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葉
■戴鐵郎一生鮮有接受媒體採訪,因此他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可他創作的《黑貓警長》,在中國無人不曉。
■耄耋之年的戴鐵郎,以平常心看待一生名利,他說:「我很忙,每天都在創作,沒有停下過。外面的世界是有限的,我的世界卻是無限的。」
■他說:「這是一個好時代,好到讓我常常遺憾,要是再年輕一點就好了。」
對於諸多「70後」「80後」而言,談及童年,《黑貓警長》絕對是關鍵詞之一。1984年,《黑貓警長》開播後,立刻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動畫系列片之一。《黑貓警長》的導演戴鐵郎,也因此獲得了一個雅號「黑貓爺爺」。如今,「黑貓爺爺」已到晚年,身邊親人陸續離世,獨自一人生活。但戴鐵郎覺得,自己從沒有為境遇所困,正如現在也不會為時間所困,因為創作就是生命的動力。
耄耋之年,形隻影單依舊樂觀
戴鐵郎幽居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個角落裡。穿過人車嘈雜的大街小巷,拐進一條小弄堂,在一排解放初建成的老式公房外牆上,到處是舊水管的鐵鏽滲出的斑斑印蝕,包圍在鱗次櫛比的高樓中,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帶路的是印希庸——《黑貓警長》的製片,也是戴鐵郎的學生和多年的朋友。在一幢老式公房前停車時,早已聞聲探出頭的戴鐵郎,從三樓的窗口拋下一把鑰匙。印希庸開門進樓,穿過油煙嫋繞的公用廚房,爬上陡峭的、吱吱作響的木樓梯,便見到鬚髮皆白的戴鐵郎站在門口迎候。
退休後,戴鐵郎偶爾回上海來住。從1953年進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起,他就住在這間50平方米的一居室裡。妻女陸續離世後,原本狹窄的老屋變得空蕩蕩。「她們去世以後,我想了很久,晚年怎樣度過?最後想通了——藝術就是我餘生的所愛和歸宿。」老人撫摸著書桌說。
戴鐵郎的人生一分為二,在與動畫結緣之前,他的青春歲月顛沛流離。1942年,其父在上海開展地下黨工作時,被捕入獄。14歲的戴鐵郎,成了當時家裡的頂梁柱。即使在那些動蕩的歲月裡,戴鐵郎也從未放下過心愛的木刻版畫事業。從北京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畢業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人一眼就挑中了他,戴鐵郎於是赴上海美影廠報到。
而就在進廠後不久,「反右」運動開始了。父親受「潘漢年案」牽連,家中待遇一落千丈。
「黑貓爺爺」,
要是再年輕一點就好了
「父親受牽連後,一切都改變了」。到46歲時,進廠23年的戴鐵郎,還沒有擔任過任何一部動畫片的導演。但印希庸知道,戴鐵郎是解放後第一代科班出身的動畫大師,每回見面,總是尊敬有加。不能做導演,戴鐵郎就埋頭畫畫。「文革」結束後,50歲的戴鐵郎第一次當了導演。戴鐵郎參與和導演的作品包括《黑貓警長》《我的朋友小海豚》《小紅臉和小藍臉》《牧笛》《小蝌蚪找媽媽》《草原英雄小姐妹》《九色鹿》等,每一部都備受好評,在國內外屢屢斬獲大獎。
而讓戴鐵郎最得意的,莫過於1984年出品的《黑貓警長》。這部「超越時代」的作品,曾經差點兒不能面世。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戴鐵郎和劇組花了10個月做出來的2集動畫片,卻被叫停了,理由是:「裡面打打殺殺,不符合傳統美學,裡面的科學道理也沒有什麼藝術性。」直到一位電影局領導看了覺得不錯,《黑貓警長》才在「不作任何宣傳」的情況下,上映了。
暮年,他從街上撿回瘸腿的流浪狗回家養著,直到後來養得健步如飛,他突然悟出其中道理:「人應該向動物學習,到哪裡都能生存。」(原載《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