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用多介紹,帝都兩個字代表了所有,北京是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城市,更是一座必不可少的旅遊城市,北京的同絕不僅僅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通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臺。它記下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含著濃鬱的文化氣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風情的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漫步其中,到處都是名勝古蹟,細細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書,不少胡同中的一塊磚、一片瓦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了。從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鄰裡關係。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最值得逛的幾條北京胡同,靜下心來享受屬於北京這座城的慢時光。
一、東四四條
東四四條胡同東西走向,東起朝陽門北小街;西至東四北大街,中部往南可通東四三條,往北可通東四五條。全長726米,寬7米。明朝屬思誠坊,稱四條胡同,清朝屬正白旗,沿用四條胡同。1949年後稱東四四條。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東、西水車胡同併入。「文化大革命」中曾改稱紅日路四條,後恢復東四四條。據《燕都叢考》載「《順天附志》寶泉局東作廠在四條胡同。現屬於東四三條至八條的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逛進市井的東四四條,灰牆夾成的胡同,很窄,近乎沒有文物遺蹟,美食是這裡新的王牌。東四四條在做「東四印象」這個招牌,但還算不上火熱。老居民居住風貌保持得挺好,有熱鬧也有安靜。
二、南池子
南池子地處北京的中心城區,位於紫禁城之東,原是封閉於皇城之內的一條街道,與紫禁城西側的長街對應,統稱為南長街。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為便利交通,在天安門東西兩側兩條長街南端的皇城牆上打開了兩處豁口,為與紫禁城西側的南長街相區別,特將這條長街定名為南池子。這條街道歷史悠久,早在15世紀初,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紫禁城時就已有規劃,歷經明、清兩代,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是名符其名的「百年長街」。南池子大街南口是一座三孔式的券門建築,它的東西兩側都是高大的紅牆——象徵明清兩代帝王尊嚴的皇城牆。皇城四面的紅牆,周長近22華裡,民國以後由於長年的兵火戰亂和城市變遷,東、西、北三面城牆均已無存。今天安門東西兩側,東起南河沿口,西至府右街南口,這數華裡的紅牆,就是昔日皇城牆的最後印跡。
三、琉璃廠
琉璃廠大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裡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遊都要到這裡。聞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廠文化街,位於北京的和平門外,西至西城區的南北柳巷,東至西城區的延壽街,全長約800米。實際上從歷史上遠在遼代,這裡並不是城裡,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後來,到了元朝這裡開設了官窯,燒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裡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裡燒窯,而遷至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四、鐘樓灣胡同
鐘樓灣胡同位於區域西北部,鼓樓北側,屬安定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南北走向。北起豆腐池胡同,南有兩個出口分別通鼓樓西大街、鼓樓東大街,東與草廠北巷相通,西與鍾庫胡同、鈴鐺胡同、湯公胡同相通。全長757米,寬7米,呈南北走向,瀝青路面。整個建築通高46.7米,三重簷,歇山頂,上覆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木結構為主的古代建築。沿著充滿滄桑而陡峭的樓梯,爬到二樓,這裡原有更鼓25面,主鼓1面,群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節氣。隨著年代的久遠,現存僅大鼓一面。面對著眼前的鼓,曾幾何時,古人們那種「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生活作息場景,仿佛又回到了你我的身邊。
北京胡同是久遠歷史的產物,它反映了北京歷史的面貌,背後蘊含著豐富內容的。將帶給你前所未有的旅途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