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死後,項梁為何沒有擁兵自重,而是擁戴楚懷王成為領袖?

2020-12-10 滿清遺史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就是著名的大澤鄉起義。這次起義的意義不僅僅是開啟了農民起義的先河那麼簡單,而是在其之後,農民起義猶如星火燎原之勢席捲全國,極大動搖了秦朝的統治,為秦朝的滅亡打下基礎。然而遺憾的是,由於陳勝等人缺乏對起義軍的有效管理,內部紛爭嚴重,很快就被章邯所率領的「驪山軍」給平息。公元前208年初,陳勝被殺

陳勝被殺之後,各地的農民起義並未因此而沉淪,反而愈演愈烈,但是,卻有一個難題放在所有人面前,那就是陳勝之後誰能擔當起起義軍領袖的重任?雖然當時起義軍隊伍五花八門,但嚴格來說,大部分起義軍都是為了「聲援陳涉」而起兵,總體來說都視陳勝為領袖,可現在群龍無首,起義軍在銳氣上就大打折扣。

當然,在起義軍隊伍中也有很多人希望能夠繼承陳勝的遺願,帶領起義軍推翻秦朝,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都很難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認可,在這樣的前提下,項梁、項羽叔侄就看到了一絲機會

(本人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經介紹了項梁起兵的經過,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項梁和項羽起事之初,為何要背信棄義殺死郡守殷通?

項梁為了成為會稽郡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他不惜將信任自己的會稽郡太守殷通殺害,由於殷通是秦朝郡守,因此,項梁的所作所為得到會稽郡農民的普遍支持,他高舉義軍大旗,奉陳勝為王,開始與秦軍進行正面對抗。恰在此時,陳勝遇害,項梁看到一個天賜良機,這個機會對別人來說有些渺茫,但對於楚國出身、而且還是名將項燕後人的項梁來說,卻是難得的機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雖然各國都暗暗積蓄反秦力量,但是,楚國卻被視為最有可能推翻秦朝暴政的國家,為什麼?相信大家還記得楚國名將項燕死前的那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不但寄託了所有楚國人的心願,也使楚國成為最堅定的反秦勢力。因此,所有人都在期待楚國能出現一位英雄人物,而項梁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可是,項梁雖然如願以償地成為會稽郡的義軍首領,但以他當時的威望和實力,很難得到其他人的認可,當他正在為此發愁時,範增的出現讓他茅塞頓開。

範增是一位有名的隱士,陳勝失敗時,別人都一籌莫展,可他卻說:「陳勝固當敗」,也就是說陳勝的失敗早在他的預料之中。不管範增算不算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但這句話確實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問其原因,他就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再次闡釋了一番,一方面,他認為陳勝乃是驕兵必敗;另一方面,他認為陳勝失敗的關鍵就是自立為王,而不是冊立楚國人為王;他還指出,項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擁戴,並非全是項家的影響力,而是因為項梁是楚國人

秦朝的滅亡和陳勝的失敗有著太多原因,這個立不立楚國人為王聯繫不大,但是,範增的話卻起到兩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一:淡化了陳勝之死帶來的影響,使起義軍很快就走出悲觀情緒;

其二:樹立了楚國在反秦勢力中的權威地位,以及項梁義軍在起義軍中的核心位置;

接下來,項梁聽取了範增的建議,努力尋找當年楚懷王的後代,為什麼要尋找楚懷王的後代?因為楚懷王當年就是客死異鄉、死在了秦國,六國皆知,如果能擁立楚懷王的後人,以他們對秦國的仇恨,那絕對會事半功倍、成為天下義軍的新領袖

經過一番周折,楚懷王的孫子熊心還真被找到了。用什麼名號呢?既然大家對楚懷王客死秦國耿耿於懷,乾脆,這個孩子還叫做楚懷王,這樣的話,更有利於凝聚人心。於是,一個放羊的孩子就這麼成為起義軍的領袖楚懷王了,包括劉邦在內的各地起義軍紛紛來投,實力大增

項梁尋找並擁立了楚懷王,在所有人看來,這是一種忠義之舉,為項梁贏得了好名聲,但事實上,項梁的私心明顯大於公正,他之所以這麼做,還是為了成為起義軍的實際統帥,因為楚懷王被立之後根本沒有任何實權,四面八方前來歸附的起義軍全部都由項梁進行調配,而項梁更是以安全為由,將楚懷王送到了楚國新的首都盱眙,項梁真正成為起義軍的領袖

項梁在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最大的功勳就是託起了「西楚霸王」項羽的崛起,但是,他還有許多其他行為被認為是不擇手段。項梁對權力的過分追逐也為一把「雙刃劍」,他在世時雖然做到了大權在握,可是,卻引起楚懷王的極大不滿,後來項梁剛剛被章邯所殺,楚懷王就急不可待地從盱眙趕赴到彭城,名為弔唁,實際上卻接管了一切,並直接罷免了項羽的軍權,讓項羽進入低谷,這也才有了劉邦的崛起

相關焦點

  • 兩個楚懷王,都被人當猴子給耍死了
    三年後,這位被秦國當猴子的楚懷王客死於秦,他的行為還是得到楚人的認可。當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這也為後楚懷王埋下了伏筆。後楚懷王叫熊心,義帝。羋姓,熊氏,名心。楚懷王熊槐之後,有說是為其孫。在楚國滅亡後,這位曾經的貴族淪落為放羊的娃子。
  • 分析楚懷王熊心為什麼壓制項羽
    楚懷王熊心是楚懷王熊槐的孫子,自從楚國被滅亡之後,熊心就隱居起來給別人放羊為生。楚國起義軍首領項梁起義之後,在民間找到了熊心,重新立熊心為楚懷王,拉攏民心。雖然熊心流落民間,但是他心裡還是有野心的。他對立他為王的項氏家族並不感激,反而非常忌憚,所以總是找機會壓制他們。項梁死後,熊心和項羽就展開了幾次博弈。
  • 先入關者王之!劉邦拿下鹹陽後為何主動退出?他是真不敢呆!
    秦朝末年,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農民起義席捲全國,對秦朝的統治構成威脅。然而遺憾的是,秦朝在困境中湧現出章邯這位傑出將領,一舉擊潰了陳勝大軍,並導致了陳勝的死。陳勝死後,項梁、項羽叔侄開始崛起,為了得到天下義軍的支持,項梁特意找到當年楚懷王的孫子、並擁立為新的楚懷王,成為各地起義軍的領袖,而實際大權在上將軍項梁手中。
  • 項羽叔侄為何帶八千子弟過江東?召平害怕章邯,借陳勝之名騙項梁
    項羽、項梁項梁帶著八千子弟過江東之後,勢力便一直擴張,很快便成為整個秦末義軍中最大的勢力,一度成為秦末諸侯的首領。秦末戰場中,因為項梁叔侄的出現,也使得秦朝進入倒計時。又為何會有八千子弟過江東這個轉折呢?一、項梁、項羽與秦朝的恩怨其實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天下並沒有徹底穩定,很多六國後裔都有重新復國的想法。尤其是六國中的勳貴集體和王室後裔,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
  • 楚國歷史上怎麼會出現兩個「楚懷王」呢?
    當你看過楚國(春秋戰國)的這段歷史,你會發現:楚國有兩個楚懷王。一個是戰國後期的楚懷王熊槐(約公元前355年—前296年);另一個是他的孫子秦末的楚懷王熊心(?-公元前206年)。按理說,楚懷王屬於諡號,也就是說,是他們死後,其臣子根據其生平事跡而取的一個比較中肯的稱號。一般來說,同一朝代延續下來的君王,是不會用相同的諡號的。比如:漢武帝劉徹把「武」這個諡號給佔了,後來的光武帝劉秀就不能用「武」,而必須在前面加一個「光」字,以示區別。歷史上像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就不列舉了。
  • 陳勝吳廣舉大義反暴秦,獲萬民景仰,為何打敗時卻沒人去幫他們
    (陳勝吳廣起義)但是陳勝吳廣起義卻沒有走多遠就倒下了。其實不光是陳勝吳廣起義,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都是這樣,最先起事,攪亂那潭臭水,引得風起雲湧。但也是最先摔下摔碎的那一片波浪。咱們以陳勝吳廣起義為例,同時參考後世其他朝代的農民起義,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興起很快,消亡也很快呢?第一個原因,槍打出頭鳥。陳勝吳廣,是最先造反的。從最初的900人,發展到幾萬人,還自立為王,建立張楚國。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之後,秦國數次攻伐楚國,奪取楚國土地無算,秦楚之間的仇恨也愈來愈深。始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統一天下之後,楚地一直不服從秦國的統治,民間傳言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項羽生於江蘇宿遷,死於安徽烏江,為何安葬於山東泰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到會稽,排場之大反而激起了項羽鬥志,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一年之後陳勝吳廣起義,會稽太守殷通是項梁好友,勸說項梁起兵造反,但項梁想要真正掌權,於是殺了殷通、接收殷通部下,「得精兵八千人」,然後再舉旗起義。 以八千蘇州兵為骨幹,項梁打造了一支無敵之師,屢戰屢勝復闢了楚國,立楚懷王之孫羋心為王。
  • 還在鼎盛時期的秦朝為何無法擊敗陳勝的雜牌軍
    周文一邊向西推進,一邊徵召各地的亂民,號稱擁兵數十萬,似乎不怎麼費力的就通過了「函谷關」,推進到戲水東岸(今日臨潼附近),距離鹹陽只剩五十公裡左右。二世皇帝胡亥慌了手腳,「少府」章邯建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到會稽,排場之大反而激起了項羽鬥志,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一年之後陳勝吳廣起義,會稽太守殷通是項梁好友,勸說項梁起兵造反,但項梁想要真正掌權,於是殺了殷通、接收殷通部下,「得精兵八千人」,然後再舉旗起義。 以八千蘇州兵為骨幹,項梁打造了一支無敵之師,屢戰屢勝復闢了楚國,立楚懷王之孫羋心為王。
  • 大澤鄉起義為何半年內迅速消失?因為陳勝吳廣二人死得很窩囊
    ,而是每天夢想著自己可以長生不老,並且徵召幾十萬民夫修造長城,為了南方荒夷之地的開發,又動用了三十萬軍民。 大澤鄉起義 二、「苟富貴勿相忘」的千古笑柄 起義軍很快攻克大澤鄉、蘄縣等地,等到進攻陳縣的時候,大楚軍已經有了上萬兵力,在陳縣陳勝在眾人擁戴下自立為王
  • 大澤鄉起義後,陳勝伐秦的隊伍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結局?
    前209年,大澤鄉起義獲得階段性成功,陳勝在陳縣稱王,建立了「張楚」掌權,陳勝後來被稱為「陳王」。稱王后,陳勝多面出擊,加快了攻伐秦國的步伐。那麼陳勝伐秦的隊伍主要有哪些,又各自有什麼結局呢?今天我們就來簡要匯總介紹下。
  • 懷王之約:楚懷王的大陰謀,如成功可搞死項羽劉邦,豪取趙與關中
    傷心楚漢之項羽篇:奈若何(12)主筆:江湖閒樂生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在斬殺楚帥項梁之後,很快率二十萬大軍渡過黃河,相繼攻破趙國故都邯鄲、新都信都(今河北邢臺),趙王趙歇與丞相張耳帶著殘兵敗將向北退守至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向各路諸侯求救。
  • 名聲在外,不是為了讓別人怎麼看自己,而是讓別人怎麼對待自己
    會稽郡郡守殷通聽到陳勝起兵抗秦的消息後,想要發兵響應陳勝,便令項梁和桓楚指揮所發動的兵馬,項梁用計,指使項羽斬下了殷通的頭。項梁手提郡守的頭顱,佩帶上郡守的官印。郡守的侍從護衛們見狀驚慌失措,混亂不堪,被項羽擊殺了百十來人後,府裡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上,沒有一個敢於起身的。項梁隨後便徵集吳中的兵員,命人收取郡下所屬各縣丁壯,得精兵八千人。項梁自己做了會稽郡郡守,以項羽為副將,鎮撫郡屬各縣。
  • 陳勝從起義到遇害,為何6個月就眾叛親離?種種細節早已埋下伏筆
    韓廣到了燕地,沒有遇到多少抵抗,燕國舊貴族、當地土豪紛紛建議韓廣據燕地稱王,他們說:「楚地有陳王,趙地有趙王,燕地雖小,亦萬乘之國,願韓將軍自立為燕王。」陳勝在陳縣為王,再沒有指揮過軍事,更沒有培養一支效忠自己的直屬軍隊,這是陳勝無力控制部將,以致手下各自為政,相互殘害,張楚迅速滅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