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秋又來。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整整一年,對山西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裡,新的省委常委班子臨危受命、勠力治晉,3600多萬山西人民迎來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這一年,在歲月的長河中不過匆匆一瞬,但在山西發展的徵途上卻鐫刻下新的歷史標註。
這一年,人們從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中感受到黨風趨正、政風轉清、民風始淳:高檔飯店裡不再「高朋滿座」了,各類會議開支大幅減少了,想幹事、敢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幹部多了,鋪張浪費減少了、請客送禮剎住了、大操大辦收斂了……三晉大地正在悄然發生著深刻變化。
黨風之變——
黨紀國法的底線、紅線、高壓線,越來越顯性化、剛性化,仿佛空氣淨化器,吐故了黨員幹部作風之「汙濁」,納新了領導幹部形象之「清廉」。大多數幹部離特權遠了,離群眾近了……
一年前,新任省委書記王儒林入晉第一句鏗鏘有力的話語言猶在耳:「正視問題不迴避、懲治腐敗不手軟、反對『四風』不反彈,革弊立新、激濁揚清,努力開創山西弊革風清的新局面。」
一年來,新的省委常委班子著力淨化政治生態,大多數幹部更加守紀律講規矩了,離特權遠了、離群眾近了,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精神、狠剎「四風」效果顯現……
這是一種敢於刮骨療毒的勇氣,更是一種來自「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智慧。
新的省委常委班子堅持以身作則,從改進調研作風開始,帶頭深入基層,密切聯繫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一張張出行路線圖見證著體察社情民意的奔波與足跡:從城市社區到農家炕頭,從企業車間到工礦學校,新的省委常委班子的調研足跡,走遍了三晉大地的東西南北。省領導和省級機關、部門,不斷加大隨機調研、問題調研、專項調研力度,深入基層、了解實情,由此形成的一份份調研報告,直指山西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不少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上行而下效。澤州縣委書記趙新年7月初由陝西鳳翔縣調任現崗,用20天時間展開密集調研,深入全縣17個鄉鎮,進村入戶,訪企問計,發現全縣煤炭非煤發展、財稅收入、信訪穩定等方面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些黨員幹部低迷消沉庸懶散,成為澤州改革發展的「絆腳石」。查清癥結,方能對症下藥。趙新年與全縣領導交心探討、達成共識,推出「思想大解放、紀律大整頓、環境大改善、矛盾大排查、項目大發展」五項活動,以此提振精氣神、全力促發展。
著眼點滴,規範細節。一年來,新的省委常委班子強力落實八項規定、狠剎「四風」,對違反規定的黨員幹部發現一個、查處一個,去年9月至今年7月,近2000人因違反八項規定精神受到處理。公務接待務實高效、公車嚴禁私用、文山會海壓縮、清廉過節、嚴把差旅報帳標準……這讓一些法不責眾的心態、矇混過關的想法、打擦邊球的僥倖,漸漸失去了滋生蔓延的土壤。
常抓不懈、動真碰硬,讓黨員幹部認識到了錯誤,轉變了觀念。以前,少數黨員領導幹部,借婚喪喜慶事宜之機大肆斂財,甚至與黨紀對著幹,分幾次宴請不同賓客。現在,他們帶頭抵制大操大辦,許多群眾反映身邊的黨員幹部婚喪嫁娶也不通知人了,有的就是家裡人吃個飯熱鬧一下。
隨之改變的還有會風。就拿一個小小的居委會來說,每年要經手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環境衛生、勞動就業等幾十項日常事務性工作。以前,各上級部門交辦任務時都愛開個會,一年到頭,各部門的工作部署會讓基層幹部們忙得「找不到中心」,對於各種非必要的工作檢查更是疲於應付。「現在上級會議明顯減少了,很多時候通過一個微信或電子文件就在線布置了工作。」太原市老軍營小區第二社區居委會主任冀瑞芬深有感觸,上級一些非必要的檢查也逐漸取消,工作人員將更多時間從文山會海和接待中抽出,用於走訪和服務群眾。
奢靡享樂之風祛除,勤儉自律之風回歸。公務員王明亮告訴記者,現在不管領導還是普通工作人員,每次出差時,都會按照當地的差旅費管理辦法嚴格執行,「超過標準,一律自付」。《人民日報》曾刊文批評一些幹部「生活不能自理」:不會辦理登機,乘公交車不知道如何投幣刷卡,參加培訓會走錯教室。現在,反「四風」不但深入民心,也已慢慢深入「官心」,以往「生活不需要自理」的官員,正在慢慢養成「生活需要自理」「生活能夠自理」的習慣。還記得道道禁令下,那句「為官不易」的「嘆息」嗎?其實從深層次上說,正是為政生態的重構,許多黨員幹部對「人民公僕」有了全新的認知。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一年來,黨紀國法的底線、紅線、高壓線,越來越顯性化、越來越剛性化,仿佛空氣淨化器,吐故了黨員幹部作風之「汙濁」;點名道姓的曝光批評,零容忍的全天候問責,逼出了官員對制度的敬畏感,許多領導幹部正朝著樹立清正廉潔的新形象而努力著。
政風之變——
想幹事、敢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幹部越來越多,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幹部越來越少。機關裡花架子少了,幹實事多了……
黨風趨正,必然促使政風轉清。
在老百姓眼裡,看待領導幹部,不僅要看你說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你做什麼。「我們整天講為人民服務,不能只說在嘴上掛在牆上寫在文件上,要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王儒林書記來到山西在調研的第一站呂梁,就講過這樣的話。
一年來,新的省委常委班子真摯為民,務實工作:遇到矛盾不繞、面對困難不躲、解決問題不拖,始終堅持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這一年,正確的用人導向讓一部分想幹事、敢幹事、會幹事的幹部有了舞臺。
用一賢人則賢人畢進,見賢思齊則蔚然成風。新的省委常委班子對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開展專項整治,打好「三個一批」組合拳,著力刷新吏治,以好幹部20字標準和「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以廉為基」為用人導向,一批政治堅定、崇尚實幹、敢於擔當、依法用權的好幹部被選拔上來。呂梁市有一名幹部在縣裡任領導職務多年,包括3年多縣委常委、10年縣委副書記,2011年又從縣委副書記轉任縣委常委。這次選拔中,幹部群眾反映他不跑不送,而且在不同崗位都能堅持勤勉工作。最終,這名幹部直接被選拔為縣委書記。
選拔幹部有正確的標杆了,一些被「劣幣」驅逐的「良幣」找回來了,敢想、敢幹、敢闖、敢負責的一些好幹部被推到了前臺,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幹部成了過街的老鼠,沒了生存土壤。
這一年,更多的幹部主動作為、為民謀利。
「城中村」改造是幹部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不少生活在城中村的人,每天面對的就是垃圾遍地、汙水橫流、臭氣衝天的環境,對於他們來說,僅有一街之隔的現代化城市,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今年太原舉全市之力,高效推進「城中村」改造,群眾高興地說,以前髒亂差,改造以後好多了。從環境髒亂差、背後藏腐敗轉變為嚴懲腐敗、廉潔發展,有賴於省市區街村各級幹部「敢啃硬骨頭」的精氣神。「城中村」改造中,許多幹部晚上工作到十一二點,有的甚至熬到凌晨四點,好些幹部累病了、住院了。值得一提的是,這麼大量的拆遷工程建設項目到現在為止,尚未發現官商勾結、利益輸送、違法亂紀的。
說起駐村包戶幫助後北屯村搞拆遷,萬柏林區區委書記王靜恩頗為感慨:「讓我沒想到的是,區婦聯和團區委這兩家單位,以前有什麼急難險重任務,都是儘量推託。可是這次,他們主動要求參與,每家包了三戶居民,都順利完成了拆遷任務。」親賢村包村幹部,小店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建平,自從4月底親賢村開始制定拆遷方案時,就雷打不動地每天下午6點來到村裡,與駐村的區街幹部、村「兩委」成員開會,了解拆遷進度,探討疑難問題。
幹部們的主動作為、深入群眾,贏得了百姓的認可。村民從拒之門外到主動迎進門,甚至真心地為動遷幹部遞上毛巾、茶水。正如王靜恩所說:「這次城中村改造拆遷,拆掉了幹部的『官氣』『官架』和『官話』,增進了黨群幹群感情。」
這一年,許多幹部可以在制度管權的環境下放手幹事。
向頑瘴痼疾開刀,向障礙藩籬宣戰。曾經出現系列腐敗案件的省交通運輸廳痛定思痛,以推進「六權治本」試點實踐為契機,用制度約束權力,實現了從「權力說了算」到「法規說了算」的轉變。以往容易出現問題的道路建設工程招投標環節,通過制度優化和流程再造,找人託關係現象幾乎沒有了。「制度卡死,流程公開,過程留痕,讓權力無處尋租。」省交通運輸廳建管處處長李貴順說,我們現在只想著怎樣更好地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服務,不需要想其他。
這一年,老百姓辦事更方便、更快捷了。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僚主義作風,既折騰人,又耽誤事,老百姓非常反感。李小鵬省長指出,要加快推進「六權治本」,繼續簡政放權,抓緊完善制度,推進政務公開,強化行政監察,加強審計監督,切實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
今年春天,臨汾市民杭戰勳為快要高考的孩子辦身份證。多年前曾經因為轉戶口而吃過派出所「暗虧」的他沒想到,這次不僅受到派出所所長的熱情接待,而且早已準備好的購物卡壓根沒能送出去。「看來『我工作不好,您批評;誰作風不好,您找我!』的標語,不只是貼在派出所牆上,更貼進了民警的心裡。」
今年5月,在參與太原市後北屯城中村改造建設過程中,太原金世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倪倩辦理「土地使用權初始登記」的審批手續時,按規定時間要18個工作日。沒想到審批人員加班加點,不到兩天就辦妥了。「不用請客送禮,打點關係,辦事效率還這麼高,真是讓企業放心更動心。」倪倩高興地說。要為老人辦理城市低保業務的孝義市民孫淼淼,切實感到清新政風帶來的方便快捷服務:只需登錄智慧孝義便民服務平臺,打開「政務流程」,點開「城市低保申請條件及流程」,在家就可以了解辦理所需要準備的全部材料,一次性搞定,省時省力。
從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到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再到門好進、臉好看、事好辦,一項項為民、便民、利民的實打實舉措,折射出越來越多的黨員幹部主動作為,真正把為人民服務放在了心上、落實在了行動上。
民風之變——
鋪張浪費減少了、請客送禮剎住了、大操大辦收斂了,風氣逐漸清明。潛規則、壞規矩、破紀律的現象少了,辦事守規矩的多了……
風成於上,俗形於下。
一年來,新的省委常委班子率先垂範,一場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風氣大變革,在三晉大地徐徐展開,黨風正、政風清的「潤物細無聲」,滋潤出民風淳、社風良。正如新華社專稿所述:隨著黨風政風明顯好轉,山西基層社會風氣悄然生變,日趨向好。
時近金秋,又到一年結婚旺季。誰知,曾經困擾省城百姓的半夜十二點鞭炮震天響,幾乎聽不到了。說起「禁炮」,早在1994年,太原市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十七次會議,就審議通過了《太原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此後的幾年裡,禁放政策落實得很不錯,不論是過年還是婚慶,太原都鮮有炮聲。然而,不知何時起,被禁住的炮又響了起來,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僅結婚迎親送親時放,在酒店門口放,而且悄然流行起半夜12點放,甚至還發生過結婚放炮引爆窨井蓋的惡性事故。民警去處理時,有群眾說,前些天院裡住的領導家比我家放得還猛,怎麼不見有人管?
為啥今年就把放炮的事兒管住了?太原市紀委工作人員饒文波講述了這樣一件小事。今年春節期間,太原市再頒「禁炮令」。春節假期一過,不少店鋪重新開張。按照往年的習俗,「開門炮」會此起彼伏地響起。在勝利街經營小餐館的賈福禮夫婦一邊收拾桌椅準備開張,一邊往左鄰右舍張望,沒有一家放「開門炮」的。特別是街上的單位,那可都是「政府單位」,以往這些單位也要在剛上班時放幾響的,今年卻沒有動靜了。再說隔壁的老王家也沒有放「開門炮」,老王有個親戚是個小官,有什麼檢查都不怕的,今年也守規矩沒有放。饒文波說,早前,太原市委就開展了「摒棄婚喪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活動,其中就包括摒棄午夜婚炮陋習;太原市紀委監察局也把管住黨員領導幹部違反禁炮令與處理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結合起來,先從黨員幹部抓起。於是,炮就這樣在太原禁住了。
令行禁止,幹部帶頭是關鍵。好風氣的流行,離不開黨員幹部以身作則。一年來,在高壓反腐和狠剎「四風」下,廣大黨員幹部敬畏規矩、敬畏紀律,帶頭遵規守紀,群眾自然效而仿之,壞規矩、破紀律的現象越來越少。
被禁住的不僅僅有太原的炮聲,還有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陋習。前些年,常常聽說或親歷豪華婚宴,五六十桌甚至上百桌的有之,一桌飯從上千元到近萬元不等,後來發展成結婚、生子、祝壽、喬遷、開鎖都要請客,婚喪嫁娶要「面子」不要「裡子」的風氣一度泛濫。不僅在城市如此,農村亦然。絳縣西荊村一度發展為紅白喜事「六六」「八八」的說法,菜要四葷四素四海菜,湯要甜鹹口味各三樣。這樣的風氣令不少基層群眾叫苦不迭。省委自上而下管住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滌蕩了民風社風。大操大辦明顯減少,酒店婚宴價格更加平民化,西荊村今年起操辦紅白事均按新的「村規民約」辦事,不準超過「九菜一湯」。
同樣被管住的還有年節送禮歪風。朔州的譚小偉,從2007年就做起了回收禮品和購物卡的活兒,每年春節、中秋、國慶等節日之後,是生意最紅火的時候。「那時利潤豐厚啊,好煙好酒好茶和商場超市購物卡,市場價八折左右收,九折左右售出,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賺3000多元。」然而近一年特別是今年過年,這個生意明顯不好做了。「沒人敢收禮了,自然也就沒人送禮了,我只好轉行開了個小超市。」譚小偉也不埋怨,他覺得還是現在的風氣好,開小超市辦理執照和相關手續時,不僅工作人員態度好,而且哪裡也不卡,不送禮也能很快把事辦妥。
除了行為處事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生出點滴成河的良性轉變。記者一位朋友是國家工作人員,最近父親住院近一個月準備出院。病友問老人,誰來接啊?老人說,孩子們給叫個「滴滴專車」回家,挺好。以往遇到這種情況,這位朋友也曾用單位公車接送家人。但是這次,老人首先就告誡兒子:好好上班,不要用公車接我。「咱當初上班時,就不願佔公家的一點便宜。後來,社會風氣不好了。不過,現在,風氣又好起來了,我當然歡迎,而且肯定會管住自家孩子,不讓他們犯錯誤。」
細微之處見精神。現在,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紅色文化在全省上下得以弘揚,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正以一種新的詮釋潛移默化地教化著山西人民。《光明日報》刊文讚揚:「『革弊立新,激濁揚清』的思想文化之力,使三晉大地鼓起了精氣神。」
一年來,三晉大地發生了許多積極變化,但是,我們也應清醒看到,這些變化與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差距,「立體性困擾」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反腐敗高壓態勢下有的人仍然不收斂不收手,「四風」問題存在「樹倒根存」現象,「踏雷觸電」仍時有發生;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為官不為的問題還不少;當前仍然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不減、「三期疊加」延續、轉型任務艱巨等複雜局面;就業、收入、環保、安全生產等民生工作壓力加大……前行的道路上,我們任重道遠。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這一年,從起點開始就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過程。也許前方的道路仍不平坦,前行的腳步仍不輕鬆,但時間終會證明,新的省委常委班子擁有披荊斬棘的勇氣與智慧。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我們堅信,只要以「六大發展」為路徑、以「三大突破」為抓手、以幹部擔當為依託、以風清氣正為引領,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由新班子領航的這艘「三晉巨輪」,必定直掛雲帆、劈波斬浪,朝著富民強省的目標勇往直前。
本報記者 王早霞 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