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為了給祖國母親過生日
都外出遊玩了
那麼問題來了
國慶要是來晉江
有啥好吃的?
國慶長假,說走就GO。說到晉江,在很多人心中也許都只知道「中國鞋都」、「品牌之都」、「經濟強縣」等等名譽稱號,卻不知道晉江更是美食的天下,擁有許多傳統的特色小吃。本期「晉江美食地圖」將帶領大家走進東石鎮和磁灶鎮的特色美食,讓你國慶撐到爆。
許久未聯繫的好友,有天突然跟我發微信說,「好想再去一次晉江,好想再吃一碗海蠣煎。」
海蠣煎???不明所以的我,腦袋浮現一個大大的問號。還記得她第一次來晉江的時候,我也剛在這裡紮根不久。兩個人帶著好奇寶寶的心情,逛了許多晉江景點,品嘗了十多種閩南特色小吃。這麼長時間過去了,為何她最想念的竟是「海蠣煎」呢?它究竟有何魔力呢?所幸,此次有機會到東石鎮拍攝海蠣煎,我決心現場解開心中的這個疑團。
海蠣煎又稱蠔仔煎,是閩南地區特有的小吃。香鮮細膩、美味可口。而東石外通大海臨金門,內有海港通渠引水以產鹽。得益於這先天條件,於是:「東石有內港有通渠漁民豎石以產蚵(海蠣)」。雖然產出的海蠣量少個頭小,但卻是質優味美,是海蠣煎的不二選擇。據傳,寒時食海蠣煎,生暖祛寒,甚至可補腎壯陽。有的人家,最懂得吃,拿海蠣煎當配角,用潤餅皮裹著吃。那味道,甚是誘人。
「東石海蠣煎」聞名海內外,其以上等番薯粉,大蒜葉,精鹽與鮮海蠣和水攪拌(有的還會配以雞蛋和鮮蟹肉),而後於熱油中煎炒而成,可謂色香味俱全。但是大家都知道,海蠣味道腥,要如何才能去腥並保持鮮味?海蠣的新鮮程度至關重要!通常,為了去除腥味,有些廚師會在海蠣裡拌入雞蛋。在蓋掉海蠣腥味的同時,海蠣煎也喪失了靈魂。這道海蠣煎的做法是把蛋圍在海蠣煎的周圍,保持了海蠣的原味。
起鍋後的海蠣煎盛在白色瓷盤上,配上紅色甜辣醬,撒上蔥絲,頓時高大上。精美的外觀加上那誘人的香味,真想大口朵頤。急不可耐的我趕緊趁熱夾上一口,外酥裡嫩的海蠣,融化在口中,頓時理解好友為何會這般眷戀它的味道了。又想起當年沒有認真品味,差點錯過如此人間美味,真是該打該打。
主要原料:
鮮生蠔、青蒜或韭菜、捲心菜、番薯粉、豬油、肉絲、雞蛋、醬油、白酒、醋、辣醬
製作工藝:
1.用清水漂洗生蠔多遍,將水濾幹;
2.蛋加少許鹽打成蛋液攪勻,青菜切成約莫一公分長;
3.番薯粉加水與生蠔、鹽、味精、胡椒粉、青蒜或韭菜,調成糊狀,加入調味品;
4.取平底鍋燒熱,倒入一勺油,加上切碎的薑末,燒至油七分熟;
5.放入調好的原料,用高火煎熟約5分鐘;
6.等到生蠔快熟時,把蛋液環在外圍,淋上麻油;
7.兩面翻一番,起鍋配上甜辣醬、香菜、醬油、陳醋、薑絲等調味品即可食。
如果你不是福建人,你肯定沒有聽說過「薑母鴨」,更沒有吃過「薑母鴨」。還記得到泉州讀大學,來自五湖四海的舍友們一起在泉州街頭,企圖尋找地道薑母鴨的趣事。現在想想,只有自己眼前的這隻「張林薑母鴨」才稱得上是最正宗的,香氣撲鼻,皮脆肉嫩又多汁,鹹中帶著一絲甜辣。
這「薑母鴨」也大有來頭,據《中國藥鋪》及《漢方藥典》所載,古代君王為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請了眾多御用名醫到宮中,專門研究滋養之道,以保護君王龍體。傳說,有一位御醫,他用麻仁油炒紅面番鴨肉,再加上老薑母和燒酒一起燉煮。這道菜便是薑母鴨的前身,味道香鮮美味、甘辛兼備,君王食用後精神振昂,頓覺全身經脈通暢,對其大加讚賞。這道菜也就成了宮廷御膳。
據了解,張林遠華飯店開張至今已有25年,是由張遠竹,張素華夫婦合開。飯店的招牌薑母鴨是老闆娘張素華女士研究出來的。張素華的奶奶很會煮薑母鴨,張素華從奶奶那裡學習了秘訣,又參照食譜裡的製作方法。一開始她只煮一兩隻,讓熟客品嘗並提意見,再根據這些意見不斷改良,慢慢的越做越好,顧客也越來越多,到最後才有了張林薑母鴨自己獨特的口味。
據老闆娘介紹,製作薑母鴨的這些鴨子都是從永春山區收購來的,選用的是正宗的番鴨,營養價值很高,而且必須是沒有下過蛋的母鴨,才能保證鴨本身的肉質鮮嫩。烹飪工具也很重要,選用的是紫砂鍋。蒸煮時要先在煤爐上放一個敞口鐵鍋,鐵鍋上鋪滿一層粗鹽後,才能將紫砂鍋放上去,這樣傳熱速度快,蒸煮出來的薑母鴨也比較香。
薑母鴨的烹飪方法分幹蒸、煮湯兩種,張林薑母鴨屬於幹蒸類的。烹飪時,鍋裡除了放配料外不另外加水或高湯,鍋底受熱逐漸產生水蒸氣,水蒸氣形成水滴自然下落,這樣就能慢慢蒸煮薑母鴨而不至於燒焦,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一年四季都適宜吃,春夏祛暑溼、秋冬祛肺燥,具有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疏肝潤肺等功效。
廚房檯面上整齊的排列著一鍋鍋薑母鴨,老闆娘熟練的撒上作料,再過兩個多小時,這些原已喪失生命力的番鴨將神奇般的變成一鍋鍋香氣撲鼻惹人流口水的美食,給食客注入新鮮精氣神。
飯店裡食客如流,我發現幾乎每桌必點薑母鴨。老闆娘自豪地說道:「現在薑母鴨平均每天銷售200—300隻左右;節假日,特別是立冬、冬至節氣甚至可以日銷800隻左右。」
空氣裡充盈著張林薑母鴨那獨有的味道,混合著食客們狼吞虎咽的聲音,我突然覺得胃口大好,能塞下一整隻薑母鴨。
主要原料:
正番鴨、薑母、鹽、味精、排骨醬、麥芽糖、高粱酒、香油、秘制醬汁等等;
製作工藝:
1.用獨家秘方醃製正番鴨半個小時後,把鹽、味精等調味料撒在鴨肉上抹勻;
2.取出紫砂鍋,鍋底鋪滿薑母,加入香油、麥芽糖,將醃製好的正番鴨裝入紫砂鍋中,再將排骨醬、白酒等倒入;
3.燒開煤爐,放上鋪著粗鹽的鐵鍋,將紫砂鍋放在鐵鍋上蒸煮兩個多小時即可,蒸煮過程中要不斷給鴨子翻面。
福建的夏天特別長,悶熱的天氣總使人煩躁不安。如果有這麼一碗「清補涼」突然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會怎樣?如果是我的話,容不得半刻遲疑立馬一飲而盡。
你問我為什麼?理由只有一個,因為它是「清補涼」。
何為「清補涼」?
據傳,「清補涼」是由一位印尼遠嫁至廣東梅縣大鋪村媳婦所創。她懷孕期間,把親戚朋友所送之物大組合,反饋之來客。巧手的媳婦,受到眾人的稱讚。請補娘,後因變音定為「清補涼」。患有高燒的人、有病的人、孕婦都可以吃,唯獨坐月子的人不能吃。這二十年來,廣東、海南、潮州一帶也都有叫清補涼的飲品,都各有特色,名存而已,實已失傳。
位於磁灶鎮的宣統清補涼,由八種配料組成:蓮子、白木耳、枸杞、綠豆、麥仁、紅棗、菠蘿、蓮藕凍,再加冰糖、蜂蜜和白糖進行調味。具體做法因為比例不明確,主要是共同研究出來。
一勺入口,冰冰涼涼的感覺,「嗖」得一下滑到心裡,只覺一陣舒暢。外界的酷暑躁動,通通已經隔離在外,因為此刻我的內心已瞬間回歸平靜。「外面那些建築工人,每天中午都會來這吃一碗呢。」老闆笑呵呵地說道。
小小的一碗清補涼,涼爽了整個大大的夏天!
主要原料:
蓮子、白木耳、枸杞、綠豆、麥仁、紅棗、菠蘿、蓮藕凍、冰糖、蜂蜜、白糖;
製作工藝:
1.將蓮子、白木耳、枸杞、綠豆、麥仁、紅棗等一起煮熟;
2.按一定比例加入冰糖、蜂蜜和白糖進行調味;
舀起來冷卻後即可食用,放入冰箱冷藏風味更佳。
有了這份美食地圖,國慶節吃吃吃不再愁哦!
(晉江新聞網 記者_歐陽星 陳冰心 文圖)
參考資料:晉江美食小吃
堅持把晉江最好吃
統統介紹給你們
只為了填滿你們的胃口
請關注我們
《晉江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