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電影《友情以上》最近在中國內地上映。「友情以上」這個詞的出處,來自日語的「友達以上、戀人未満」。傳到中國之後,S.H.E組合乾脆有首歌的名字就叫做《戀人未滿》。用這種介於朋友與戀人之間的曖昧關係來翻譯本片片名(《Friend Zone》),自然是非常傳神貼切。觀眾從這個片名就可以猜出,電影講述的將是一個愛情故事。
電影海報人設的套路大衛·波德維爾在《電影藝術》中曾經說過:「許多國家受歡迎的電影都是類型電影。像德國有它的Heimatfilm,即小鎮生活電影;印度則有聖人電影,是專門拍聖人或宗教領袖的影片……」青春愛情片一直是泰國電影中一個重要創作類型,也是泰國電影打開國際市場的重要片種。《暹羅之戀》《初戀這件小事》《親愛的伽利略》《曼谷輕軌戀曲》《想愛就愛》《你好,陌生人》《我很好,謝謝我愛你》《戀愛診療中》《相愛一天》等影片都贏得過不錯的口碑。
與之前的泰國青春愛情片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友情以上》中的「人設」,仍舊難脫一貫的「套路」。泰國的此類電影選擇主要角色,不論男女,決定因素只有一點:外形靚麗,絕無例外,讓他們本身的青春美好真實演繹電影中的青春。扮演《友情以上》女主角(琴)的平採娜·樂維瑟派布恩(Pimchanok Leuwisetpaibul)就是個中典型。2010年,年僅18歲的她扮演《初戀這件小事》中的「小水」,廣受好評,乾脆就被稱為「泰國小清新」。至於男主角(潘)的扮演者奈哈·西貢索邦(Naphat Siangsomboon)身為泰國女星及1988年泰國世界小姐亞軍得主( Pimpaka Siangsomboon)的兒子,顏值自然也是令人無話可說。而且他的年齡比平採娜·樂維瑟派布恩還要小4歲(生於1996年),大概還能稱得上是一枚「小鮮肉」了。
平採娜·樂維瑟派布恩奈哈·西貢索邦這樣的設定,往好了說,就算《友情以上》是部大爛片,起碼也可以讓觀眾「養眼」——包括影片中所展現的時尚生活。泰國青春愛情片的那些年輕人都處於中產階級以上的生活狀態,這幾乎成為承載泰國青春電影故事的最大溫床。影片主角常常住於豪華的宅邸,譬如《荷爾蒙》中女孩兒娜娜的家就是一棟小鎮上的獨棟住宅,且帶花園,被改造為一間漂亮的咖啡館;影片中的學校,也往往擁有豪華而優雅的校園(《季節變幻》)或是敞闊明麗的宿舍(《想愛就愛》)。諸如這些溫馨美好的生活環境為電影創造出一種幸福生活的幻象,大概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愛」與「友誼」才能夠如蜜糖一般引起年輕人的注意。
至於《友情以上》裡的男女主人公,雖然其職業不過是音樂人與航班服務生,卻從未因為金錢問題發愁過,兩人想休息就休息,一言不合就坐上飛機去度假……雖然有人解讀這是因為對泰國公民免籤的國家數量很多,但其中隱含的「有錢任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男女主角度假中實際上,泰國電影的「套路」幾乎無處不在。青春愛情片中的主人公幾乎都是被動型角色,《友情以上》裡的潘也不例外。在觀眾看來,他早在十年前(片中時間)就有機會確立與琴的戀人關係,可是他卻說出了「你是我唯一可以自由交談的朋友」,由此陷入了長年累月的曖昧之中。這自然會讓人想起此前泰劇中的類似角色,譬如《初戀這件小事》中的阿亮學長、《音為愛》中的小貝、《電擊女孩》中的May與Bon、《季節變換》中的 Pom、《午夜愛情》中的計程車司機……這些主人公無不含蓄、靦腆,不敢表露自己的心聲。
備胎的境遇從敘事的技術層面上來看,「追愛」這個外部動作的戲劇衝突有限且容易流入俗套,也難有宏大的視聽場面,因此維繫情節的可看性與敘事密度就成為泰國青春愛情片敘事的重心。只不過,泰國青春愛情片的劇情往往並非緊張嚴謹的邏輯推進,而是在單線劇情上排列鬆散的、前後並沒有明顯情節推動關係的橋段。
最極端的例子是《荷爾蒙》,影片將四個獨立的青春愛情小品交叉剪輯,每則小品代表一種戀愛模式。但交叉剪輯並沒有令四則故事之間產生任何化學反應,它們仍舊各自獨立。《友情以上》的構架當然不像《荷爾蒙》一般過於離譜,大體的敘事脈絡依然清晰可見。
故事的開頭是男女主人公的中學時代,琴在潘的陪伴下坐上飛機跟蹤父親來到了清邁,隨後在賓館裡發現了父親婚外情的證據。傷心欲絕的琴在回程飛機上投入了潘的懷抱,但在聽到潘的回答後決定兩人「做朋友就夠了」。此後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以倒敘的形式展開。一開始,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花園,琴正在舞臺上演唱,而潘則站在草坪上與一群男子閒聊。觀眾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失敗者聯盟」,這些人都身處「友情以上、戀人未滿」的尷尬之中:「她說和我在一起很開心,卻和男朋友一起出去旅行」、「她跟我在電話裡聊天幾個小時,談論的卻是其他人」……借著人物之口,影片表露出了「備胎」的絕望心聲——「友情以上」的關係「是一個地獄」。
「備胎」聯盟隨後,鏡頭回到了過去。潘相處過幾個女友,但他的心中始終放不下琴。後者的男朋友(泰德)是一位外形粗獷的音樂人。囿於多年前父親出軌的刺激,琴始終有一種不安全感,經常無端擔心泰德在與其他女歌手的接觸中關係越界。每當她打算扮演「福爾摩斯」的角色時,她就會想起潘,因為他可以做到「召之即來」。潘可以因為接到琴的電話就從緬甸仰光坐飛機趕到馬來西亞吉隆坡,只因為琴感覺自己意外懷孕了(其實沒有)。但琴隨後在泰德的點餐單裡發現了女生喜愛的甜點,於是潘又陪著她一起飛到了香港。在這裡,琴終於發現了泰德出軌的確鑿證據——他在電話裡宣稱直接回酒店後卻與一位女生一起坐上了計程車揚長而去。當兩人再次見面後,泰德直接向琴承認了出軌偷情的事實。
眼看情感的天平正在向著一直等待著琴的潘傾斜而去的時候,琴卻決定再給泰德一次機會!當潘憤怒地向她質問時,琴的回答顯得有幾分自私:這是因為不想失去你——畢竟,當做朋友的話是不可能失去「愛情」的。可想而知,潘的內心感覺受到了一萬點傷害。他再也無法忍受與琴之間的曖昧關係,選擇與她分道揚鑣!這時候,鏡頭又回到了最初的花園,影片又借著片中人物之口說出了「備胎」們的悲哀——「就是說,無論我們等待多久,都不會迎來美好的結局」。歸根結底,「友情以上,戀人未滿」只是一個不穩定的關係,自然無法永遠保持下去。
潘選擇離開琴莫名的結尾只不過,對於熟悉泰國影片的觀眾而言,此時還沒有必要太過傷感。無論是否有情人終成眷屬,泰國青春愛情片往往都會安置一個兩人重聚的結局來彌補觀眾心中的遺憾。這或許體現了佛教中的「果報」與「輪迴」觀念。如《荷爾蒙》故事之一的男主角佐費盡心思向女主角茜告白卻被拒絕後,結尾處出現兩人相視一笑的重逢,留下了廣闊的開放性結局;在《季節變換》與《音為愛》兩部影片中的結尾,情感糾葛的三人重聚,通過舞臺上的畢業演出回歸到友誼的最初形態。
果不其然,《友情以上》的結尾出現了意料之中的「反轉」劇情。當潘正在公路上騎行時,與琴不期而遇。已然死心的潘選擇疾駛而過,誰知琴竟然跟了上來,並說出了令人震驚的一句話——「我跟泰德分手了」!當潘詢問這是否是因為泰德故態復萌又一次出軌時,琴卻回答並不是。換句話說,當潘終於決心斬斷「友情以上,戀人未滿」的曖昧關係時,琴倒是做出了將他當作戀人的決定。
備胎意外轉正這樣的大團圓劇情固然是喜聞樂見,卻無疑顯得沒有說服力而又太過戲劇化。這大概可以算作是泰國青春愛情電影的一種通病。情節缺少邏輯推進,就無法在深層主題上得到一種迴旋上升的可能,只能在同一種情愫中不斷重複。大獲成功的《天才槍手》一度對「青春」一詞進行了重塑。導演將看似平淡無奇的考試與犯罪片相融合,告別了以往泰國電影中的詼諧幽默(包括《友情以上》中潘等琴坐上摩託,結果上來一隻猴子這樣用來搞笑的橋段),採用快節奏的剪輯、流暢的時空切換、深度的人物刻畫等方式,將泰國青春電影的自身發展推向了一個前所未見的高潮。可惜2019年情人節這天在泰國上映的《友情以上》不進反退,又回到了過往的窠臼之中。這或許也是大部分泰國青春愛情能夠依靠成熟的橋段在票房上贏得成功,但難以達到經典境界的原因。
不過,《友情以上》依然有其亮色。從本片看,泰國青春愛情電影的「國際化」包裝能力日趨老練。當年《親愛的伽利略》攝製組直接深入歐洲,帶觀眾遊歷英、法、意,得以窺見泰國人在歐洲的生活狀態。《你好陌生人》則抓住了韓劇在泰國的火爆,將故事發生地直接定在韓國,且女主角的旅遊目的,也就是為了到各個熱門韓劇的拍攝地進行「朝聖」,當她抱著韓國著名男星裴勇俊的銅像深情撫摸,觀眾忍俊不禁之餘,也能真切感受到「韓流」在泰國的影響。而在《友情以上》裡,其外國取景地的廣泛幾乎是前所未見的,其中不但有同屬東協的緬甸仰光、柬埔寨金邊以及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地,甚至還有中國香港。因此,片中的臺詞也呈現出了多語種面貌,包括英語、馬來語以及漢語普通話。甚至潘在佛寺祈願時所講的「願我跟琴永遠在一起」這句頗有分量的臺詞,也是用普通話說的。
本片在香港取景從某種程度上說,影片中作為「包裝」的形式元素顯得最具吸引力,比之愛情、友誼等主題更為重要。這無疑是一種高明的商業策略,將深沉的東西擠出作品,架空現實,使得《友情以上》不解答關於愛情的嚴肅問題,僅僅是做敘事,講情調,於是成為一出青春童話的製造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