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蝦子大烏參和南翔小籠包

2021-02-17 不易之說

我現在要說的兩種食品,都是上海的代表,一是菜餚,另一是點心,它們截然不同,卻又有相似之處。

首先是一道本幫名菜「蝦子大烏參」。

蝦子大烏參

眾所周知,上海本地並不出產海參。紅燒肉、青魚肺、油爆蝦、草頭圈子這些原料簡單、濃油赤醬的家常菜,才是本幫菜的代表。但是本幫菜裡緣何出現這麼一道以海參為原料的招牌菜呢?故事要從1937年開始……那是本幫菜剛剛成型,開始在上海市面上逐漸流行的年代。

1937年的上海

淞滬會戰後,中國軍隊南撤,市內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淪為「孤島」。其時,南市十六鋪一批經營海味的商號對外貿易中斷,原本打算銷往海外的一批大烏參積壓在庫。於是只能轉向國內銷售,雖然他們經營的海參身價不菲,但因它的參皮堅硬,本地人們不知如何食用,加之幹海參形如老鼠,上海人故而稱之為「海老鼠」,這就更乏人問津了。海貨館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有一名經常到德興館用餐的老闆想起了德興館善於開發新菜的本領,於是免費把一批海參送給德興館名廚楊和生等人。

上海德興館

德興館是當時本幫菜的頭牌,本幫菜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紅燒肉了。楊和聲將海參水發後,並不知道如何烹調才能製成美味,於是嘗試以紅燒肉的烹製方法,加筍片和鮮湯調味,烹製成紅燒海參。但他實踐起來才發現自己未曾想到大烏參的烹飪如此艱難:乾貨海參外殼堅硬,水發後質地柔軟,體積又較大,烹飪過程中不僅要將海參燒熟入味,還要保持海參完整的造型和口感,在當時以楊和聲為首的整個團隊都對此如解決科研難題一般。最終確定了燎皮、漲發、油炸、冷浸、紅燒的操縱流程。每一道流程都是反覆試驗,加上極為精準的火候控制,最終取得了最佳效果。製成了紅燒大烏參在店內以低價出售。

因起初上海本地飯店都沒有此菜,德興館首先創製並經營之後,便立即成為最吃香的菜餚。海貨館的海參生意也總算看到了希望。

這還沒有結束,這道菜經過楊和聲、李伯榮等本幫廚師代代相傳傳,始終不斷地進化發展,一直到了本幫又一代名廚任德峰手裡,他認為大烏參不易入味,便再次改良做法,改進了火烤、油炸、湯浸等程序。充分地通過前期加工技術讓大烏參的表面產生細微的空隙,並使用了獨門的醬汁浸泡,再加上蝦子增加鮮味,使這道傳承近百年的名菜煥發青春,愈加美味可口,愈加充滿了生命力。隨著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招待世界各地貴賓的餐桌上,這道菜和上海其它經典一起,作為上海美食文化的代表,一起蜚聲海外。

已經故去的本幫名廚李伯榮先生

如今,蝦子大烏參和紅燒肉、紅燒河鰻、油爆蝦一起,成為最考驗本幫廚師火候水平的考卷,讓我們來看看上好的蝦籽大烏參:

將裝有蝦子大烏參的盤子放在桌子上,隨著餐盤與桌面接觸時產生的震動,醬汁濃豔,膠質透明的大烏參此時開始發生輕微的顫動,這種顫動一定是要富有彈性的質感。甚至有的美食家充滿詩意地將這種顫動形象地比作蒙古舞中的「碎肩」。如果沒有顫動的效果或是顫動得坍塌下來,那都說明火候不到或者過頭了。

接下來要談一談南翔小籠包了。

南翔小籠包

說起上海人的小吃,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便是早餐中「大餅、油條、餈飯糕、豆漿」這經典的「四大金剛」,這些早點共同的特色是將糧食原料經過高溫和研磨等方式加工,從而體現出食物最本質的作用,既可以迅速地幫人們填飽肚子,提供蛋白質和能量,又讓人們在迅速咀嚼、消化的過程中感受到澱粉、大豆等樸素食材天然的香味,這些「管飽」的上海小吃,是上海人好幾代人的選擇,甚至早已迅速地融入到每一個上海人的血液和基因裡。

上海人最鍾愛的點心食品之一

 然而,當辛苦了一天或是等到休息日的來臨,人們不必為了生計而繁忙奔波,想要小小地「犒勞」一下自己的時候,小籠包這種精緻而不複雜,美味而不昂貴,休閒而不費時的點心美食,成了善於享受生活,又習慣於精打細算的上海人最佳的選擇之一。而小籠中的明星——南翔小籠因其「小」而精細,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最能代表上海這座城市味道的點心之一。那麼,這小小的包子,是什麼時候開始走進上海人的胃裡和心裡的呢?

古鎮南翔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位於南翔鎮的日華軒點心店,店主黃明賢為求創新,對普通的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經過反覆嘗試,最終用不發酵的精麵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製作而成一種大小只有普通饅頭三分之一,皮薄,肉餡充滿湯汁的特色小包,一經上市,便獲得來往食客紛紛好評,生意興隆。因為黃明賢對麵皮中麵粉的配比、餡料配方等採取了師徒之間口授心傳,手把手教導的方式內部流傳,導致日華軒小籠的製作技藝成為當時美食界的重大秘密,眾多店家或是高價求購,或是暗中覬覦,都沒能完全掌握這門獨家絕技。正因如此,戰亂時期,這種小籠的製作技藝的流傳一時中斷。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年,豫園、古猗園等老店重新恢復經營小籠,第五代南翔小籠傳人封榮泉重拾並改良了製作工藝,使經典口味的上海小籠重回普通百姓餐桌。20世紀末,封榮泉弟子李建鋼成為第六代傳人。為了不讓南翔小籠製作技藝再度失傳,2000年,他根據自己在海外學習廚藝的經驗,將技藝標準化、流程化,制訂了南翔小籠製作技藝的標準流程,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面、擀麵,每一道都有明確的規範,南翔小籠這道給無數人們帶來幸福的美食終於落地生根,不再靠口傳心授來維繫命運了。

點心師手工製作

小籠包可以說是非常適合上海這座城市的,它製作起來比較細膩精緻,每個包12至24個褶,相當精美,給人看上去就有美感,但是呢,製作起來,不是特別複雜,熟練的點心師,十秒鐘就可以包好一個;此外,小籠本身的原材料雖然考究,但一般不選用山珍海味,所以能夠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喜愛。最重要的是,小籠包吃起來就像上海人過日子一樣——有講究,先要在皮子上咬破一個小洞,將滾燙的熱氣放出去,再慢慢吸吮肉餡的湯汁,當我們把湯汁吸完,包子也就不燙了,可以大口咀嚼吃下去,品嘗肉餡本身的味道。所以會吃小籠的人是聰明又有細心的人,這種性格在上海是十分受到喜愛的。不要看這個吃小籠過程好像很複雜,其實它是連續進行一氣呵成的,所以吃一籠小籠也是很快的事情,上海人生活節奏沒有南方的城市那麼慢,小籠可以快速簡單地滿足人們享受美食的儀式感,完全符合上海人的性格特點。

吃小籠是一個講究的事情

蝦子大烏參和南翔小籠,作為菜餚和點心中的明星角色,誰能想到,它們一個來自變廢為寶,另一個是從最普通的肉包子進化而來呢?正是有了楊和聲、任德峰、黃明賢、李建鋼這些名廚大師們,獨具慧眼,善於思考、積極行動,把我們的餐桌和生活都變得更加美好。

南翔小籠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李建剛在接受採訪時說:「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了一隻小籠包。」

李建剛

這不就是上海人腳踏實地,埋頭肯幹,追求卓越的實幹精神最具體的寫照嗎?而把乾貨海參和紅燒肉的烹飪方法結合在一起從而誕生出的蝦子大烏參,不正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上海人立足當下,胸懷世界的博大胸懷嗎?不就是如今新一代上海人勇於創新,敢為人先的弄潮精神嗎?這兩種食品和誕生過程,與屬於它們的這座城市一樣,包容且獨立、樸素而努力,專注並多元,高雅又神秘。這就是上海兩百多年集體的記憶,也是市民的精神追求,更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靈魂。上海菜和上海點心的味道,就是上海人的格調,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格調。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東方衛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系作者本人編劇作品)

 

居不易

2018年8月28日

相關焦點

  • 小籠包裡的貴族!南翔小籠包
    前不久剛去南翔古鎮品嘗過!依我的親身經歷給大家推薦一款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上海人都知道!外地人都會慕名而來品嘗的一種特色小吃南翔小籠包南翔小籠包用久負盛名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如花]現在已成為去南翔古鎮遊玩必吃的美食!建議大家去古鎮品嘗最正宗的南翔小籠包!價格1籠三十元(16個)!
  • 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包是上海呢傳統名小吃,南翔小籠包的創始人黃明賢早日開設日華軒糕團店,經營南翔大肉饅頭。後來他對大肉饅頭進行了改進,還用嫰酵面擀成薄皮,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而用肉皮凍拌入以取其鮮,還根據在餡中加入蟹粉或蝦仁或春筍,餡重皮薄,逐步將其改進成了皮薄,汁鮮,肉嫰,餡豐的小籠包。
  • 本幫名菜草頭圈子、蝦子大烏參和糟缽頭到底是怎樣誕生的?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到了德興館不能不吃蝦子大烏參。蝦子大烏參是20年代末,由掌廚楊和生和蔡福生所創製。當時德興館還在十六鋪的洋行街附近,洋行街有許多商行經營南北土產、山珍海味,但上海人喜歡吃河鮮,不喜乾貨海產,海參滯銷。商行的老闆欲打開海參銷路,故由商行提供原料德興館試製。
  • 上海本幫菜,除了蝦子大烏參,還有八寶鴨值得一提
    上海本幫菜,除了蝦子大烏參,還有八寶鴨值得一提上海本幫菜,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並不突出,但是也是因為上海的經濟,逐漸成為了「美食天堂」小編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道上海「本幫菜蝦子大烏參號稱「天下第一參」,是上海第一名菜,由老牌本幫菜館「德興館」所研發。上海人原不吃海參,卻因為這道菜的卓爾不群,而漸漸讓海參出現在餐桌上。大烏參不易發泡,經名廚楊和生反覆摸索後,終於將烏參泡發,加入筍片、鮮湯、調味料,製成風味腴美的「紅燒烏參」,極獲好評,後來為增加鮮度,而取用蝦子調味;將筍片改成蔥段,加高湯熬煮,燒成蝦子大烏參。推出後因酥爛而完整,口感鮮濃,名揚滬江,歷久不衰。
  • 【食物戀】南翔小籠包
    作者:寶寶知道 安安的寶貝媽媽說到小籠就能讓人想到南翔,上海的小籠包之所以出名也是因為南翔小籠包,無論何時城隍廟的南翔小籠包總是排著長隊!除了城隍廟上海也有不少好吃的小籠店,這幾年還出現不少海派小籠店,但吃來吃去還是覺得南翔小籠最好吃!
  • 上海地方特色菜——南翔小籠包
    第一個就是南翔小籠包,這個包子是上海郊區的南翔鎮的一個很傳統的小吃,而且它在當地很有名,這個包子長得很小還是半透明的樣子,要用專門蒸包子的籠子,所以很多人就都叫小籠包了。南翔小籠包產的地方後來就到了嘉定區的南翔鎮,然後到了整個嘉定區和那個上海的老城破廟的那些地方。
  • 最愛南翔小籠包(美食之旅)
    小籠包是上海的經典小吃,小到街頭巷尾的點心店,大到高檔的酒店,都有小籠包賣。作為一名小籠包的忠實粉絲,我可以說吃遍了上海灘所有號稱「第一」的小籠包店。經典到城隍廟的南翔小籠,懷舊到山陰路的萬壽齋小籠,追星到七寶老街的《大城小事》小籠,方便到公司附近的新南翔小籠……因此,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一句:城隍廟的南翔小籠包滿足了我對小籠包的終極幻想。
  • 開封灌湯包、杭州小籠包、上海南翔小籠包,你喜歡吃哪個?
    ,南宋時期,開封灌湯包被引入到了杭州,但是製作方法和開封灌湯包卻不一樣,但是都有一個特點,包子裡面都有湯,杭州人也特別喜歡吃小籠包,並且把小籠包發揚光大,特別是根據江南美食的特點,發明了蟹黃湯包,更是受到人們的喜愛。
  • 到南翔古鎮吃小籠包
    第十三個古鎮早上去鎮上買包子,一不小心就去了南翔古鎮的包子鋪。南翔小籠名氣很大,突然很好奇,究竟南翔本地的小籠包是什麼味道。當我到達南翔古街的時候,發現時間太早,停車場收費的大叔還沒有上班,很多店子還沒有開門,為了吃小籠包,我也是真的很努力啊!南翔位於上海嘉定區,目前從上海市區出發,好像坐十一號線就能到達。我從太倉開車過去,一個小時不用,可以不上高速。
  • 品正宗小籠包,遊上海小籠包的發源地--南翔古鎮
    南翔小籠包,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南翔小籠包的餡心是用夾心腿肉做成肉醬,不加蔥、蒜,僅撒少許薑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糖和水調製而成。因其形態小巧,皮薄呈半透明狀,以特製的小竹籠蒸熟,故稱「小籠包」。雪白的麵皮,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餡,誘人到極致。
  • 上海文明漢族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南翔小籠包
    我喜歡吃小籠包,上海特色南翔小籠包子是非常好吃的,況且吃到我的嘴裡是一口一個,我吃上海南翔小籠包經常是在我最餓最饞的時候,去買一些拿來吃,有時間的話,就坐在賣包子的店裡去吃。看著外面的景色,嘴裡吃著我最愛吃的南翔小籠包,真的是人間的一大樂趣。我真的是很會享受。
  • 上海南翔古鎮,因小籠包舉世聞名,遊客一聽名字就口水直流
    上海人一向以精緻細緻的生活方式著稱,如果是來上海旅遊過的朋友,可以知道上海的美食也是有特色的,其中最有名的是上海的小籠包,特別是在上海餐廳吃小籠包的時候,他們專門標明「南翔小籠包」,你知道「南翔」是什麼意思?
  • 南翔小籠包,口感滑爽味道鮮,堪稱中國面點中的精品
    南翔老街的吃,首推當然是南翔小籠包。 小籠包在南翔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小籠包和南翔鎮幾乎是可以互換的名詞。其之所以歷經幾代傳承,經久不衰,就在於它有一整套規範的製作技藝。
  • 掌舵百年老字號上海南翔,他要把小籠包做成時尚單品
    後來,旅滬南翔人邀請黃明賢到上海開設南翔饅頭店,掛名南翔小籠,由於方言的關係,上海人俗稱「南翔小籠饅頭」,加上用文火和小籠蒸製,上海人又稱其為「南翔小籠包」。1981年,嘉定速凍食品有限公司對南翔小籠包進行(工業化)生產,投入國際市場。
  • 回放 跟非遺大師一起包(chi)南翔小籠包
    回放 跟非遺大師一起包(chi)南翔小籠包
  • 南翔小籠包:嘗過它的美味,這些東西你卻不知道!
    早晨,泡一杯香茶,叫上一籠熱氣騰騰的小籠包,幸福的滋味全在其中。經過100多年歷史積澱,「皮薄、汁鮮、肉嫩」的南翔小籠成為上海人鄉愁的記憶。隨著其製作工藝入選國家非遺,它還成為全國名點和上海的飲食文化標記。 南翔小籠聞名遐邇,但小籠師傅卻鮮為人知。
  • 【本地化動漫】本幫一絕—蝦子大烏參
    蝦子大烏參是上海最有名的特色菜餚之一,於20世紀30年代由滬上著名本幫菜館「德興館」廚師創製。當年,十六鋪許多經營海味的商行從廣東進了大批烏參,可這黑乎乎、硬篤篤的傢伙就是無人垂青。此事被德興館名廚蔡福生和楊和生獲悉,便以低價收購。他們先將烏參外皮烤焦剝掉,再用水發,並配以鮮香味特佳的河蝦蝦子紅燒,反覆試驗幾十次,才烹製成功。 烹成的這道蝦子大烏參,油光發亮,吃到嘴裡,軟潤香糯,鮮味醇厚,不同凡響!
  • 上海古典園林南翔古鎮,如今的繁華地段,小籠包真是一絕
    擁有江南四大古典園林之一的古猗園、順治年間建造的天恩橋、千年古剎雲翔寺、五代磚塔等歷史遺蹟,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南翔小籠依然湯汁鮮美,已成為南翔的特色和象徵之一。幾年前的南翔古鎮,其實和現在的新場古鎮差不多,古意很濃,更有江南四大古典園林之一的古汾園、清順治年間建造的天恩橋、千年古剎雲翔寺、五代連塔的「四大金剛」護法,其古韻超越了新場古鎮。
  • 上海南翔古鎮,如果沒有了古漪園,就只剩下小籠包了……
    星期五的晚上,我和老婆說明天去南翔看看吧。可能老婆沒太認真聽,又或者有口無心,馬上接話問是去那個廣告裡的挖掘機」藍翔」嗎?還好,當時晚飯早已經吃完了,否則肯定要噴飯。我說你可真幽默,挖掘機有什麼好看的,此南翔非彼藍翔,我們明天去上海南翔古鎮去吃小籠包!關於古鎮,我和老婆去過很多地方的古鎮,大都千篇一律,不是香火氣息的「阿彌陀佛」就是商業氣息吆喝叫賣,挺招人煩的。
  • 上海郊野江南的古典園林南翔古鎮,如今的繁華地段小籠包一絕
    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南翔小籠依然湯汁鮮美,已成為了南翔的特色和象徵之一。南翔古鎮街潔靜,多次評為衛生城鎮,街道兩旁民居商舖,清潔整齊,沒有喧譁。整個小鎮靜靜的。進入古鎮,你會發現這裡的建築獨具明代園林的建築藝術風格,深入了解下,你會感受到一陣不一樣的海派風情。身處其中,整個世界瞬間安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