收入可達1.5萬元以上。150座大棚全面建成後,可帶動當地群眾200人就近就業,最少吸納50戶貧困戶種植經營,鞏固脫貧質效,同時可帶動村集體年收益7.5萬元。」城川鎮鎮長賈軍平仔細給我們算了一筆帳。
因菜而富,因菜而興。
土地的芬芳,蔬菜的清香,夜晚的星空,是我們每個人童年的夢寐。
「您想擁有一塊菜園嗎?想帶著家人一起體驗農耕的樂趣嗎?那就來界石鋪鎮高堡驛站開心農場,認領一塊屬於您自己的私家菜園吧!在這裡,您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丟掉生活中的煩惱,深度體驗農家樂趣……」這是界石鋪高堡驛站開心農場向居民發出的邀約。
每個周末,界石鋪鎮高堡驛站開心農場就喧鬧開了,人們開車來驛站到田裡勞作,採摘蔬菜,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居民在收穫蔬菜的同時,也收穫了各種樂趣。
在一片蔬菜園裡,靜寧縣的一個20多歲的姑娘穿著長裙在園子裡起舞,衣袂飄動,翩然如飛。「她在拍抖音呢,我們這裡不用花廣告費,許多人都會來免費做宣傳,美好的田園的確很吸引城裡人。」界石鋪鎮黨建辦主任王能說。
依託好山好水好風光,界石鋪鎮發動群眾開展特色種植,推動「農業+旅遊」,讓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可喜變化。當地村民姚過過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丈夫有病,還有一個女兒上小學需要照顧,她不能外出務工,從驛站建設之初到現在她一直在菜園務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靈活的勞動時間,便捷的通行,讓她如魚得水,擅長種菜的技藝得到了發揮,每月能拿到2400元工資。
開心農場菜園認領區、早酥梨蘋果採摘體驗區、花海種植區、戶外燒烤營地、紅色教育研學拓展基地、梨花島200畝花海、奶油草莓及西瓜採摘基地……一個個有「賣點」有「看點」的項目匯聚著鎮村黨員幹部及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
界石鋪鎮實行「農場+公司+基地+農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貧困戶參與到就業、種植、分紅當中,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我們還開辦了特色農產品超市,開通了『鄉村集市』直播間,堅持每年舉辦梨花節、西瓜節、燒烤節等各種文化活動,吸引廣大市民參與,帶動周邊121戶農戶(其中56戶貧困戶)發展『五小產業』售賣早酥梨、大接杏、土豆、山毛桃坐墊等農特產品及涼皮、洋芋玉米、油餅子等地方小吃,多渠道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王能介紹道。
今天的鄉村,各自充滿精彩。一個個的致富故事給了人們留在鄉村的理由。可以預見,回歸土地、回歸鄉村、回歸農業,將成為今天和未來的潮流。
來源:平涼日報 柳娜/文 楊昕/圖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有果園還有菜園,今天的靜寧鄉村各自精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