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峨眉山》劇照
四川在線記者 劉付詩晨
去峨眉山耍,白天爬山、打卡、瞻仰,晚上擼串、泡溫泉、圍坐吃湯鍋,是全世界遊客來此最傳統的打開方式。不過,從去年9月起,他們共有了一個全新的選擇——體驗「戲劇幻城」《只有峨眉山》。
一年來,許多人因峨眉山走進這裡,還有更多人因劇而來。從觀光旅遊到互動體驗,如臨登頂、如觀雲海,「峨眉」在這,以另一種形式顯現。
作為峨眉山新的文旅地標,如何在市場化運營中傳播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提升?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文旅的大發展?9月10日,《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研討會在峨眉山隆重啟幕。來自四川省文聯、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機構的3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只有峨眉山》的主題立意、人物塑造、舞美設計、體驗感受等暢所欲言,為峨眉山文旅產品、方向定位、景城聯動及營銷策略等獻言獻策。
戲劇國潮 翻湧而來
依景而造的劇作總容易有附庸之嫌,《只有峨眉山》打破了這種刻板觀念。
伴隨著「雲之上」「雲之中」和「雲之下」,從情境體驗式劇場到室外園林景觀劇場再到村落實景劇場,與以往的適應觀眾不同,初體驗《只有峨眉山》,新穎的表演和表達形式,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衝擊。《只有峨眉山》的「幻」體現在導演王潮歌所說,當人們進來的時候,不知道戲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當人們出去的時候,不知道戲劇是從什麼時候結束的。
「面對新生代的消費群體,戲劇演出既要迎合,更需要引導,在觀中悟、悟中學、學中做,這是文化賦能對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應有之義。」會上,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表示,引導和培養觀眾,是守正創新佳作的特色,在泛娛樂化時代更能抓住人心。
事實上,《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在表演形式、觀看方式、村落保護、旅遊體驗等多個方面,都顛覆了傳統的定義,中國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直言,「它將人與自然、文學的對話,上升到人與自我、社會的對話,在這如夢似幻的中式戲劇中,通過音樂、臺詞、舞美等當代符號詮釋了鄉愁,講述了人生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精雕打磨 提升口碑效應
如果說,山水實景演出是旅遊演藝界的1.0時代,沉浸式劇場演出是2.0時代的主要特徵,那麼,《只有峨眉山》則用行進式的對話和體驗,打破了傳統劇場邊界,邁入的是中國旅遊演藝的3.0時代。
《只有峨眉山》劇照
當然,先進的不止形式。這齣戲劇是導演王潮歌繼「印象劉三姐」「 又見敦煌」「又見平遙」之後的新作「只有」系列的首部作品,也被稱為「戲劇革新的新物種」。在行進式觀演的表演形式之後,它提供了更加完全的沉浸體驗——每個人都是戲劇的一部分。在虛虛實實的空間裡,可以讓人放下種種束縛,自由地直視和落淚,感受平凡,又被平凡撼動。
「作為一名演員,這次《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的體驗,讓我非常感動,從一部劇裡看人文的精神,這體現了責任與擔當。」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黨總書記、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蔡少波感慨道,做戲劇就是要做好加減法,該加的要加,該減的要減,處理好故事情節中虛與實的關係,讓整個劇情更有張力和厚度。同時,對劇作主要演員要求也較高,在細節方面精雕細琢,使之更符合人物性格,更能準確把握人物形象,讓觀眾真正融入故事角色,不自覺代入角色,形成臺上臺下互動共鳴。
同時,四川省社科院文旅主任盧加強則建議,未來還需要從更長遠的市場來考慮,做強IP打造、粉絲吸引、模式匯集。「從建築到村落、從歷史到藝術,從詩意到禪意,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故事,從小切口入手傳遞了大道理,這是來源於人民生活智慧的正能量。」
最後,鄭曉幸表示,文旅發展是大勢所趨,《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給業內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面對未來,要針對不同群體,充分利用好大數據分析,在產品設計配置上更多地融入本土傳統民俗文化元素,借戲搭臺,唱好文旅大戲,為建設文化強省旅遊強省添磚加瓦。
隨著《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項目的落地,周邊民宿產業也在蓬勃發展,為旅遊業探索出一條文化+旅遊的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