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魚是不是越大越營養?經常看新聞報導,哪裡發現了很大的魚,培育出這些東西,不僅是技術和發現的成功,也是我們未來食譜的一種可能性。故而,大魚固然還是魚,可因著體型大到一定程度,其價值一般會升上許多,也有一定的紀念價值,一般是拿來拍賣,或者收藏之類的。
但是不是魚越大越好呢?實際上,魚長得太大了之後,年紀一般也不會很小了,通常那些能被稱作魚王的魚,歲數不小的同時,吸收的各類物質,包括不好的物質也很多了。這樣經過長年累月的生長後,其體內不好的物質自然也就變多了。而其口感大多自然不如幼小的鮮嫩,所以,有時候魚太大,也不是什麼好事。不但營養差些,口感也很難保證。
那麼,反過來,是不是魚越小越營養?這當然也是不正確的。就像雞和雞蛋,雖然雞蛋很營養,但也絕比不上一隻雞的營養,畢竟,體型擺在那,吸收的營養物質也不可同日而曰。口感上更是各有千秋,甚至長成後的雞肉更別有一番風味。
因而,這就要求我們在挑魚的時候,有所權衡了。重量太大或者太小都不合適,魚最合適的大小應該是八分大,例如:草魚以4-5斤為好,鯽魚控制在0.5-1斤之間比較合適。
挑魚的時候,只看三點就夠了,除了前面說的魚的大小,還有就是魚的形狀和新鮮程度了,魚自然是越鮮活越好,如果挑選的已然不是活魚,那麼就看魚眼是否清澈;魚鰓是否鮮紅;肉質是否緊實有彈性;滿足條件的自然魚不會差。
但魚的形貌也是非常重要的,假如魚的形狀有些怪異(脊椎彎曲、頭大尾小,等),顏色異常(表皮發黃、魚尾發青,等),表皮粘液發白,這樣的魚即便是活的,也不建議購買,因為其生活的環境肯定不好,含有不好的物質也是十分多的。
和魚販子買魚的時候,也要注意了。假如魚販問你是否要幫忙處理魚的時候,是有玄機的,有時候魚販並不樂意幫忙處理魚,就會在魚的重量上做手腳。說一句:不用了。魚販知道你會「殺」魚,基本就不敢缺斤少兩了。等他稱完了,再找個藉口讓他幫忙殺魚。或者回去自己弄,都是可以的。
最後,不管是什麼魚,還是要當季吃,等其豐年收穫的時候,魚大多不僅鮮嫩肥美,價格也會相對實惠,更適合我們購買食用。魚越大營養越足?買魚只看三點就夠,魚販:會說這句的都是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