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猶燈也,心燈不明,如處漫漫長夜,昏惑蒙昧。點亮心燈,可以照徹靈臺,生發智慧,而點亮一個人心燈的,無疑是老師。
湖南省龍山縣地處湘西武陵山腹地,是典型的「老少邊窮」貧困區,在青山環、田野遍布旮旯之地,有所白羊小學,校長田朝暉,被當地的土家人稱為「教育心燈」。
2016年,田朝暉走馬上任。「給孩子們智慧,讓他們沒有青春勤學的遺憾。」帶著簡單的教育行囊,一路爬涉,一路風雨兼程,唯有不變的是他教育的初心和植根於內心的震撼:「貧窮不是走出湘西難以逾越的溝壑,放眼世界的目光才是桎梏代際貧困的枷鎖」。知識改變命運,觀念改變人生,一線的教育促使他精耕細作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一、孩子都來讀書,讓知識改變命運
教育是最基礎的民生工程,「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不僅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更是田朝暉踐行履職的第一要務。
上任的第一天,田朝暉就到學生家裡宣傳教育發展脫貧政策。早上6點50分,天剛亮,乘著濃霧翻過一座山頭,通往鄉村的道路格外泥濘,每前進一步,鞋子都會陷進去,剛抬起右腳,左腳又陷了進去。好不容易側著身子抓住路旁的藤草,還沒有褪去鞋子上裹著的泥巴,又一下子滑倒進爛草堆中……
來到學生鍾濤的家中,只有留守的老奶奶,他便給老人算起帳來:「學生如果轉到城裡上去讀書,每年租房子、生活費,要多支出一兩萬元錢。我們已經實施貧困生資助全覆蓋,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給予生活補貼,這樣負擔輕一些。」 ﻪ看見登門走訪的校長,老人感動地落下淚來:「你們待孩子就像自己的親佬佬,把他送到白羊小學讀書我放心啊!」
開學前,田朝暉帶領全體教師走村入寨,開展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走訪」,澄清貧困學生底子,與扶貧、民政、殘聯相關部門比對共享,及時確定貧困學生身份,完善校內資助工作機構,配齊配足資助工作人員,通過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及時完成信息維護、數據直報,打通了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裡」。
廣闢捐贈救助渠道,田朝暉還積極爭取「湖南宋祖英助學金基金會」「麥田計劃」「江蘇常熟青年愛心助學陽光站」「南京愛德基金會」等社會愛心助學活動,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扶貧助學,把每一分錢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到最需要的學生身上。
二、抓師生讀書活動,讓閱讀成為照亮靈魂的心燈
「做文化的傳承者、堅守者。」在書香溢滿校園的裡耶民中,圖書室裡座無虛席,愛讀書,肯讀書,一定要讀書,是這裡所有人見面時心照不宣的問候。「每天晨讀十五分鐘,伴著鳥鳴,聞著花香。」一位五年級的女生早已是校園文學社資深的主編,她說到:「五五而半的秦簡是我們身邊的活教材,也是閱讀讓我受益於知識的淵博,能與智者跨越時空的交流。
淡淡墨痕,濃濃書香,走進校園的行人都不得不慢下匆匆的腳步,生怕摻進去點鬧市的喧譁。「立身以立學為先,立身以讀書為本。」田朝暉說:「我們的校園要讓每個師生都值得留戀。」
幾年下來,向上爭取文明辦「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資金15萬元,向外聯繫北京桂馨基金會「悅讀空間」項目資金20餘萬元,建起高標準圖書室、閱覽室、悅讀空間、班級閱讀角,更新圖書近萬冊,師生讀書環境煥然一新。
讓教師成為讀書活動的引領者。由桂馨基金會提供往返車費和食住宿費用,白羊小學每年選派教師去北京、南京等地參加閱讀教學培訓活動、閱讀交流活動。十多名教師得以與名作家、名教師面對面聆聽、交流,閱讀引領能力大幅提升,一批青年老師不僅成為校內師生閱讀的助力者,也是與外校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的主力軍。
閱讀「三課一會」成常態。每周兩節晨會「快樂閱讀課」,每周升旗「閱讀分享課」,每期一次「課外閱讀指導競賽課」,每年一次「讀書成果展示匯報會」。富有人文精神的書籍、各具特色的讀書分享,常常在師生內心引起震蕩。或為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所感動;或被詩仙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所打動;或為保爾·柯察金不向命運屈服的鋼鐵意志所折服。這些向上的精神讓一顆顆心漸漸豐盈,讓一個個人格得到升華,成為白羊小學師生備發向上的不竭源泉。
三、用土家族傳統體育強健師生體魄,愉悅師生心靈
「塗抹學生成長的底色,讓藝體的陽光照亮校園的每個角落。」田朝暉這樣說到:「青春的季節要有青春的節拍,每天運動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快樂」藝體教育是白羊小學帶給學生的大禮包,每一個年級都配備有專業的藝體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輔導,做到時間、地點、內容、學生、指導教師「五落實」。美術、土家族文藝、書法、籃球等社團在校園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所有學生人人都有「自選班級」,每期都有社團展演。
「民族文化傳承的陣地在學校,民族文化傳承的重點在少年。」這是田朝暉校長常掛在嘴上的話。土家族傳統體育在當地群眾傳承已久,是鄉民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往的一種平臺。田朝暉以敏銳的目光,抓住這一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瑰寶,將其有機融入到學校體育活動中。而少年宮課外活動中,滾鐵環、打飛棒、高腳馬、扁擔勁、等土家族傳統體育興趣小組的師生們也是汗沾衣襟、笑聲吟吟。
四、以勞技課傳遞留守兒童一份脫貧致富的希望
「一個學生是學校的幾百分之一,班級的幾十分之一,卻是家庭的百分之百。」田朝暉常常在例會上這樣告誡老師們:「不放棄每一個學生,轉化一個學困生比考上一個清華、北大更能獲得百姓的點讚。」改變學生,就從小事做起。
近年來,白羊依託靠近縣域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百合種植,為當地群眾增產增收、脫貧奔小康作出了貢獻。學校利用勞技課為中高年級學生傳授百合的種植、管理、加工技術,培養了學生愛勞動的習慣,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技能。每逢暑假,正是百合收穫、加工的大忙季節。白羊的山山水水,時不時可以看到白羊學生忙碌的身影。那些採收百合籽的少年,既為種植大戶提供了勞力補充,每天也可以掙得幾十元的收入。他們體會到了勞動的價值,也播下顆顆希望的種子。
堅守於鄉村,以他的質樸、敏銳、執著,田朝暉慢慢實現著自己的教育諾言,在追趕優質教育的步伐上,不敢一絲懈怠。白羊小學先後獲得「國家營養餐改善計劃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省「科技實踐活動三等獎」,州「科技實踐活動一等獎」,縣「學校安全工作管理先進單位」、「信息技術和實驗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教學質量三等獎」等榮譽。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