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老實說我很喜歡《NEW WORLD》這張專輯,除了購買數字唱片的過程讓我覺得國內數字唱片是逼著人下載盜版和分享資源外,其他的都還不錯。華晨宇這張《NEW WORLD》是我在2017年林俊傑《偉大的渺小》之後最為期待的專輯。沒錯,我已經3年沒有這麼期待過一張唱片了。沒錯,華語音樂這3年我能想到的優質唱片一隻手竟能數得出來。我沒有那麼喜歡華晨宇,我不理解一個男生為什麼要被叫做「花花」?
我不理解為什麼一個這麼有實力的歌手,一個對音樂有對自己獨到理解的歌手,一個能做出這樣一張有龐大格局唱片的歌手給路人的感覺竟然是個靠臉吃飯的流量偶像?是的,依然是粉絲太作了。哦好吧是黑粉太作了。可是我還是買了數字唱片。在這之前,我從沒有完整的聽過華晨宇的任何一張專輯。早在沒有短視頻的年代,我就已經知道並且很喜歡《煙火裡的塵埃》了。也在那一刻讓我覺得,內地華語樂壇多多少少還是有希望的。
再就是他的三專《H》,當年在京東高價限量銷售。網站上試聽了幾首根本無法有共鳴。一句話概括就是:不差但不喜歡。就是這樣路人的我把這張專輯聽完了,由於《歌手·當打之年》的緣故,其中部分歌曲我聽了很多遍。如《鬥牛》、《神樹》。總結下來就是:這是一張很精緻且很個人風格化並給路人感覺稍欠誠意的高質量專輯。很多人認識華晨宇是因為在16-17年參與了《天籟之戰》這個綜藝。也是從那時起,抖手唱RAP成為了華晨宇的標誌動作。
抖手Rap+抒情旋律+一驚一乍的高音成為了他17年-19年作品的標配。以上三種元素隨機重複排列組合,是他這段時間的主體風格。我是很吃他這一套的。畢竟在嘻哈說唱大火的這幾年,能夠讓我聽得舒服的RAP真的沒有。可《鬥牛》最後的RAP卻讓我找回了第一次聽到說唱時的純粹。我知道,華晨宇抖手式顆粒感說唱不是最新潮了,也沒有那麼牛的Flow與電音。
但是在我的理解範圍裡要比那些牛鬼神蛇好太多。也正是因為「抖手Rap+抒情旋律+一驚一乍的高音」這套組合拳在三年裡出現的頻率過高,路人才會覺得「華晨宇的歌怎麼都一個調調」。我也會覺得,這張專輯是不是來得太遲了。因為聽眾們對於這套風格已經膩了。專輯曲目信息曝光,我同很多人的想法一樣:「為什麼僅僅只有8首歌?並且都是在之前的演唱會、綜藝唱過的歌?」。
這些也都是因為專輯來得太遲了。說到專輯曲目時長,我倒是覺得華晨宇是「反潮流」的。因為大多數歌手發行專輯曲目都是10首或更多,八九首的專輯會給人感覺不用心。之前三專8首我還認為他是因為專輯太趕,無奈只能放出8首。畢竟那驚豔的《我的滑板鞋2016》僅僅是首改編,卻也是四專風格的開始。但這次距離三專已經近4年卻依然是8首,真的算是「反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