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地震災害的利器——日本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

2020-12-24 瀟湘晨報

地震既是一種自然災害,又是一件極為複雜的社會事件。地震對策需要結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並應用科學、法律、行政的組合方式建立完善的抗震救災體系。

建立這樣一套完善的應急救災體系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總結完善的過程。在日本,就有這麼一套系統,可以很好地做到地震災害預測評估和應急指揮工作,稱之為 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DIS) 。

系統概述

(一)

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是日本地震主管部門氣象廳規劃設計的一套地震災害預測評估和應急指揮系統。

用於震前地震災害預評估、震後實時災害評估、制定救援計劃以及震後協助修復重建計劃等方面 。

創建背景

(二)

1965年日本政府就成立了地震預報的專門研究機構,並投入龐大的資金支持研究項目的推進。 但是對於地震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的發布,由於缺乏準確判定地震發生的依據,該研究機構一直未能向政府提供地震預報相關的信息。

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發生前,該研究機構仍然沒能提供任何的預報信息,甚至極震區的阪神地區在震前都未被列入地震重點監控區域。 阪神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千億美元,遠遠超過關東大地震時的財產損失。

日本政府通過總結阪神大地震經驗教訓,認識到既然無法實現準確的地震短臨預報,無法有效規避地震的發生, 那麼只有通過充分做好地震應急準備,提高震後抗震救災的能力才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

由於地震災害相關信息的多樣性,並且數據量龐大,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災害評估模型,並結合地理信息技術(GIS)實現災害評估結果的自動化產出以及可視化,於是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DisasterInformation Systems,DIS)應運而生。

系統功能

(三)

1.震前預評估

對於地震發生危險性較高的區域,氣象廳地震主管部門通過DIS系統模擬地震後的破壞程度(地震烈度值),對地震災害規模實現預評估,在地震發生前為政府的決策部門提供重要的參考數據。

根據預評估的結果,政府相關部門為該地區制定切實可行的救災計劃。該系統在日本每年防災日的全國性防災演習中發揮了指令系統的關鍵作用。

日本「防災日」演習(圖片來源:新華網)

2.地震災害早期評估系統

(Early Estimation System,EES)

EES系統主要完成日本國土境內及周邊地區所發生地震的評估處理。 地震發生後,根據氣象廳實時烈度速報結果,EES系統自動完成地震震中區域及周邊相關區域的災害數據的分析和受災狀況的評估。

系統在地震發生30分鐘內自動產出地圖和表格等各種格式的評估結果,並通過實時接收各相關部門的數據 ,包括主要交通、醫療救助、人員避難、生命線以及志願者等信息。將以上信息匯總並及時提供給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和執行救災任務的相關部門。

營救演習(圖片來源:新華網)

3.地震應急對策支援系統

(Emergency MeasuresSupporting System)

(EMS)

EMS系統將整合後的受災信息(道路交通擁堵狀況、生命線工程的供給狀況、震區物資儲備及需要調配物資數量等)和相應的救災方案直觀地反映在地圖上。

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可根據這些參考方案派遣救災人員,調配自衛隊、警察、消防、醫療救護人員到災害最嚴重的區域, 使整個救援活動有計劃、有次序的實施 。

地震應急對策支援系統(EMS)災害評估結果圖

該系統定期對日本全國地圖和基礎數據(斷裂帶分布、地形地貌數據、淺地層勘探數據、道路交通、公共防災設施、避難場所、各類建築物、人口分布等信息)進行數據更新,確保評估處理所使用的數據更真實,提高評估結果的準確性。

系統應用

(四)

整個系統中完全實現了自動化,數據信息實現各政府部門共享,確保救援工作順利進行。

該系統經歷了2007年新瀉縣中越衝地震(M6.8),2008年巖手宮城內陸地震(M7.2),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M9.0)等多次地震的檢驗。

運用這套災害評估系統可以為救援計劃的制定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從而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為挽救民眾的生命安全和降低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與圖片: 《日本地震災害評估信息系統概述》閆恩輝,龍海雲;《日本應急救災體系》閆恩輝,楊 銳,張晉輝,龍海雲。

來源:濟震微訊

【來源:四川省地震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羅湖區開展2020年羅湖區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桌面演練 檢驗地震災害...
    檢驗地震災害應急處置水平 信息來源:羅湖區應急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0-12-10 09:58 【字體:大中小 】 視力保護色:
  •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地震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
    省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需要設立搶險救援、群眾生活保障、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基礎設施保障和生產恢復、地震監測和次生災害防範處置、交通和社會秩序保障、地震災害調查及災情損失評估、建(構)築物安全鑑定、信息發布及宣傳報導和涉外事務等工作組。
  • 日本氣象廳呼籲地震災區警惕餘震及次生災害
    這是6月19日在日本山形縣鶴岡市拍攝的一處開裂的道路。新華社記者杜瀟逸攝  新華社東京6月19日電(記者姜俏梅)日本山形縣附近海域18日發生6.7級地震,新潟縣和山形縣震感強烈。日本氣象廳19日呼籲當地居民警惕餘震以及震後的大雨可能帶來的次生災害。  據日本媒體報導,地震導致新潟縣、山形縣、石川縣和宮城縣共26人受傷。此外,地震還造成一些建築物損毀、山體塌方以及道路隆起和下沉。但是,海嘯並沒有預想的嚴重。
  • 「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後 四川地震災害綜合防範能力再回眸
    12年來,四川直面多震災的嚴峻形勢,著力提升全省地震災害綜合防範能力,成功應對處置了2次7級、2次6級和70餘次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事件,奮力奪取了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溝地震等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偉大勝利,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抗震救災的「四川實踐」。
  • 讀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圖,尋找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較低的地區
    自然災害是指一些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中的自然事件,但是卻能夠造成我們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自然災害根據成因可以分為地質地貌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地質地貌災害是指在地球的發展演化過程中,由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性地質事件,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
  • 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後 四川地震災害綜合防範能力再回眸
    今天是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12年來,四川直面多震災的嚴峻形勢,著力提升全省地震災害綜合防範能力,成功應對處置了2次7級、2次6級和70餘次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事件,奮力奪取了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溝地震等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偉大勝利,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抗震救災的「四川實踐」。
  • 2019年全國地震統計:災害造成19死427傷 長寧6級地震災害最嚴重
    元旦剛過,國家地震臺網近日盤點2019年地震活動發現,去年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427人受傷。其中,我國大陸地區發生地震災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為四川長寧6.0級地震,震級最大的地震為西藏墨脫6.3級地震,臺灣地區2人死亡,16人受傷。 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有7個省份受災,但人員和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四川省死亡佔比約94%,受傷佔比約97%,經濟損失佔比約99%。
  • 四川:震後7年 再看蘆山地震災害綜合防範
    當地「村村通」農村應急廣播系統與地震預警系統實現對接,在全縣各村設立了48個終端,實現秒級地震預警信息服務。「蘆山縣是全省第一個實現此類服務的縣。」據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要實現這一服務,除了在各村設立預警終端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對地震實現有效監測。
  • 浙江地震災害風險隱患有多少?哪裡風險最高?將用兩年半時間查清楚
    今天上午,浙江省地震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將通過全省地震災害風險普查這項工作,全面查明我省地震災害風險等級和空間分布,摸清我省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為地方各級政府開展地震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工作、切實保障全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提升全社會抵禦地震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 大阪發生地震,遊客遭到災害,遊客:發生了什麼
    在近日,日本又發生了地震,並且外國遊客也感覺到了地震,同時也遭到了地震的災害。以眾多外國遊客而熱鬧的日本大阪。去年,過去最多的一年來了約1111萬人。18日,以大阪府北部為震源的震級為6弱的地震,外國遊客也遭到了地震的災害。
  • 日本擬用人造衛星向車載導航儀提供災害信息
    衛星已經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天氣、導航、通信都需要運用衛星,但是仍然會有不到位的情況,此前,日本3.11大地震中就出現了群眾在車內未能迅速收到信息而被捲入海嘯的悲慘事件,日本政府為了杜絕這一事件,決定在發生大地震或者其他大規模災害的時候,利用人造衛星通過車載導航儀向車主提供災害信息,從而幫助車主們有效的避難,日本政府力爭在
  • 阿壩州「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全面完成
    截至11月8日,由阿壩州自然資源系統牽頭的「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全面完成。阿壩州「8·8」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共有應急排查、詳細調查與風險評估、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排危除險、能力建設等3大類37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4.34億元。【來源: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自然資源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將熊本地震定位為特定非常災害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28日報導,28日上午,為保障日本熊本地震受災者的行政權利和利益,日本政府通過內閣會議發布政令,指定熊本地震為特定非常災害。日本內閣會議認為,此次地震是繼阪神大地震、新潟縣中越地震、日本「3·11」大地震後第4例特定非常災害。
  • 2020年底前 成都城市具備綜合抗禦6級地震災害能力
    規劃提出,2020年底前,成都城市綜合承災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具備綜合抗禦6級地震災害能力。規劃對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抗旱防治、氣象災害防治、防震減災防治等六大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明確。在防震減災方面,成都將完善地震烈度速報臺網和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形成集地震烈度速報、地震預警、誘發地震監測為一體的立體地震監測網絡,力爭3分鐘完成市域內地震烈度速報圖。
  • 懷特島火山強烈噴發,為什麼紐西蘭是火山和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
    自然災害是指發生在我們地球的表層系統之中,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而有時候人類活動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劇自然災害,包括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
  • 這次地震震級雖然較大,但災害損失相對不大
    北京時間2003年9月26日03時50分,在日本北海道東南部海域發生8.0級地震。地震發生後,餘震不斷,其中發生多次5級以上強餘震,最大的1次餘震為7.0級。日本氣象廳測定的震中位置為十勝海口(41.8°N,143.6°E ),震源深度為42千米。
  • 古代地震情況以及災害地區地震帶(紀念5.12汶川大地震)
    直到今日,世界各地每天都有上萬次的地震發生。第一次發生地震久遠的已在數十億年前絕不可考,我們目前得知的最久遠人文歷史記錄只有我國古代書籍上存在些許記錄,越往後的年代記錄越為清楚,人口也越來越多,但地震帶來的災難也越來越大。以下是我國古代災害最嚴重的幾次地震情況。
  •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汕頭市活斷層淺層地震勘探項目公開招標公告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汕頭市活斷層淺層地震勘探項目 品目 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地震服務 採購單位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 行政區域 北京市 公告時間 2020年11月25日 18:30 獲取招標文件時間
  • 日本財團助力靜岡縣地震預防 派遣志願者增強災害對應能力
    人民網東京6月30日電 作為專家預測的日本南海溝大地震的預防措施,日本財團近日與靜岡縣地方政府達成合意,日本財團將向靜岡縣派遣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志願者。 據悉,本次合作系日本財團吸取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教訓而專門籌集300億日元以上設立的「災害復興支援特別基金」事業的其中一個項目,與靜岡縣達成合作意向也是該基金項目下的第一個項目。 本次與日本財團籤署協定的具體機構為靜岡縣政府、靜岡縣誌願者協會、靜岡縣社會福利協議會三方,本月將正式籤署協議。
  • 【聯合訪談】專家詳解定西地震災區氣象及次生災害防禦
    更讓人揪心的是,地震發生前已經陸續下雨一個多月,地震當天,災區仍下著小到中雨。據中央氣象臺預報,從今天(24日)午後開始,震區將再迎中雨。即將到來的降雨天氣,對於剛剛發生過地震的定西來說,無疑又將是一次嚴峻考驗。  降雨是否會增加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發生機率?災區民眾能否收到氣象預警信息?震後應該如何防禦氣象及次生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