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是當今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貝加爾湖在中國古稱為「北海」,曾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動地區,漢代蘇武牧羊之地。「貝加爾」一詞在布裡亞特語中,意為「天然之海」。
貝加爾湖夜景
貝加爾湖湖型狹長彎曲,東北—西南走向,宛如一輪明月鑲嵌在西伯利亞南緣。它長636公裡,平均寬48公裡,最寬79.4公裡,面積31500平方公裡,平均深度730米,最深點1620米,湖面海拔456米,總蓄水量23600立方公裡,相當於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總和,約佔全球淡水湖總蓄水量的1/5,比整個波羅的海的水量還要多。若貝加爾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其水量也夠50億人用半個世紀。在貝加爾湖的周圍,有大大小小300多條河流源源不斷地流入湖中,而從湖中流出的河流,僅有一條安加拉河,向北流去,成為葉尼塞河的補給。湖水結冰期長約5個多月。由於湖泊對氣候的調節作用,湖泊夏季氣溫比周圍地區約低6℃;冬季約高11℃,相對溼度較高,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
貝加爾湖位置圖
貝加爾湖光照充足,北端平均年日照時間約為2000小時,加之貝加爾湖水體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大,所以,湖區晝夜溫差小,年內季節溫差也小,冬暖夏涼。最熱月、最冷月、結冰期、化冰期都比周圍地區推遲一個月。冬季,在平均氣溫低於—30℃的嚴寒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則成為一個相對的溫點,湖區北部、中部、南部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分別為—3.1℃、1.6℃、0.7℃。
貝加爾湖冬季
貝加爾湖形成於2500萬年以前,湖底為沉積巖。第四紀初,貝加爾湖湖區地貌基本形成。貝加爾湖區下面一直存在著巨大的地熱異常帶,頻繁的火山、地震改變著局部地區的地貌。據估計,貝加爾湖湖區每年有大、小地震約2000次。對貝加爾湖的形成,科學家們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本地原來無湖,這個深湖是地殼脹裂瀦水而成的。同東非裂谷帶上的那些斷裂湖相似。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貝加爾湖中的許多生物,並非是一般湖泊所能具有的,如海豹、海螺、海綿、龍蝦等等,均為地地道道的海生生物。這樣,似乎又可以說,現在的貝加爾湖,原為古海的一個遺蹟,屬於「海跡湖」。或者是湖周的地殼隆升把這個殘海包圍,保留了古海生物,或者是古代分裂的大陸正準備在這兒「關閉」,而留了一道帶有海洋生物的海溝,究竟哪種說法可靠,尚待今後繼續探討。
貝加爾湖周圍群山環抱,溪澗錯落,原始林帶蒼翠,風景奇麗。在東岸,奇維爾奎灣像王冠上珍貴的金鋼石一樣絢麗奪目。從湖的一側駛向奇維爾奎灣,可以看到許多覆蓋著稀少樹木的小島,它們像衛兵似的保衛著湖灣的安全,灣裡的水並不深,夏天在克魯塔亞港灣還可以遊泳。在西岸,佩先納亞港灣似馬掌一樣釘在深灰色巖群之中,兩側矗立著大大小小的懸崖峭壁。這裡是療養的絕好之處。湖水出口處,有稱謝曼斯基的巨大圓石,兀立中流,離兩岸各約500米。當河水泛濫淹沒圓石時,圓石宛如滾動之狀。相傳遠古大力士貝加爾的獨女安加拉,聽到海鷗讚美英勇的青年葉尼塞,因而對之傾心。但其父不允,命其嫁給伊爾庫特。一天夜裡,安加拉乘父熟睡,偷偷出逃。貝加爾醒後發現,急忙投以巨石,想攔住女兒去路。巨石墜落湖口,即傳為現在的大圓石。
湖畔遼闊的林地中有被稱之為貝加爾湖自然奇觀之一的高蹺樹。這些松樹和落葉松的根從地面升起,在樹根下成年人可以自由通過。它們生長在沙土的山坡上,大風從樹根下颳走了土壤,而樹根為了使樹生存下去越來越深地扎入貧瘠的土壤中。
貝加爾湖地區陽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涼,有礦泉300多處,是俄羅斯東部地區最大的療養中心和旅遊勝地。西伯利亞第二條大鐵路——貝阿大鐵路,西起貝加爾的烏斯季庫特,東抵阿穆爾的共青城。鐵路沿湖東行,沿途峭壁高聳,怪石林立,穿行隧道約50處,時而飛渡天橋,時而穿峰過峽,奇險而壯美。
貝加爾湖漁業資源豐富,素有「富湖」之稱。湖中有水生動物1800多種,其中1200多種為特有品種,如凹目白鮭、奧木爾魚等。52種魚類,一半屬刺鰭魚科。貝加爾蝦虎魚科和鰭魚科是該湖特有的魚科。鰭魚是深水魚,緋紅邑,無鱗,鰭像大蝴蝶的翅膀,身子透明,在亮光下整個骨骼清晰可見,最奇怪的是,鰭魚不產卵,而生小魚。湖中還生活著一種怪物——貝加爾海豹,即北歐海豹。這種海豹的皮色澤美麗,質地優良。它是怎樣來到湖中定居的,迄今仍是個謎。傳說貝加爾湖與北冰洋之間,曾有一條地下河,海豹就是沿這條河遊來的。但是,現代地質學肯定地證明,過去和現在,這裡從未有過秘密的地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