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喲…喲喲,我是彭水人,我來自九黎城,我啥子都敢做,因為我德性比較渾。我一個人去漂,不是因為技術高,因為心欠事情沒有做心頭當發燒……
18日,重慶彭水小夥庹(tuǒ)俊卿乘自製皮划艇漂流巡航中國大陸1.8萬公里海岸線進入第八天。當天大風將庹俊卿折騰得夠嗆,但在大連海域一邊劃著槳,一邊聽著《中國有嘻哈》,庹俊卿靈感乍現,自編了一首重慶彭水版的Hip-Hop。
海上漂流第八天
遇大風,艱難前進
18日晚7:30,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電話聯繫上了庹俊卿。「附近好像一個軍港,天黑了,看不清。我這會才上岸,今天是出發以來最艱難的一天,早上7點左右下水,沿著海岸線往西漂流,但南風太大了,中午避風兩個小時,隨後又開始漂流,漂到晚上7點,一整天才漂了20多公裡。所有的精力,都在和風做鬥爭了。」庹俊卿說。
庹俊卿白天划船,晚上靠岸休息,同時還會發布每天的航行日誌:
第8天,地點:老窩咀,時間:9月18日,天氣:晴,浪高:0.3-1米,距離:21Km,食物:早餐能量棒一根,中午在漁民家吃上豪華午餐,晚上還沒吃。
用水量:100ML淡水,脈動1瓶,可樂半瓶。
總結:老夫一路向西,偏與南風相遇,雖是揮汗如雨,確也寸步難移。今天起床當地景區管理員過來看熱鬧,順便買了幾瓶高價飲料,一瓶可口可樂10元,我很想知道他是搖過的嗎?我打開…吱…噴了5元……希望明天好天氣順利到大連烤全羊!
庹俊卿外號庹二,是國內有名的極限漂流高手。2011年,庹俊卿開始接觸皮划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追逐巨浪險灘。2014年,庹俊卿奪得紅牛花式皮划艇衝浪賽冠軍,成為中國首位花式皮划艇冠軍。2015年,庹俊卿初次駕皮划艇「觸海」,開始搏擊海浪。
庹俊卿計劃用200天左右完成1.8萬公里海岸線漂流,但從9月11日從遼寧丹東鴨綠江下海至今,才漂流了不到300公裡,多的時候一天也才漂40多公裡。
計劃時間是200天左右,如何完成1.8萬公里海岸線的漂流?「海岸線是把所有彎彎繞繞的大小水灣都計算在內,漂流是點對點的直線,每天平均漂流30公裡,200天總漂流距離是6000公裡左右,可以到達廣西防城港。」庹俊卿說。
上萬公里海岸線
景色美不勝收
庹俊卿已經好幾個晚上都是搭著帳篷在海邊過夜。清晨,太陽從東邊天際升起,海風習習,海鳥飛來飛去。
中午或傍晚,原本安靜美麗的大海瞬間狂風暴雨,皮划艇如一片樹葉在波濤中飄蕩。
入夜後,大海又回歸平靜,來往的輪船汽笛悠長,海岸旁的漁村點點燈光印著海水,月光灑下,海浪聲聲、波光粼粼……
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太陽從大海升起
這是一段浪漫又艱巨的旅程,庹俊卿為什麼?
庹俊卿回憶,今年8月初,他和玩皮划艇的朋友聊天,無意間說到可能還沒有人走完過完整的中國大陸海岸線。「我是玩皮划艇的,如果能駕著皮划艇把海岸線走一遍,應該是件不錯的事情,而且這件事情從來沒有人去做過,那就我去做。」庹俊卿立即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朋友,朋友很支持,隨後又回家告訴了妻子王靜。王靜只問了庹俊卿一個問題:安不安全?「攻略做詳細,有後勤團隊收集各種信息及時溝通,比在一些河流玩漂流還安全。」庹俊卿說。
妻子同意後,庹俊卿立即趕赴浙江,找到合作團隊,設計造船、做攻略。庹俊卿駕乘的「蚩尤九黎號」並不簡單,雖是皮划艇,但由浙江一家資深船艇工作室設計製造,根據庹俊卿的身高臂長定製,還設計了針對長時間探險航海需求的裝備:大容量的電池系統;船殼內預埋的凱夫拉縴維(防彈衣材料);船內安裝無需人工幹預的全球海事專用定位系統等。
皮划艇8月16日開始建造,包括庹俊卿在內,5個人用了15天完成。船長5.8米、寬0.52米,重28.7公斤。從生存物資儲備到電子通信保障系統一應俱全,隨後,皮划艇被運往遼寧丹東,準備啟程。
極限運動不等於玩命
後勤強大保障安全
出發時,庹俊卿在重慶的父親、妻子都表示支持。「漂流是你的愛好,我知道你熱愛漂流,熱愛大海,我不會剝奪你唯一的愛好,雖然是皮划艇,但是也要安全駕駛,平安回來。」妻子王靜說。
看似一個人的漂流,背後卻凝聚著整個團隊的心血。「庹俊卿每天漂流就在離岸兩公裡左右的近海,不會太遠。後勤團隊要隨時跟進潮汐、洋流、天氣、風向等信息,和庹俊卿隨時保持聯繫,緊急信息提前告知,如有問題隨時通知上岸避險。」庹俊卿的後勤團隊的負責人說,庹俊卿此前參加過颱風天氣的漂流活動,應對海上風浪的經驗相當豐富。
「極限運動不等於玩命,講究自我評估和風險評估,尊重大自然,危險的事不做。」庹俊卿介紹,吃的方面,其實沿海岸線荒無人煙的地方很少,而且艇上戶外裝備齊全,去漁村也好,自己上岸做飯也好,平時都可以吃上熱食。此外,艇上的乾糧和飲用水至少夠使用7天;住宿方面,要麼上岸自己搭帳篷,要麼找漁村過夜。
「目前最擔心的是進入渤海灣以後,沿岸有兩處地方都是大面積的灘涂,無法靠岸,背著一百多斤的物資在灘涂上跋涉,顯然不現實。」庹俊卿說,河流漂流因為落差等因素,綜合對比下來,其實海岸線漂流更安全。根據計劃的進度,他可以在入冬前到達相對溫暖的南方海域。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江飛波/文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