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2萬場,並繼續向群眾發放惠民文化消費電子券,為更多群眾提供優質文化產品。
通州區文化館劇場,兒童劇「獅子王」演出劇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走進劇場,聽歌看戲無須高昂開銷;輕點手機,就能在社區體驗非遺魅力;漫步公園,於繁花美景中邂逅一場演出……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豐富文化資源,在文化惠民領域進行多方位探索。百花齊放的實際舉措下,「藝術休閒」正漸漸融入人們的生活習慣。
日常展演
40元能看兒童劇
近半年來,每每快到周末,家住順義的張大爺就開始惦記著「有沒有票」?無須大老遠進城,去區裡的影劇院看場演出,尤其是看戲,如今已成為不少順義票友一周一次的期待。
別看地理位置偏遠了些,在日常文化展演方面,順義影劇院可是一點兒也不落後。每年超過200場演出,極大豐富了京郊群眾的休閒選擇。
「我們成立了一個簡訊群,通過群發服務將戲曲演出的信息發送出去。要是哪個周末沒安排戲曲演出,還會有不少老人來問呢!」順義影劇院副經理告訴記者,幾乎每個周五周六,順義影劇院都會各安排兩場文藝表演。今年邀請到了中國評劇院、中國廣播藝術團等多家知名院團,進行京、評、兒童劇、綜合文藝等優秀劇目演出。
更令觀眾歡迎的是,在順義區文化和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下,所有演出都走公益惠民路線。「半數以上是免費的,演出前一個星期會到社區贈票。由社區發放給老黨員、社區志願者、有意願的居民等。一些收費的精品演出,定價也遠低於市場標準。」該副經理介紹,例如深受老年人喜愛的戲曲類,每場票價僅為15元至20元。兒童劇在市區售價不菲,這裡40元左右就可以看上一場。「影劇院總共989個座位,上座率能達到50%至70%。除了順義居民,還有從城區、昌平、燕郊等地『追』來的觀眾呢!」
與順義影劇院類似,通州區文化館的日常展演也以惠民為主。文藝部主任魏巍表示,在文化館劇場上演的有兒童劇、戲曲、舞劇等等,反響最好的要算是兒童劇了。
「懷著期待去看,果真沒有失望,從舞臺到演員都很不錯!」「這樣的兒童劇一定要帶孩子看看,讓孩子深刻感受一下什麼是愛、成長和責任……」不久前,文化館劇場剛剛結束了兒童舞臺劇《獅子王》的演出。精細布景中,獅子、小鹿、小兔、斑馬各個角色生動鮮活,改編後的故事線令觀眾耳目一新、好評如潮。
「反響很熱烈,比原計劃補加了2場,總共連演4場,而且全部是免費的。」魏巍介紹,通州區文化館一年演出加起來約為200場,惠民演出能夠保證每周都有,通過微信公號開放報名,劇場550個座位經常坐得滿滿當當。「一些特別火的演出,大家反映搶不到票,會再根據具體情況加場。」
主題活動
公園裡過起「狂歡節」
如果說以周為跨度的相會,走得是「細水長流」路線,文化單位各展創意,舉辦的階段性主題活動,則為人們提供了一場場集中「狂歡」。
今夏,走進朝陽公園、奧森公園,也許你會被動感十足的歌舞、端莊大方的模特步、幽默詼諧的相聲快板所吸引。作為朝陽區自2017年起開展的基層文化展演品牌,朝陽「森林演出季」為遊園市民又添一處風景。
顧名思義,「森林演出季」將舞臺設在公園戶外。如茵綠草、繁茂樹林,讓人們得以暫時忘卻城市喧囂,全心感受藝術魅力。而活動辦到第三年,水平精進的同時,規模也愈發隆重。
朝陽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張曉嬌告訴記者,今年的「森林演出季」共72場演出,參演團隊1100支。歷經各街鄉的分會場演出、朝陽公園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主會場演出後,還精選優秀作品在北京世園會上進行了展演。
人們在市區公園「流連忘返」的同時,「順義區第三屆天竺杯消夏相聲藝術節」也閃亮登場。七月盛夏,連續6天,每晚從7點半到10點,會集了諸多知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的相聲專場,讓整座影劇院歡笑連連。
「像王聲、苗阜,是專門從陝西請來的。還有北京曲藝團的李菁、中國廣播藝術團的白凱南,嘻哈包袱鋪等等,都是電視上的熟臉兒!」影劇院副經理介紹,這些場次依舊走惠民路線,票價最低60元,最高也不超過150元。「2020年我們還計劃邀請德雲社過來,讓文化惠民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在海澱區四季青鎮,則是以「季度」為劃分開展文化活動。春之韻、夏之趣、秋之雅、冬之暖四大主題,共同構成了四季青鎮「文化四季」的特色品牌。
「我們每個季度裡,會開展兩種層級的群眾文化活動。鎮級活動是每周一到周五,在『文化四季』微信公號上發布並接受居民報名,基本都會將活動安排在周末。」四季青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
剛剛結束的「秋之雅」季度中,最受歡迎的要算是傳統曲藝演出了。在中間影院,隨著知名相聲演員甄齊和韓佔軍帶來令人捧腹的《瘋狂電臺》,中國文聯曲藝家協會張天賜、李涵等優秀相聲演員也悉數登場。幽默風趣、包袱十足的「段子」,讓百姓感受到家門口聽相聲的滿足。
據介紹,今年四季青鎮共開展鎮級文化活動600餘場,文化類、體育類、綜藝演出、曲藝演出應有盡有。「像演出活動為保證網上報名後的上座率,不浪費名額,要收取30元『押金』。但現場會由影院提供相應等價的食品或者文化產品,相當於還是免費的。」
群眾課堂
居民學藝政府買單
多姿多彩的演出、活動,讓百姓看足了熱鬧。更難得的是,近年來文化單位積極興辦起各種形式的「群眾課堂」,若有興致,還能走近一塊兒學些「門道」。
歌舞、戲曲、朗誦、模特……在通州區文化館9層活動室,每個工作日下班後到晚上9點,周末從上午9點到晚上9點,都會有市民來參加各種藝術類專業培訓。魏巍介紹,這是文化館從今年開始嘗試的文化錯峰服務。「一些社區的文藝團體沒有訓練場地,可以在這兒練習。鄉鎮街道報上來居民的需求,通州區文化和旅遊局通過社會化招標採購的形式定製課程,也請了專業老師進行培訓。」
作為舞蹈愛好者,永順鎮東潞苑社區居民趙阿姨年初從通州文化館公眾號上看到文化錯峰服務後,馬上報名了藝術課程培訓。經過專業老師指導,她的舞技有了不小進步,不但被選為優秀學員,還參加了舞動北京的演出。能在退休後一圓舞蹈夢,趙阿姨興奮不已。
在四季青鎮,深受百姓歡迎的惠民文化課,如今已開辦到第三個年頭。負責人介紹,通過「菜單式」文化服務供給的配送方式,每季度由鎮裡提供約十種課程,各個村、社區來選自己想上什麼。惠民文化課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主,像扎染、插花,易學好上手。而且課程還會搭配節日,具有很強的「時令」感。例如中秋前夕,「配送」的則是月餅製作、絹人兔爺兒製作等11場傳統文化體驗活動。
居民期待名角
仍需鼓勵政策
雖然一年200餘場演出,但順義影劇院副經理坦言,目前依舊存在大的演出團隊較難邀請的問題。「比如北京人藝有自己的劇場。想要邀請中國雜技團,他們一年的場次幾乎安排滿了。如果想看這些單位的演出,目前順義這邊的居民還是只能去市區。很期待能有一些鼓勵政策,也給我們基層單位一些機會,讓這些大的知名團隊願意過來。」
此外,囿於經費所限,相比商業機構而言,規模較大、知名度較高的演出,在文化機構舉辦得相對較少。居民習慣了低價票或贈票,也難以接受高一些的票價。不過受訪者普遍認為,只有通過低門檻先吸引人們參與文化活動,才有利於後續進一步的習慣培養。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魏婧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