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策劃:張 彧
中黔網•《慢遊貴州》•環球旅行系列報導
總執行:文 萱 何林海
來自:另一半星球
曾經以為,上海是魔都。
被林立的大廈覆蓋,就會冰冷沒有溫度。
直到,一場雨後,吹來的風不再夾雜著夏的溫熱,泛黃的葉子搖搖晃晃落進人群,高樓被夕陽染得醉紅,弄堂被詩意無限填滿。
我才意識到——
但,它是真實而細膩的。
一個世紀的喧囂,在闌珊燈火與優雅洋房中安靜了下來。
一陣風,一片黃透了的梧桐葉落下,拐了個彎,悠悠然,飄進弄堂。
這座城也隨之慢了下來。
人們總是對自己日常生活的地方缺乏敏感,進而少了發現美的那一份渴望。
於是,常常,遺漏了唾手可得的美好。
「秋天的風都是從往年秋天吹來的。」
木心先生的這句話,常常讓我想起上海的秋天。
一到了這個季節,也或許只有在這個季節上海,像是換了一個模樣,忽然深情了起來。
那數百年來疊加起的小資情調、繁華市井,此時此刻,熠熠生輝。
相比較於江南其他諸城的自然,無論杭州、無論蘇州,甚至湖州對於秋的熱情都比上海要濃烈許多。
因為他們有西湖、有園林、有銀杏大道,所以常常,上海是被忽略的。
但上海並不缺秋意。
它的秋意,在梧桐深處,在弄堂巷陌,在樓宇之間,在馬路中央,在時間留白處,在落日餘暉裡。
其實,上海,也是有秋天的。
葉子分明的脈絡,深淺不一的色彩,彰顯著夏末到深秋的痕跡。
透過樹葉的光束,讓人微醺。
原來,上海也是有秋天,它在弄堂的拐角。
角落堆滿了很多,迷路的梧桐葉。被秋風牽著,跌跌撞撞地闖進來。
桂花甜蜜的香氣衝出院牆,在鼻尖徘徊。肥圓的貓,是弄堂精靈,在不經意間出沒。
上海的路,承載著大時代的沉浮,見證了行路者的流浪,也連綴著四季的風雲變幻。
「梧桐深處,建築可閱讀。」
那些曾經在這裡留下生活痕跡的人,已去,卻留下了一庭一院,一草一木。
每到秋高氣爽之時,那些被塵封的往事與悲歡記憶,被裹挾著吹進了這些路。
上海的秋,得扎進這些勾連著歷史與未來的馬路,靜默佇立的建築中尋找。
白天,天氣溫和,有陽光卻不熱烈,有秋風卻不蕭瑟,兩者融合,便成了最合適的。
夜晚,天神也不捨得秋天的夜雲,徹夜把玩著大朵大朵的白雲。
原來,上海也是有秋天的,它在被都市人遺忘的一個個碎片裡。
在湧出地鐵人群的呼吸中,在肩膀沾上的黃葉上,在稀釋喧囂的樹葉間。
疲累了一天,走出辦公室門,撲面而來的秋風;踏上單車,穿梭,陽光掠過頭頂,一稜一稜的光影。
原來,上海也是有秋天的,它有時間的留白。
回憶來得洶湧,將人的步子定住了。思緒飄走了,飄回了兒時,帶來了一個金色的夢。
樹葉是故事的開始,忙亂的腳步聲,弄堂的吆喝聲,開著窗戶的教室裡,吹進來一片秋天。
上海秋天的節奏,慢慢來。
從現代化的商場,拐進被樹木遮天蔽日的上海馬路。
也有車流,但不鳴笛,只有輪胎駛過柏油路的摩擦聲。也有人語,但很安寧,只有老人平靜的詳談,與孩子的咿呀。
漸漸地,秋風吹來了一個夢,它們將時間凝固在梧桐樹落下團團青黃色的太陽影子中。
身邊的人是少年時代的模樣,戴著厚厚的,無色框的學生近視眼鏡,走在左手邊。
那裡,是臺時光機。
武康路,是永遠年輕的不老少年。
「走進這裡,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人想畫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
武康路的梧桐,是個時光機,細碎陽光從枝椏錯落間傾瀉下來,俯身拾起一片秋天,流金歲月從指間流走。
梧桐掩映下的咖啡店,若有似無的香味帶來了秋日的第一絲溫暖。
告別冰咖啡的季節,「到福開森路去!」,濃鬱的咖啡香竄進了鼻。
大地色系的咖啡,冒著沫,杯身的溫熱一直從掌心傳到了全身,彌散開來的可可豆醇香,和秋天格外般配。
梧桐訴說當時年少,它們見過這些老房子的當時年少與此時風情。
架空線入地了,斑駁的門牆修成了統一的拉毛或卵石的牆面,牆上圍著竹籬笆。信箱、窗沿、空調外機,都按照歷史脈絡一一妥帖。
那棟帶閣樓的兩層花園洋房,巴金曾在這裡起居,「太陽間」中,最後兩卷《隨想錄》完成,從古稀寫到耄耋。
馬路上多了來街拍的人,有孩子,有新人。
白色的紗,黑色的西裝,不斷調整的姿勢,扛著大炮的攝影師。
美好的情感,也在這個時節有了落地的機會。
那裡,搖曳、婆娑、低語。
衡山路,是在耳鬢廝磨的情人。
這條「上海香榭大道」,連接徐家匯與淮海路,於喧囂中取靜,晚上來才正好。
初秋時,梧桐已經被刮去了一層綠色,透出一點枯黃,落下來零星的幾片葉提前趕來告知季節的更迭。
朦朧的夜晚,沉寂了一天的酒吧開始熱鬧起來,在安靜的老梧桐下,歡愉地享受秋夜。
在酒吧小酌幾杯,喝到微醺後,推開門天是漆黑的,但卻散發出一種奇妙的朦朧感。
原來深秋已經把這裡染成黃色了。
朦朧感是昏黃路燈的傑作,它們像一個個掛在樹上的小月亮,把整棵樹都照亮了。
透著黃色燈光的葉子,脈絡分明。梧桐葉的光影被打在老房子牆壁上。
搖曳,婆娑,低語。
那裡,一切都是輕輕的。
思南路,是靜默又深沉的老者。
連過往的車輛都很少,人群有低語,腳下有踩上梧桐落葉的清脆,一切都是輕輕的。
「落葉不掃」,鋪滿地的梧桐葉給本就安靜的思南路更添了幾分浪漫。
古人愛寫「秋思」,秋風帶來了舊時的記憶,帶來了思念,帶來紛雜的情緒。
秋天,就該去思南路,發發呆。
也許,走著走著,在梧桐掩映下的那一棟棟原始洋房。盤繞在心中的思緒,像馬斯內小提琴上的琴弦,在震動中產生共鳴。
這裡少了武康路的網紅氣息,少了衡山路的燈紅酒綠。
他不多言語,絕世獨立。
原來,上海也是有秋天的
你要去一次上海音樂廳
那裡,秋風指揮著銀杏葉。
音樂廳,是閉眼投入的藝術家。
秋季限定,銀杏樹下,來聽一場帕格尼尼。
全國第一座音樂廳走過14年的歲月後,經歷了平移,拔高,成為了眼前的模樣。
灰暗重新煥發新生。
仰頭,藍雕花穹頂在劇場的燈光下,深邃、曼妙,像要將人吸進去。
金箔與「海上藍」的座椅,聆聽過一場又一場悠揚。
也許你剛結束一場,往南廣場西側漫步,入眼是銀杏滿地。
也許你剛好趕上銀杏音樂會,秋風指揮著葉子,音符在漂浮著的銀杏中穿梭,交響曲啟程。
這場秋天與銀杏的約會,我準備好了。
那裡,顏色豐富而熱烈。
世紀公園,是逍遙的閒散仙人。
深綠、秋黃、殘紅並存。這大概是能找到的,最熱烈的一處秋意了吧。
八百米的梧桐落葉道下,這些葉子仿佛能過濾聲音,我聽不到嘈雜。
不同的兩棵樹,邁著步伐的速度也不同。一棵已經淺黃了,一棵卻還是褐色,真的成了一盤調色盤。
工作日的清晨,人聲低語,看那邊的老人打著太極,看這邊的孩子撿著落葉。
平凡又美好。
上海的秋,藏進微小、而幸福的美好,藏進突然發現的手邊。
上海的秋,有故事,卻年輕。
上海的秋,又高雅,又平凡。
的確,它來的比較晚,甚至來的沒有那麼熱烈。
但,它是真實而細膩的。
編輯:張芳銘 何林海
原創:星球君
來源:環球旅行
出品:中黔融媒體中心
支持:中黔隨手禮系列產品品牌辦公室
特約刊載:慢遊貴州系列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