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縈繞、阡陌良田,河源東源縣順天鎮金史村人數百年來安居於此。農耕文化祈求風調雨順,順天鎮就得名於此。金史村朱氏家族更以和順治家,期冀宗族和睦,數百年來演化為一種淳樸鄉風。
順天鎮金史村村口石橋由村民合力修建。 蔣才虎 攝
順天鎮朱氏家族在「和順」家訓之下演變出一套樸實無華的觀念。族人朱利驅告訴筆者,相傳村裡有位德高望重的德潤公,家家戶戶常找他評斷鄰裡糾紛。有一次,兩人各執一詞,德潤公聽罷說道:「阿公有理,阿婆也有理。不如我給阿婆些錢,這事便作罷了吧。」順利化解兩家矛盾,德潤公也因此贏得了村裡人的尊重。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村民們常常以此教育子孫以和為貴的道理。
德潤公的故事,道出一種樸素的公德意識。「受恩莫忘,施惠勿念」是順天鎮朱氏族人的信條。惠與他人,不要掛念在心;但受他人之恩,須銘記於心。在他們看來,與人為善,便是予己積德。
朱氏老輩人常說,為了消災驅病,平日要行善積德,而行善積德就是要熱衷於修橋鋪路等公義善舉。
順天鎮金史村村口石橋由村民合力修建。 蔣才虎 攝
在金史村,和順家風不只體現在鄰裡和諧,更體現為合力做事之「和」。舊時,金史村河堤旁有一條長長的石子路,為方便各家各戶挑水而修,就是各家各戶齊齊出力鋪成的。幾十年前,村口石橋和農田灌溉設施都由村民合力修建。
朱氏家族尊崇「讀書起家之本」,金史村村民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自發籌款萬元興建中學,還培養出一名女博士。「能讀就讓他讀,不分男女。」曾在學校擔任教師的朱水清說。村子裡至今還流傳著,某家孩子考上大學卻為學費發愁,靠村民每家湊100斤稻穀供他上完大學的美談。如今,金史村朱氏族人仍設有教育基金,凡考上大學都有獎勵,少則一兩千元,多則上萬元不等——族人合力解決貧困家庭學子求學問題,已堅持20餘年。
■延伸閱讀
燈塔盆地開啟引領河源鄉村振興新道路
順天鎮金史村位於河源燈塔盆地核心區。燈塔盆地是河源城市未來發展副中心、生態河源建設主戰場、鄉村振興發展主引擎。燈塔盆地開發建設關乎河源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關乎探索解決河源乃至粵東西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燈塔盆地緊緊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機遇,緊緊圍繞河源市委、市政府有關燈塔盆地開發建設的決策部署,以發展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為主線,不斷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努力建設我省綠色發展示範區,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去年以來,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省級綜合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有序推進,「1+3+N」田園城鎮發展格局加快形成,160平方公裡起步區建設拉開陣勢,一批投資近百億元的科技農業、康養、旅遊等優質項目相繼落戶、動工、投產,正在開啟一條引領河源鄉村振興的新道路。
今年4月9日,燈塔盆地舉辦春季農業經貿活動,與深圳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深圳市茂雄實業公司、牧原實業公司等15家粵港澳大灣區優質涉農企業籤約,項目合同投資總額達65億元。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