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命脈。
走進景泰,記者發現這裡的村名大都與「水」有關,扁水、白茨水、井子川等,不僅如此,村民們給小孩取名也離不開「水」,「水」字之多,充分反映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水」的渴望和期盼。
千百年來,無情的乾旱,殘酷地威脅著景泰縣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安全。為了改變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勤勞、樸實、勇敢的景泰人民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在這方貧瘠的土地上同大自然進行著不屈的抗爭。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人們用鋪壓砂田、雨水集流的辦法從老天嘴裡要糧食。但是,苦苦的抗爭還是免不了「糠菜之年」的悽苦歲月,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苦難日子。
翻閱景泰縣水利發展的厚重歷史,通篇看到的就是一部全縣廣大人民群眾與大自然奮力抗爭的奮鬥史、苦難史。半個多世紀以來,景泰縣各族人民戰天鬥地、改造山河、興水改土、以水抗旱求生存的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令人折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金秋時節,省委、省政府派人勘察景泰川電灌工程。這條消息不脛而走,頓時,景泰川沸騰了,激動的人民群眾歡呼雀躍、奔走相告,要引水了、要引水了……
如果說景電一期工程是救命工程、二期是溫飽工程,那麼景泰縣2019年開始實施的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就是致富工程、振興工程。追根溯源,引大入秦工程從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天堂寺引大通河水源,而景泰縣永泰川引水工程從引大入秦工程東二幹末端引水至景泰縣壽鹿山腳下的永泰川片區。該工程總投資5.722億元,工程從引大入秦工程東二乾渠末端引水,跨境永登縣上川鎮、皋蘭縣黑石鎮,全長72.3公裡。
其中,新建乾渠15.5公裡,幹管38.6公裡,122萬方調蓄水庫一座,改擴建英武水庫輸水渠道利用段18.2公裡,向景泰縣寺灘片區供水。工程建成後,年供水能力可達8800萬方,發展節水灌溉30萬畝。
工程建設者們經過近2年、7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力拼搏,讓群眾的願望變成了現實,創造了景泰水利事業的新輝煌。該項目後段38.6公裡管道工程及122萬方調蓄水庫工程主體已完成,2020年5月10日正式進行管道試壓通水工作,現在正在大力開展前段乾渠工程建設,預計今年7月底全面完成前段工程建設任務。
寒來暑往的兩個春秋,縣上領導和工程建設者們每天早出晚歸、廢寢忘食、風雨無阻,真可謂「頭頂星星出、腳踏月光歸、三餐飲涼風」。夏日,他們黑黝黝的鐵脊梁上汗珠子滾太陽,冬天,他們冷冰冰的鋼鉗手中裂口子結冰霜……
當前項目雖未建成,但是已發揮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滾滾清泉凝聚著縣上領導們的智慧和膽識,凝聚著建設者的心血與汗水,凝聚著一群群揮灑生命熱情的建設者們為民造福的壯志豪情。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為了徹底改變山區群眾的貧困落後面貌,大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縣上做出了重大決策,建設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縣委領導多次實地考察、調研論證,積極開展項目立項工作,到省政府、省發改委、省水利廳等單位進行了匯報銜接,贏得了相關單位的支持,但沒有資金一切仍等於空談,一邊是縣上財政困難,拿不出錢建設該項目,一邊是群眾盼水的眼神令人難忘。
在困難面前,領導們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變壓力為動力,以「抓水利就是抓民生、就是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以堅如磐石的信念和決心,最終以PPP模式籌措資金,推動項目順利實施。PPP模式通過政府專項資金投入、社會資本注入和銀行貸款融資3種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這是項目融資的一種新舉措、新創新、新經驗。其實,早在前幾年景泰縣的供熱項目就是採取PPP模式進行的,具有成功的經驗和基礎。PPP模式是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基於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達成特許權協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夥伴合作關係,優勢在於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平滑財政支出,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能力。
景泰縣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黨心所思、民心所向。這項宏偉的藍圖要變為現實,伴隨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實現這樣的創舉,必須殫精竭慮地謀劃和管理;實現工程的早日完工,更需要嘔心瀝血地奮鬥。由於工程建設任務重、時間緊,決定了工作人員沒有節假日。夏天,他們頂著30多度的酷熱在施工工地進行著管道的焊接;冬天,他們冒著零下10多度的嚴寒檢查工程質量;雙休日,大家都在家裡與親人團聚的時刻,他們只能堅守在施工一線。餓了啃著幹餅子,渴了喝口礦泉水,困了躺在管道裡,稍作休息繼續埋頭苦幹。在長期的施工過程中,他們保持了團結拼搏、艱苦奮鬥、敢打硬仗的旺盛鬥志,充分展現了建設者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風貌。
特別是2020年新春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為工程的順利實施帶來了不便。為了儘早完成後段工程,提前服務園區發展,惠及人民群眾,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工程建設者們團結一心,早安排、早準備、早行動,通過微信、釘釘多次召開會議進行工作部署,嚴加防範,遠程協調、科學防控,確保工程順利進行。想方設法通過疫情防控檢查,做好必要疫情防護,多次到蘭州、酒泉等地,積極協調督促鋼管、閥門生產廠家復工生產、按期供貨。同時,要求相關企業制定疫情防控方案並籤訂疫情防控承諾書,縝密篩選復工人員,密切關注人員出處和途經過程,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期間共組織江蘇鎮江、河南濮陽、山東日照等地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施工隊伍130多人返景進景開展工作,並針對項目參建人員來源面廣、流動性大、行程距離遠等特點,採取了遠離城區、村莊住宿,點對點施工、相對隔離作業的防控措施,既有效化解了外來人員攜帶擴散疫情的風險,又大力推進了工程建設進度。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成為疫情期間貫徹中央、省市縣復工復產政策精神的典型水利工程之一,2020年3月17日國家水利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蔣旭光一行親臨工程現場調研復工復產情況。在上級領導的共同關心和支持下,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後段工程採取多段突擊、超常規施工的辦法,於5月10日正式試壓通水,實現了縣上既定的階段性工作目標。
這是一群揮灑生命熱情的人。工程施工方江蘇鎮江建設集團的工程人員從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來到自然條件艱苦落後西北,他們艱苦奮鬥的精神令人折服。該工程渠線、管道距離長,跨境蘭州、白銀、永登、皋蘭、景泰「兩市三縣」;前期工作協調難度大、範圍廣,跨越省、市、縣、鄉、村5個行政級別,經過了徵地、遷墳、移線、爆破以及矛盾化解等一系列複雜的準備過程。項目施工現場,領導們靠前指揮,親自抓,大家三班輪流、定崗定責,加班加點沒有休息過一天,壓茬推進,加快了工程進度。有些工作人員極度疲勞,他們在餐桌前酣然入睡。為了不影響他們的休息,一起用餐的人員悄悄地端起碗蹲在外面吃,一些同志脫下自己的外套悄悄地披在已經入睡的同志身上。
栽下梧桐樹,引得金鳳來。工程通水後,10萬畝食葵花海宏偉壯觀,惹得遊人如織。準備搞養殖業、礦產業、農業等項目的投資者看好這片清泉澆灌的土地。傳統農業籽瓜、葵花、甘草這些農業產業也在這裡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帶動了旅遊業。該項目的實施,恰逢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為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項目對於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高效節水、興水強縣,再造一個景泰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項目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日漸凸顯。
「盼了多年的水終於到了家門口,有了水我們這裡的莊稼就長得更好了,沒有縣上領導和這些在工地上拼命幹活的人就不可能讓這塊土地今年就能產生效益……」壽鹿山下放羊的老人滿含熱淚告訴記者。該項目的建設,充分體現了這個時代呼喚有擔當、敢作為,勇於創新的領導幹部。
項目已經為景泰人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往日「風吹石頭跑」的荒灘變成了綠油油的良田,去年,10萬畝的食葵就像描繪在這片貧瘠土地上金色的美麗畫卷,蔚為壯觀、美不勝收。水,讓這裡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富饒的熱土。
看著滾滾河水穿山越嶺、一路歡歌、奔湧而來,使這塊昔日「遍地是荒漠、黃風不斷頭、十種九不收」的貧瘠土地,變成綠樹濃蔭、糧豐林茂、欣欣向榮的「塞上江南」,景泰人民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站在壽鹿山,放眼永泰川,我們堅信,在上級領導的關心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一群群水利建設者們的艱苦勞作下,永泰川一定會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來源:白銀日報
景泰縣融媒體中心精彩視頻展播
—關於我們的作品—
喜歡請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涉及原創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景泰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