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賀龍紀念館。圖/記者吳琳紅
來到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慕名而來的遊客都會前往賀龍故居與賀龍紀念館。這兩個地點,就像洪家關白族鄉的雙子星,散發出無窮且耀眼的光芒。
賀龍,作為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他的一生,都與中國近代革命密不可分,讓整個桑植縣具有了紅色的基因,也讓洪家關白族鄉的知名度在桑植縣名列前茅。記者再度探訪賀龍故居與賀龍紀念館,在兩個緊挨著的建築中感受賀龍元帥不平凡的一生。
長沙三口之家前來參觀
「賀龍元帥原名賀文常,字號雲卿,1896年3月22日出生於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由於家境清貧,早期的時候他只上了三年私塾,之後就輟學,跟隨父親賀仕道一起種田、做裁縫、當佃戶、趕騾馬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人民的苦難感同身受……」賀龍紀念館內,講解員劉國語正在為十幾名遊客講解,大家邊聽講解,邊看著旁邊展出的實物與文字介紹。
序廳內放置有高2.781米的賀龍元帥漢白玉坐像,寓意1927年8月1日,賀龍出任南昌起義軍總指揮,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
當日上午,一共有三名講解員帶著幾十名遊客,前往賀龍紀念館參觀並為他們講解,其中一個三口之家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記者上前詢問,這一家三口是從長沙而來,小孩宇軒今年8歲。宇軒的母親張女士說,他們利用此次來桑植看望朋友的機會,帶著小孩來賀龍紀念館參觀一下。「賀龍的一生很不平凡,希望小孩子能在參觀完紀念館後學到一些東西。」
記者詢問宇軒印象最深的展廳是哪一個,他說是最後一個展廳。「兩張照片讓我印象很深,第一張是賀龍爺爺在年近七旬的時候,還在學習《毛澤東軍事文選》。第二張是在賀龍爺爺的骨灰安放儀式上,周恩來總理在他的遺像前鞠了七個躬。」他說,自己也會像賀龍元帥一樣,努力學習。
「來參觀的遊客,一周六天,從來沒斷過」
賀龍紀念館旁邊,就是賀龍故居。由一間堂屋、一間火坑屋、一間廚房、三間臥室以及旁邊的馬廄和牛欄組成。故居旁為什麼會有馬廄和牛欄呢?劉國語告訴記者,這是由於賀家幾代人不斷變賣家產修建洪家關大橋,以致家產耗盡,到賀龍父親這一代時,家境已經非常貧困了,家裡只剩下三畝薄田半頭耕牛,所以賀龍14歲就趕騾馬運鹽謀生了。
在賀龍故居大門外,有兩名工作人員,他們負責驗票工作。其中一名工作人員已經在此工作十多年了。他告訴記者,除周一這天不開放外,一周六天,他們每天都能看見很多人來此參觀。「來參觀的遊客,一周六天,從來沒斷過。」這名工作人員說。
記者手記
紅色的熱土上有淳樸的人民
桑植,因賀龍等人以及「桑植起義」等革命往事,成為了一片紅色的土地。這裡不僅是賀龍的故鄉,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核心,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紅二方面軍長徵的起點。紅色的基因,似乎早已注入桑植,遍布在包括洪家關白族鄉在內的每一個角落。
在我所接觸的採訪對象中,每一位都表現出淳樸的特性:賣甜酒的老闆娘拍著胸脯向我保證,她所選用的糯米質量絕對上乘,在製作過程中講究衛生,不會使用添加劑;四合院的原住民之一陳愛軍,在我們臨走時不忘叮囑,山路崎嶇,要司機師傅一再小心;皮氏家族的皮運章,在說到皮氏祖先尋根的動情往事時,幾近落淚。
紅色是洪家關白族鄉的精神底色之一,當地的淳樸百姓身上體現著堅韌不拔的品質。
瀟湘晨報記者滿延坤 張家界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