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華為已經走出國門了,雖然經歷了諸多的波折和危機,但華為依然成為了全球科技巨頭企業,這著實讓人欽佩。實際上,華為能夠達到令世界震驚的高度,離不開其高效的管理組織體系。
7000餘老員工「集體辭職」
華為這麼大的企業,每年辭職和入職的人不在少數,這是一個企業的發展新鮮血液流動的表現。但前些年,華為卻有7000名員工「主動辭職」,而任正非甚至還鼓勵他們辭職,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其實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集體大辭職。在2007年那年,華為首先要求內部包括任正非在內的所有工作年滿8年的老員工,都要辦理「主動辭職」手續,然後重新競爭上崗,跟公司籤訂1-3年的勞動合同,而當時符合條件的老員工差不多有7000人。
其次,廢除公司現有的工號,所有工號重新排序;最後,將股票分紅降低,提高工資和獎金的收入,這些「主動辭職」的員工,也可以獲得公司相應的補償。
當時這場「7000人員工的集體辭職」運動還引發外界不少的猜測,對此議論紛紛。但任正非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華為沒有終身成就的老員工
其實,任正非是一個「危機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他認為,「永恆充滿危機感的意識」才是華為發展的基石,同時他也強調:華為只有永恆的危機意識,沒有終身成就的老員工。
華為是一個以科技創新、技術領先為主要競爭優勢的企業,一旦企業和員工都沒有了奮進的激情,固守老本,那無疑是要走向衰落的。所以任正非才會以這樣的方式,想要重新激發起組織的戰鬥力。
提高員工的工資收入和獎金收入,降低了股票分紅,使得分配機制的激勵作用回歸正常。同時重新排工號,能夠消除「按資排輩」的不良風氣,提升新員工的積極性。
而華為的老員工大辭職,其背後的內涵,也正是任正非一直強調的以奮鬥者為本的企業文化。
華為也正是因為一直保持著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才能在美方的步步緊逼之下,一步步化險為夷。正如《華為管理法》中所說:「企業要避免整個組織陷入一種安逸的環境,而要通過一系列有規劃的『折騰』,確保組織的生命力。」
在《華為管理法》中你將走進華為龐大而有序的內部世界,洞悉其核心管理思想,領略華為成功的核心因素!
華為從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人才的「三無」小公司一路成長為現如今的科技巨頭企業,任正非功不可沒,他的經營思維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任正非:什麼時候出發都不算晚》深入剖析任正非的經典講話、核心精神,為創業途中感到迷惘、工作途中感到困惑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套可以借鑑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