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向西趕赴輪臺。輪臺擁有世界上已經存活了6500萬年的胡楊林,穿行林間觀光,沿途盡情飽覽獨居特色的大漠、胡楊、河流交融的美景,體味大漠胡楊的古老與搶桑。繼續往西,來到庫車。庫車歷史悠久,在古代被稱為「龜茲」,是西域三十六國之ー,自古以來就是溝通南北疆的交通要道。這裡的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縣城內的陸車大去浩刑掂羊莊觀,是新疆第二大清真寺。西郊的龜茲古城是古龜放國國都
所在地,雖早已成為斷壁殘垣,但仍可見眾多城牆遺蹟。縣城西北有克孜尕哈烽火合、庫木吐拉千佛洞,見證了一段輝煌的歷史。再往北是著名的天山神秘大峽谷。映谷兩邊都是20多米高的山崖、陡坡,底下是一條5米多寬的蜿沙石路,站在谷底仰視,仿佛兩岸絕壁隨時都會壓下來,令人心驚膽戰。庫車往西,是拜城。有「中國第二敦煌」之稱的克孜爾千佛洞就在拜城。石窟落在懸崖峭壁上,綿延好幾千米,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群。最後到達中國最西邊的城市一喀什。喀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
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這裡有新蝨最大的清真寺一艾提尕爾清真寺,可以在那裡凝神而望,駐足停留,接受心靈的洗禮;也可以去香妃墓憑古懷今聆聽過去的故事;還可以去喀什大巴扎大採購,伊朗的地毯、土耳其的羊毛、哈薩克斯坦的奶茶…應有盡有_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如哈密的三道嶺、七角井,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木壘、奇合、伊犁、庫車、巴楚、且末、于闐以及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蹟。
多個國家,隨著不斷的相互徵戰與吞併,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西域曾先後存在有36個國家,後人稱之為「古西域三十六國」。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公元前11年),漢式帝派張塞兩次出使西域,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繫,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同時也開闢了千古傳誦的絲綢之路。
從公元6世紀開始,突厥在阿爾泰山地區崛起,並擊敗柔然,建立了西至鹹海,東抵大興安嶺,橫亙中亞的突厥汗國。隋開皇三年(公元58年)突厥分裂為東西二部,新蝨屬西突厥。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朝佛僧玄奘自長安途徑西域赴天竺(今印度)取經,佛教從印度傳入了西域和內地,成為西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盛唐時期,邊塞詩逐漸成為潮流。岑參和高適作為邊塞詩人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新疆創作了大量的經典邊塞詩作,成為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明朝初年,為防範漠北的靼和瓦剌勢力明廷在哈密等地區設置衛所。15世紀後半期後,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朝放棄新疆,退守嘉峪關。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年),清朝徹底平定了準噶爾叛亂。乾隆皇帝取「故士新歸」之意,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177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溼巴錫的帶領下打敗沙皇國的阻攔從幾千裡外的哈薩克草原回歸祖國,譜寫了一曲盪氣迴腸的東歸讚歌
成豐元年(公元1851年),清政府與伐國籤訂近代新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俊伊塔通商章程)。到1877年底,清軍陸續收復了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侵佔的天山南北諸地,史稱「清軍收復新疆之戰」。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清政府設立新疆省,由巡撫統管全各項軍政事務,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新疆"正式代替了「西域」這個古老的名字。195年,新維吾爾自治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