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指導中蜂養殖
岷縣萬畝當歸標準化種植基地
岷縣東西部協作貓尾草加工扶貧車間機械化作業
①中藥材切片加工車間
③工人正在東西部協作貓尾草加工扶貧車間工作
②蜂農學習養蜂技術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丁陸軍 通訊員 後斌傑
丁陸軍
通訊員 後斌傑
貧困地區要脫貧,產業扶貧至關重要,尤其是具有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最為關鍵。十八大以來,岷縣縣委、縣政府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緊抓扶貧政策落地,堅持精準扶貧與轉變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方式深度融合,立足區域特色與優勢,形成了「藥材蜂蜜貓尾草,產業扶貧三件寶」的扶貧格局,走上了由脫貧向小康、由一家一戶增收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快車道。
甜蜜事業 改變百姓「苦日子」
包想棟,曾經是岷縣中寨鎮出扎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已經穩定實現了脫貧。聊起家裡的情況,他高興地說:「前年縣上支持我養了5箱蜂,讓我的日子過得比蜜甜。」
「以前都是按老辦法,自己琢磨著養,現在有專業老師指導,養殖信心更足了!」岷縣得安中蜂養殖場負責人李得安說,他不僅學到了養蜂新技術,也轉變了養蜂理念。「一年下來,50窩蜂就可以產900斤到1000斤蜜,拿市場價格來算,現在就比每年多增收五萬元到六萬元,小蜜蜂大產業,這就是我甜蜜的事業。」李得安剛參加完當地舉辦的面向合作社、企業的蜂群養殖培訓班,培訓老師從中蜂養殖四季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講解。
岷縣盛產名貴中藥材,據統計有各種藥材238種,加上廣闊的草原和林地自然資源,為中蜂養殖提供了優質豐富的蜜源植物。近年來,岷縣把蜂產業作為三大特色產業之一,制定出臺了《岷縣蜂蜜生產技術規範》地方標準,推行標準化養殖和規範化生產。從蜜源植物到綠色養殖,從技術培訓到生產規範,從蜂蜜產品質量到品牌建設,從龍頭企業到合作社培育,從初級農產品到銷售終端全產業鏈培育發展,全縣蜂產業養、加、銷鏈條逐步完善,發展勢頭強勁,逐步形成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扶貧、群眾增收的良好格局。
岷縣十裡鎮南小路村村民郎牛代告訴記者:「一天80元工資,一個月做20天左右,一個月就是1600元,一年下來收入一萬多元。」今年59歲的郎牛代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屬於典型的因病致貧家庭。2019年,他被吸納到岷縣興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打工的同時,還學到了中蜂養殖技術。談起現在生活上的變化,老郎高興得合不攏嘴。
成立於2018年的岷縣興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扶貧項目,連續兩年累計協調到產業扶貧資金16萬元,作為8戶貧困戶的入股資金,每戶每年可分紅1000元。目前,已帶動周邊3個村41戶群眾開展中蜂養殖及蜂產品銷售。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普及新法科學養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銷售,實現保底分紅,力爭多元化再分紅,多渠道增加貧困戶的收入是岷縣蜂養殖的主要模式。
養好了蜂,還要賣出蜜。為確保好蜂蜜賣上好價錢,岷縣發展壯大縣內蜂蜜生產企業6家,引進在全國有1350家連鎖店的福建永輝超市。2019年5月,佔地9.32畝的岷縣永輝年產千噸中蜂藥蜜產業扶貧項目開工建設,同年12月25日建成投產,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
甘肅岷縣永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總監楊玉喜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如今,我們實現了日加工5噸蜂蜜的目標,預計2020年銷售收入突破2000萬元。可直接帶動1.2萬戶中蜂養殖農戶實現脫貧增收。」目前,岷縣已累計投入各類蜂產業發展資金8000多萬元,建成養蜂合作社(企業)280多個,蜂蜜生產「扶貧車間」6個,全縣養蜂農戶達1.2萬戶,蜂存欄10萬箱,年產蜂蜜1250噸,產值1.5億元,已帶動10310戶貧困戶通過發展蜂產業穩定增收。
道地藥材 群眾致富「鐵莊稼」
岷縣素有「中國當歸之鄉」的美譽,是中國有名的道地中藥材主產區,境內盛產當歸、黃芪、紅芪、黨參等名貴中藥材238種,尤以「岷歸」馳名中外。「岷縣當歸」具有很高的藥用、食用價值。因其質量最佳、含量豐富、產量最大、銷量最廣而馳名中外,遠銷東南亞、港澳臺及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歐洲人譽為「中國婦科人參」。岷縣當歸交易量約佔全國總量的80%,岷縣當歸城的中藥材年交易量達20萬噸,交易總額60億元。
近年來,岷縣搶抓甘肅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堅持以「道地、綠色、生態」為核心,以全產業鏈開發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狠抓標準化種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銷售三大關鍵環節,大力推進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優質種子種苗生產、道地藥材綠色種植和精深加工、交易市場規範提升、藥農種植技術培訓、地產品種品牌保護、產品研發科技支撐等工作,中醫藥產業呈現出種植基地穩步擴大,精深加工初具規模,龍頭企業健康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產業效益日益提高的良好發展態勢。
「單打獨鬥成不了氣候,抱團發展才能實現共贏。」益農中藥材種植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3年後,邱富文意識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做大做強,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2019年3月,在邱富文的牽頭下,當地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岷縣茶埠益農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實現了合作社抱團發展。
48歲的陳金芳是茶埠鎮大竜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種植中藥材為生。「以前種藥材都是農戶自己單打獨鬥,手裡握著好藥材卻賣不上好價錢,現在有了合作社,我們的藥材不愁銷路,還能賣個好價錢。2018年,我家終於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和陳金芳一樣,在岷縣很多人因為種植藥材致了富,過上了幸福生活。截至目前,岷縣茶埠益農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共帶動周邊兩個鄉鎮11個行政村456戶農戶,其中貧困戶286戶。2019年合作社銷售中藥材160噸,銷售收入共560萬元,為帶動貧困戶共分紅15.092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分紅1.08萬元。
邱富文介紹說:「未來,岷縣茶埠益農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將著力打破區域限制,延伸服務區域,吸納更多合作社加盟,不斷發展壯大,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讓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帶動岷縣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
牧草產業 「馬上扶貧」奔小康
「以前我常到內蒙古、新疆打工,錢倒是掙下了,就是把家裡人照顧不上,老人和孩子不放心。現在牧草產業扶貧車間建到我的家門口,不僅把老人和孩子能照顧上,家裡的地也能種上,錢也能掙下,而且這裡的活輕鬆,幹起來比外出打工要好得多。」岷縣寺溝鎮巴仁村村民趙文彩樂呵呵地說。
趙文彩是巴仁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家門口貓尾草加工扶貧車間上班,每天她騎著電動車十幾分鐘就能到工作的地方。他的工作讓親戚朋友很是羨慕。
岷縣岷山貓尾草粗纖維含量高、適口性強,是賽馬、奶牛和草食寵物最理想的長纖維飼草,尤其對延長高產奶牛的使用年限及賽馬的耐力有獨特的功效作用,開發價值極大。現在國外除了加拿大生產外,國內只有岷縣生產。去年全縣以岷縣貓尾草為主的特色優質牧草面積累計達到20萬畝,帶動貧困戶7000戶左右。
「岷縣種植的貓尾草屬特中特、獨一味,當地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基礎和優勢。中國草協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岷縣發展草產業過程中,尤其是在編制規劃、種子種苗培育、草品質優化提升、草產品精細加工、中國貓尾草之鄉申報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和幫助。」前來岷縣考察草產業發展的中國草業協會副會長陳谷先生表示。
岷縣寺溝鎮立林村是岷縣貓尾草的種植大村之一,從2003年種植貓尾草以來,全村大多數群眾都嘗到了甜頭,在種植方面不斷摸索,走出了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種養模式。2014年該村順勢成立了岷縣綠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培育出一大批種植能手,通過立林村的先行試點推廣,有效帶動了全鎮草牧業的發展。農戶不僅在牧草種植方面獲得良好的收入,還能依託種植資源,發展特色養殖,吸收附近的村民到村上就近務工,發展勁頭十足。
2019年2月,岷縣草產業聯合總社和草產業協會正式成立,同時在14個鄉鎮全部成立了鄉鎮分社,吹響草產業發展衝鋒號。同年3月,岷縣縣政府與中國馬業協會、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醫研究所草產業發展「馬上扶貧」合作項目三方協議在北京籤約,中國馬業協會「馬上扶貧」示範基地落戶岷縣,為助力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岷縣貓尾草乾草售價由2004年的每噸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每噸8000元。主要暢銷湖南、湖北、四川、上海、北京、香港等地。牧草業已經從傳統的家庭副業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