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繞的古馮村,古樸幽雅,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樸實,它充滿靈性和神韻雄渾,講求風水的徽人,在馮村的祖先中,更顯出特別的重視和顯著的特色。有「獅象把門、龜蛇守護」之稱,獅的雄威,象的慈祥,龜的長壽,蛇的潔靜,象徵著古老馮村庶民的祈禱。村中有六景留人,即望君山、異峰尖、五龍洞、舍雞石、七星趕月和雲莊書院。古老馮村的昨天,有許多值得今人認真破譯和研究的。
村中一條長約三、四百米的槐溪,是馮村風面貌構建思維中的一顆璀粲的明珠,它象一條純白玉帶,系繞馮村,從頭到腳,潔白秀麗,橫跨著十餘座花崗巖拱橋,皆有石凳、石椅,有的還有精製「美人靠」。
槐溪兩邊,寬暢的石板大道和清一色的徽派建築,白牆、黛瓦、馬頭牆,特別是眾多官宦府第,更顯得村莊的繁榮與高雅,是績溪不可多得的「小橋、流水、人家」,是一處典型的徽州「花園」人家的村莊,是一幅絕妙的自然山水精彩圖畫,是古馮村「一美、二多、三絕」的第一美。
「二多」:是「府第多、古建多」。府第多,已有專章下述,這裡說「古建多」,當然歷史滄桑,今非昔比,但歷史上的繁榮和遺存,仍不惜古建多,個性強、規模高的強烈映照。1993年11月,國家著名建築專家鄭孝燮先生考察後讚譽:「馮村環境優美,有很多典型的徽派建築,不可多得,極須保護。」這裡摘取有文字記錄的兩處作為例證之:縣檔案館藏馮村族譜抄本中
有一篇臨清堂記:「君主家,於君主心者,告之是溪之流,千緒萬端,莫不瑩然清澈,豈不以其源之清乎,君家若鼻祖以及君之身,皆世以清白傳矣……」這裡雖然是說「為人修心」之道,但它反照了堂主是一戶人家,建築肯定非同一般,書香之濃,迎面而拂。邑人汪溥題「光與簾籠相上下」,描繪出建築之華雍,在大紅燈籠高掛,窗簾垂布,詩樂琴書,點出了華堂(臨清堂)之美。
另據村人馮華清(時年75歲)等四人,整理的馮村史料,現由其子馮志堅保存,史料中記有:有一大戶人家,築有「梅園齋」,種植梅樁百餘,是一所私人花園。可見窺見其家建築也非一般。「
三絕」,即華表、槐樹、拱橋之三絕。華表九根,是由花崗巖製作的石圓柱,頂端圓蓋帽之形,豎立在槐溪兩岸,長兩米餘,村民稱為「系馬柱」,也有傳說這些華表,也用作「天燈」照明的掛靠物。華表明代稱「擎天柱」。
古時是名為「誹謗木」,是號召大眾「納諫」的象徵。可見馮村祖先的文明內涵。槐樹九株,明嘉靖時種植,村中老翁說株株茂盛、壯大,直徑多為60公分左右。取「以友人也者,友其德也」之義。
拱橋,是馮村「九槐十三橋」,內傳績溪,外揚徽州而出名,一個村莊中有13座橋,在績溪是唯一的,在老徽州一府六縣中,僅次於婺源的三怪之一--坑口潘村,有一百座橋。橋是與城市與鄉村,被譽為標誌性的勝景之一。宋朝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名畫,最醒目處就是一橋飛虹。
馮村十三橋的名錄是:龍門、雲莊、安仁、崇禮、大樹、崇義、尚德、荷花、綠荷、紅橋、北山、獨山共13橋。其中據族譜抄本中記,《嘉靖辛亥重建龍門橋記》云:棟字蟠踞兩寺,對峙一澗中流,白虎翼之,龜冢走龍抱以鼻端擁一墩,墩下峽口……而架雲橋,名曰龍門橋,橋上構亭書楹作屏障。「龍門橋之旁有文昌閣和觀音閣,年例觀音會。
它建於巖石的夾峙之中,橋下有一巨石橫垣,石中有洞,直徑尺餘,溪水穿石,銀翻浪卷。橋上構廊一座,建置「美人靠」,一面朝屏障,一面臨溪水,閒時聊座,溪水潺潺,洞窗明月,笑語迭起,相映成趣,山水文彩,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鮮為人知的是槐溪河底,全由花崗巖石鋪就,可見古人的環保與防患意識之超前,既反映村族經濟的繁榮,也物證了村人崇尚公益事業的公共衛生之高風亮節。府第、拱橋、牌坊、廊亭,華表、槐樹、流水清泉,細語輕歌,宛如一曲古典建築的交響樂,遊人至此,一睹為快,流連忘返,難分難離。
你來過這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