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既是一種自然災害,又是一件極為複雜的社會事件。地震對策需要結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並應用科學、法律、行政的組合方式建立完善的抗震救災體系。
建立這樣一套完善的應急救災體系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總結完善的過程。在日本,就有這麼一套系統,可以很好地做到地震災害預測評估和應急指揮工作,稱之為 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DIS) 。
系統概述
(一)
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是日本地震主管部門氣象廳規劃設計的一套地震災害預測評估和應急指揮系統。
用於震前地震災害預評估、震後實時災害評估、制定救援計劃以及震後協助修復重建計劃等方面 。
創建背景
(二)
1965年日本政府就成立了地震預報的專門研究機構,並投入龐大的資金支持研究項目的推進。 但是對於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的發布,由於缺乏準確判定地震發生的依據,該研究機構一直未能向政府提供地震預報相關的信息。
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發生前,該研究機構仍然沒能提供任何的預報信息,甚至極震區的阪神地區在震前都未被列入地震重點監控區域。 阪神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千億美元,遠遠超過關東大地震時的財產損失。
日本政府通過總結阪神大地震經驗教訓,認識到既然無法實現準確的地震短臨預報,無法有效規避地震的發生, 那麼只有通過充分做好地震應急準備,提高震後抗震救災的能力才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
由於地震災害相關信息的多樣性,並且數據量龐大,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災害評估模型,並結合地理信息技術(GIS)實現災害評估結果的自動化產出以及可視化,於是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DisasterInformation Systems,DIS)應運而生。
系統功能
(三)
1.震前預評估
對於地震發生危險性較高的區域,氣象廳地震主管部門通過DIS系統模擬地震後的破壞程度(地震烈度值),對地震災害規模實現預評估,在地震發生前為政府的決策部門提供重要的參考數據。
根據預評估的結果,政府相關部門為該地區制定切實可行的救災計劃。該系統在日本每年防災日的全國性防災演習中發揮了指令系統的關鍵作用。
日本「防災日」演習(圖片來源:新華網)
2.地震災害早期評估系統
(Early Estimation System,EES)
EES系統主要完成日本國土境內及周邊地區所發生地震的評估處理。 地震發生後,根據氣象廳實時烈度速報結果,EES系統自動完成地震震中區域及周邊相關區域的災害數據的分析和受災狀況的評估。
系統在地震發生30分鐘內自動產出地圖和表格等各種格式的評估結果,並通過實時接收各相關部門的數據 ,包括主要交通、醫療救助、人員避難、生命線以及志願者等信息。將以上信息匯總並及時提供給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和執行救災任務的相關部門。
營救演習(圖片來源:新華網)
3.地震應急對策支援系統
(Emergency MeasuresSupporting System)
(EMS)
EMS系統將整合後的受災信息(道路交通擁堵狀況、生命線工程的供給狀況、震區物資儲備及需要調配物資數量等)和相應的救災方案直觀地反映在地圖上。
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可根據這些參考方案派遣救災人員,調配自衛隊、警察、消防、醫療救護人員到災害最嚴重的區域, 使整個救援活動有計劃、有次序的實施 。
地震應急對策支援系統(EMS)災害評估結果圖
該系統定期對日本全國地圖和基礎數據(斷裂帶分布、地形地貌數據、淺地層勘探數據、道路交通、公共防災設施、避難場所、各類建築物、人口分布等信息)進行數據更新,確保評估處理所使用的數據更真實,提高評估結果的準確性。
系統應用
(四)
整個系統中完全實現了自動化,數據信息實現各政府部門共享,確保救援工作順利進行。
該系統經歷了2007年新瀉縣中越衝地震(M6.8),2008年巖手宮城內陸地震(M7.2),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M9.0)等多次地震的檢驗。
運用這套災害評估系統可以為救援計劃的制定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從而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為挽救民眾的生命安全和降低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與圖片: 《日本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概述》閆恩輝,龍海雲;《日本應急救災體系》閆恩輝,楊 銳,張晉輝,龍海雲。
來源:濟震微訊
【來源:四川省地震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