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什麼事情都沒幹 憑什麼創造了同治中興?

2020-12-19 騰訊網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朝就內憂外患不斷:西方列強輪番入侵,太平天國、捻軍、天地會起義此起彼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同治年間,竟然出現了一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小高峰,人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始於1862年,終於1874年,前後共13年。這一時期,清朝平定了曾經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了縱橫北方平原的捻軍,讓社會逐步安定下來,隨後又啟動了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有了同治中興,才使得清朝能夠苟延殘喘半個世紀,拖到20世紀才宣告壽終正寢。

然而,同治中興與同治皇帝關係並不大。同治皇帝繼位時才6歲,根本就不具備治理朝政的能力,因此大權掌握在以肅順為代表的顧命八大臣手裡。不過,很快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扳倒了顧命八大臣。隨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在恭親王的支持下,以「垂簾聽政」的方式掌握了大權。

什麼是「垂簾聽政」呢?就是每次接見王公大臣時,年幼的同治皇帝坐在龍椅上。他身後坐著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他們之間用一幅帘子進行遮隔。在接見過程裡,同治皇帝幾乎不會開口說話,形同木偶;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發布指示,對軍國大事作出決策。

1873年,同治皇帝總算親政了。可1874年底,他就因病離奇去世。屈指一算,同治皇帝親政的時間只有1年多。這一年多時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積極籌備修建頤和園的事情,以及與反對修建頤和園的王公大臣鬥嘴。

所以,同治皇帝對同治中興沒有作出像樣的貢獻。

幸運的是,同治皇帝有一幫全力輔佐他的王公大臣。

在朝廷裡,有恭親王為首的中樞重臣。恭親王被授予議政王稱號(沒過多久又廢除),任職領班軍機大臣、領班總理衙門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傾朝野。難能可貴的是,恭親王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大臣非常信任,放手讓他們做事。

與僵化保守的霸氣貴族相比,恭親王的眼界更為開闊。他已經意識到清朝落後於西方列強,主張與西方列強開展和平外交,主張學習外國科技以加強中國軍事實力,並推動建立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機關——總理衙門。

恭親王對同治中興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同治時期人才輩出。他們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大臣為代表。他們這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書生帶兵,卻挽狂瀾於既倒,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強行為清朝續命半個世紀。

接下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在恭親王的支持下,分別在各自封疆的領域發起了洋務運動。

曾國藩在安徽安慶開辦了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的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生產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開洋務運動風氣之先。後來,曾國藩在臨死前又送出了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左宗棠在福建創建了福州船政局和福建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局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被李鴻章譽為「開山之祖」。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航海教育和海軍教育的發源地,培養了大批人才。

李鴻章創建了中國近代四大軍工企業中的三個,並督辦創立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填補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空白。

綜上而言,同治中興的軍功章上,還得有恭親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名字。

【參考資料:《清史稿》《同治中興》等】

相關焦點

  • 同治皇帝什麼事情都沒幹 憑什麼創造了同治中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同治年間,竟然出現了一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小高峰,人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始於1862年,終於1874年,前後共13年。這一時期,清朝平定了曾經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了縱橫北方平原的捻軍,讓社會逐步安定下來,隨後又啟動了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 ​晚清的同治皇帝到底做了什麼,為何他在位時被稱為「同治中興」?
    當然,晚清也曾出現過短暫的中興,很多歷史書上稱之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關於這段晚清中興的具體時間,歷史上曾有多種說法,一說為「鹹同中興」,時間是鹹豐和同治皇帝在位的這段時期(1851年-1874年),另一說為「同光中興」,時間是同治皇帝在位到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的這段時期(1864年-1894年)。
  • 同治中興怎麼來的
    而已經衰敗了的清王朝竟在同治皇帝御宇期間,實現了「中興」。傳統史學中的「中興」指:已經衰敗的王朝,在下行期消滅叛亂、整頓了已然混亂的統治秩序後,讓王朝重新呈現生機。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並不多見。除了遠古的夏「少康中興」外,其他的如唐的「憲宗中興」都沒有象「同治中興」這樣消滅了帝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叛亂,「太平天國叛亂」。而且還維持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 同治皇帝所處的時代內憂外患,為何後世卻有「同治中興」的說法?
    比較著名的有夏代的「少康中興」、漢代的「光武中興」、宋代的「高宗中興」等。至於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中興是否名副其實,確實不大好評價。而對於清代「同治中興」大致是有個評判結果的。其實「同治中興」和同治皇帝似乎沒有任何的聯繫,辛酉政變後,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上臺,共同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權力,雖然統治集團暫時度過了皇位與權力危機,但內憂外患的政治危機卻依然十分嚴峻。
  • 熱門論述|評析「同治中興」!!
    評析「同治中興」!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首尾先後不必均也」。他舉證說商高宗、周宣王、漢光武帝、晉元帝、唐肅宗都號稱中興,「其時首尾先後不必均也,此中興之『中』所以音『眾』也」。又以杜甫詩為例,「杜子美《喜達行在所》詩曰: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又《送鄭虔貶台州》詩曰:萬裡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二詩皆律詩,倂用中字作去聲。」
  • 清朝羞於啟齒的史實:同治皇帝死時全身潰爛
    在中國歷史上唯一死於性病的皇帝,就是大清時期的同治皇帝,也正是由於他突然得了這個性病,成了當時大清朝的一個難以啟齒的恥辱,也是慈谿太后重新掌權的一個契機。雖然同治皇帝貴為一國之君,可也因為他的放蕩行為付出了代價,他死的時候據傳全身機會都潰爛了,所有人見了他都敬而遠之,他臨死前都飽受折磨。他最開始有輕微的下體紅腫的時候,還是一樣的流連於後宮和花街柳巷,也因為他貴為一國之君,這事情也實在是難以啟齒,不過在過去幾個星期之後,病毒已經瀰漫全身,在同治十三年的時候去世。
  • 同治皇帝曾經想重修損毀的圓明園,最後為何又放棄了這個念頭?
    大概最早的一次,就是在清朝同治年間。那個時候相距圓明園被毀掉已經快20年了,同治皇帝還不到20歲,血氣方剛的大小夥子,剛開始親政。有一次同治皇帝就想到了,他要重修圓明園,為什麼同治皇帝有這麼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他現在剛剛親政,急於做出幾件大事來,那麼如果能把被毀掉的園子重建起來,未嘗不是功績一件。
  • 同治皇帝為何只活了19歲,看完這些就明白了
    今天我們就要說一下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在只有六歲的時候就登上了皇位,史學家對於同治皇帝還是比較同情的,因為同治皇帝幼年喪父,還和母親的關係不太好,婚姻也不太順利以及英年早逝。如此看來同治皇帝確實是挺不幸的,不過其中的英年早逝仿佛是他自己咎由自取,接下來我們就詳細討論一下。
  • 西方版畫中的歷史記錄「清朝同治皇帝大婚」
    在清朝11位皇帝當中,慈禧太后的兒子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有幾大紀錄入了帝王青史:其一,他是清朝最後一位以皇室直系血統繼承皇位的皇帝;其二,從他開始,清朝皇帝再也沒有生出兒子來。這樣一個絕後的皇帝,娶親卻搞得空前隆重,因為他是繼康熙皇帝之後,二百年中第一位以帝身在紫禁城裡祭拜天地神明、敬拜祖宗高堂、祥龍迎娶瑞鳳的。大清正漸入「同治中興」佳境,朝廷上下自然樂於取悅皇帝的母后,把事情辦得風風光光,如同國家大典。在此我們能夠以當世之眼,重觀彼隆重之時,要感謝一位洋人,他用文字及繪畫,第一次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製作了皇帝大婚的版畫紀念冊。
  • 芮瑪麗|同治中興:清末保守力量的最後抵抗
    芮瑪麗的主要著作有:《同治中興》、《中國歷史和歷史職業》、《中國再次估價它的過去: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著作》、《革命中的中國:第一階段,1900——1913年》等。沒人懷疑中國數千年來一直是一個異常穩定和保守的國家,但是關於「中國保守主義」的各種不加界定的說法卻集中出現在多數有關中國近現代問題的討論中。
  • 同治中興:晚清名臣們力挽狂瀾,造就清帝國崩潰前的「迴光返照」
    雖說同治的命好一點,一登場時晚清的時局已經比鹹豐在位時好多了。在宮外,安慶之戰後的國內局勢已經開始明朗,湘軍的勝利無疑讓中外各方勢力都堅定了太平天國已近窮途末路;國際上,遠東政局的主導者——英國則在1860年後一改對華政策,採取合作的態度維持外交,帝國得到短暫而寶貴的緩衝時間。
  • 有人說同治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呢?
    至於說因為此事導致慈禧與同治母子失和,讓慈禧對自己唯一的兒子下毒手,應該是不可信的,在後宮中「母以子貴、子以母貴」都是相輔相成的,慈禧受鹹豐恩寵,這也與她生下鹹豐唯一存活的兒子有關,雖然她已經貴為皇太后,但如果在同治死後,一位強勢的皇帝上位,對慈禧絕對不是利好。
  • 同治皇帝為什麼會染上花柳病呢?
    "清朝後期的皇帝,基本上都比較悲催,我發現自從鹹豐之後,所有的皇帝都短命
  • 清朝本來出現了一個「同治中興」,為何此後,清朝急速走向滅亡
    晚清的時候,從1862年到1874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十多年的「同治中興」。
  • 皇帝都有「三宮六院」,同治、光緒、宣統為何都沒有子嗣
    、光緒、宣統三朝皇帝都沒有子嗣繼承皇位,史稱「國統三絕」。縱觀歷史,皇帝都有「三宮六院」眾多嬪妃,清朝也不例外,為什麼會出現皇帝「絕後」的怪象呢?歷史證明,這都與慈禧相關。同治1861年31歲的鹹豐帝病逝在承德行宮,由他唯一六歲兒子載淳継位,年號「同治」。同治帝因年齡太小不能親政,慈安太后又性格懦弱,不願多管事,朝中一切事務都有慈禧一人定奪,成了大清國的實際掌權人。
  • 同治皇帝為何19歲就駕崩了?專家:生活荒唐如此,19歲已屬高壽
    1875年,同治十四年,搖搖欲墜的大清朝發生了一件大事,同治皇帝駕崩了,年僅19歲。同治在位僅13年,可是出現了「同治中興」。在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下,以同治的名義任用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等農民起義,並開展了洋務運動。 「同治中興」期間晚清政府為挽救自己的腐敗統治,進行了種種努力。由於是短暫的中興,使得同治的知名度較大。《清史稿》中對他的評價也很高,
  • 乾貨——清同治瓷器鑑賞與識別
    同治皇帝是清廷歷史上一個不光彩的皇帝,在他治下,沒有一天是由他自己主理朝政的,因此同治時期缺乏精品,更多的是一種傳承與交替。1875 年同治皇帝崩。同治皇帝是鹹豐皇帝的長子。同治時期,中國處於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晚期,世道依然動亂。朝廷忙於平亂,疏於治理經濟。加上慈禧垂簾聽政,勾結外國勢力。朝政可以說四分五裂,各股勢力蠢蠢欲動,可謂亂世。
  • 鹹豐與慈禧的獨生子同治皇帝到底因何而死?為何死時全身腐爛
    鹹豐皇帝這一生只留下了一個皇子,那就是同治皇帝。因為子嗣稀薄,所以他對同治皇帝格外的疼愛。鹹豐皇帝駕崩後,他就順利登基,成為了大清帝國新一任的統治者。但這位同治皇帝也是相當的可憐,權力完全被她的母親慈禧太后架空,他就是一個名存實亡的皇帝。
  • 同治皇帝19歲便駕崩?得知真相,19歲已屬高壽?
    在同治皇帝統治期間,逐漸衰落的清朝開始顯示出復甦的跡象。 「宮府一體,將相協和。」然而,這一切與6歲的同治皇帝無關。唯一以真正的貢獻者是慈禧太后,他以「垂簾聽政」的方式行使了清末的政治權力。由此可以看出,「清史稿」對同治皇帝「遇變修省,至勤也;聞載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的積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