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明春 中國海洋學會
中華大地,英雄輩出;中國四海,英雄長歌。
蒼天有道,蒼海有知,紅海灘方顯英雄本色。
渤海遼東灣,史上一直是我國二級保護海洋哺乳動物斑海豹的繁衍生息之地。
2009年12月中旬,隨著一場強勁西伯利亞寒潮的提前降臨,也使渤海和黃海北部的冰期提前到來了。
也許是由於貪玩耽誤了行程,或許是飢餓難耐誤入了淺水區,從太平洋迴遊的途中斑海豹種群中有十幾隻被滯留在了山東煙臺附近海域。一天清晨,在一個淺水海灣,有人突然發現在海岸外不遠處剛凍結的冰面上,有十幾隻斑海豹在哀叫。人們趕快報了警,當地組織人把這些海豹重新放歸海裡。
斑海豹回家了,終於如期回到了遼東灣。
一
遼東灣是遼河口外的淺海海域。自古以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河口特殊的作用與存在的價值。一個河口造就了一方水土,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一方人書寫一方河口的歷史,因此也就有了許多許多關於河口的故事。那麼,這些故事都蘊含了什麼,又會給人們以什麼啟示呢?
什麼叫河口?
科學定義:河口是指河流的終段,是河流和受水體的結合地段。正是在我國海岸線上分布著的這些眾多河流入海河口在自然界的存在,其特殊的價值決定了其特殊的作用與意義。
對於自然而言,海岸線是海陸相互作用的自然記錄,是陸地的自然皮膚,是海洋的自然性格,是人海相互影響的自然結局,是地球饋贈給人類的不可複製的自然遺產,是空氣、水和陸地三圈相交的獨特的自然生態,是海洋、陸地、大氣生物平衡的自然公園。
對於社會來說,海岸線是人類走向海洋的前沿地帶,是保護人類陸地家園的保命線,是研究海、陸、氣和生命相互作用的天然實驗室,是國家海洋主權和權益的基礎點,是人類認識、感知、感悟和親近海洋的情感線。
海岸線是核心的海岸地帶。
今日之世界,史上弱肉強食的戰事與戰場已由最初的山川河流而全面轉向了海洋。對於這一事實,歷史學家也許會發問:這是否會是人類社會進程的一個大轉折呢?歷史己給岀了答案,陸地承載了河流,河流源遠流長,最終注入了海洋。因此,河口又成為了連接陸地與海洋的關隘和峰火臺,它把過去留在了現在,又將把現在延續至未來。更為重要的是,與這些河口同時伴生了一座座都市城廓,使河口區域熱鬧非凡而成為歷史進程的註腳。歷史的進程多有發生不如意之事,正是在這熱鬧與非凡之中,保護與開發,開發與環境,環境與生態又成為了一個個敏感的話題。
每一個河口都有著自己的特性與特點,有著自己的風土與歷史,因而也就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遼河口中既是原生態的河口,又是現代的河口,所以成為了今天人們希冀的自然保護區。在這保護區地帶還有著一種極特殊的植物物種不畏時空轉換,不懼季節磨難而頑強地生存在鹽鹼地上,這物種就是鹼蓬。春天來了,它一片片遍布於遼河口溼地;夏日裡,它一簇簇生機盎然鬱鬱蔥蔥;秋盡冬至,它成就了一片片火紅火紅的紅海灘。
二
紅海灘的顏色,是血脈的顏色。
遼河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遼河有兩源,一源發源於河北平泉,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和遼寧四省,在遼寧盤錦市的盤山縣注入渤海,全長1430公裡。另一源發源於吉林哈達嶺西北麓,匯合渾河、太子河和三岔河為大遼河,由遼寧營口入渤海。遼河流域的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是孕育紅山文化的中心區域,紅山文化距今有五至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階段,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紅山文化最具代表的玉器型——C型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
在遼河口有僅次於多瑙河三角洲的世界第二大葦田,是我國最大的濱海溼地。說紅海灘的顏色是血脈的顏色實不為過,因為這裡海退陸生,而後前人沿著凸起的灘脊跟進使這裡有了生命的活力。
遼河口溼地在潮水的作用下自然形成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潮溝,但讓人疑惑的是這些潮溝的名字卻土氣的掉渣。如鹼溝、褲襠溝、乾魚溝、雞爪溝、鯉魚溝、流子溝、紅草溝等。究其原由,現今無人能說的清,只是一輩輩人流傳說:"從前這裡並沒有人,不知多少年了,海水退一退,最早來到這裡的趕海人就跟著往前走一走,為的是捕魚撈蝦活命。人走遠了,只能找一處地勢高點的地兒搭個棚子住下來,久而久之也成了家,而後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村落。小村落都在潮溝的岸上,先來的人把周圍的潮溝隨便叫了個名字後來者也就跟著叫了,時間長了年年代代相傳至今。
今天的遼河口仍然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僅有的最大片的空曠濱海溼地原野,夏季從空中鳥瞰河口溼地,一望無邊的綠色中點綴著大小不一的水窪,恰似一塊碩大無比,裝飾圖案精美的綠色地毯。進入秋季以後,葦海的葦葉開始枯黃,這預示著冬天就要來了。此時再鳥瞰葦海,一望無邊的黃色中點綴的是大小不一的的水窪依舊,而周邊卻多了一片片紅色裝點,這色彩隨著季節的漸變逐步演繹了遼河口溼地特有的景觀——紅海灘。
三
紅海灘的顏色,是英雄的顏色。
紅海灘恰似給一塊碩大無比的黃色地毯注入了另一種活力。正是這葦海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的輪迴,使遼河口充滿了由四季轉換所帶來的獨特的魅力。
遼河口紅海灘是大自然的色彩,有人說也是英雄的色彩,更是人倫的色彩。因為我國的河口從古至今多為軍事重地,所以多有英雄戰死在疆場,是英雄的鮮血染紅了河口,也染紅 了河岸海邊的漫山遍野的鹼蓬草,從此野草塗上了英雄的光輝。今天,已經少有人會再有這樣的聯想了,理想主義的時代漸漸遠離我們而去,但鹼蓬草卻依然在 頑強地生長,鉛華洗盡,本色如初。
溼地是地球之腎,是物種的天堂。紅海灘是遼河口溼地的核心區,這裡自古便是海生與陸生動物共同的家園,也是一方人賴以生存繁衍的立家之地。
家是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然而,對於紅海灘所處的大窪縣地來說,這裡也是愛國將領張學良的故裡,少帥曾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
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駕掌寺村曾是張學良的家。1928年,已離開了家的少帥投資三萬元現大洋在駕掌寺修建了佔地一萬平米,擁有80間教室和宿舍的小學校。1931年,他又岀資修建了禮堂,校名為張學良親筆書寫:駕掌寺新民小學。
"九一八事變",日宼佔領了東北,駕掌寺新民小學被迫停辦。1934年,校舍被日軍扒毀。如今,昔日駕掌寺新民小學遺存的只是一點零星的廢墟。在村外的不遠處一片墓地,墓地前有大窪縣人民政府立的一塊"張氏墓地"座碑。碑文刻有:"該墓地系愛國將領張學良祖父張有財之墓,其伯父張作孚亦葬於此"字樣。
四
紅海灘的顏色,是物種的顏色。
嚴冬降臨,紅海灘失去了火紅的色彩而變的冷酷了。北風駐足似乎帶著一種野性,風起猶如千萬頭怪獸一齊嘶鳴,一齊吼叫而來。人此時置身會油然而生一種處在遠古洪荒之中的感覺,你會聽到此地風的尖嘯,彼地風的狂嚎。你會看到北風蠻橫無理,似乎是揪住紅海灘的胸口又推又揉,然後左右開弓一頓耳光,大有不蕩平鹼蓬草誓不罷休之勢,最後才兇狠地掠過海灘撲向遼東灣。在灣口岸邊風頭遇到了海冰的阻攔,這海冰是在潮水漲落作用下形成的堆積冰層層疊疊,橫七豎八壯美了北國風光而成為奇觀,而風頭卻只能無奈地穿越冰區逝進渤海。
渤海是物種的家園,紅海灘有風和日麗時的溫馨,也有寒冬冷酷時的磨難,這就是紅海灘的自然生態世界。
冬去春來,紅海灘又煥發了生機,繼續以自己的無私饋贈一切生靈。人們不會忘記,己逝去了的那個「瓜菜代」的歲月,鹼蓬草曾成為救命草。灘邊的漁民村婦採來鹼蓬草的籽、葉和莖,摻著玉米面蒸出來 紅草饃饃幾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己不會再有人會為它而頂禮膜 拜,只會有一些腦滿腸肥的人,在厭倦了生猛海鮮、大魚大肉後,才會去買上一 兩個鹼蓬菜的包子,調節一下已被油膩堵塞的腸胃。
灘上鹼蓬草,一歲一枯榮。歲月如梭如歌,鹼蓬草依舊鮮紅亮麗, 依舊春天發芽,秋天枯萎,試問它能覺出自己地位的變化,幾世的榮辱麼?
濱海溼地是丹頂鶴的驛站。由於丹頂鶴像鴛鴦一樣成雙成對,1981年人們最早發現了丹頂鶴在這裡產蛋繁殖。有一次人們無意中看到一隻成年的丹頂鶴在大霧天撞到樹上死去了,而另一隻竟長久地悲鳴不肯離去,從那時起人們開始保護起來。更為神奇的是,這裡是渤海的寵物——斑海豹產仔的地方。每年入冬前,斑海豹都要洄遊到這裡繁殖後代,幾十隻或上百隻簇擁在一起生活,盡享天倫之樂,場面極為好看喜人,直到次年開春它們才離開這裡。當到了五、六月份時,斑海豹遊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海豚又來了,如此往復成就了這裡的神秘與神奇。
鹼蓬草成就了紅海灘,它本是無情,多情的應該是人類。紅海灘,無論紅色也好,還是枯萎也罷,無論對它過去與未來如何的聯想,但草終歸是草,人終歸是人。
作者簡介
李明春,《中國海洋報》資深記者,國土資源作協會員。
1968年入伍北海艦隊,中國海洋大學畢業,華師大結業。撰有新聞、科普、散文、評論、傳記、科幻等作品數百萬字。
出版《海權論衡》《海洋龍脈》《縱橫中國海》《海洋強國夢》專著,傳記《一代宗師——赫崇本》,紀實文學《中國深藍夢》,長篇報告文學《闖海的男人》,長篇小說《紅海灘》《混沌》等30餘部。央視紀錄片《中國向陽紅——向陽紅09》《蛟龍潛深洋》撰稿,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撰稿人之一。
原標題:《潮說九十二|紅海灘的英雄顏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