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汶川大地震後,濱州日報先後有4位記者按照上級指示,走進北川採訪。2009年,記者韓俊亮赴北川禹裡採訪,他感觸最深的是災區人民的堅強、全國人民對北川重建的強力支援——
走進北川 感受堅強
濱州日報 韓俊亮
如果不是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地震,我也許至今都不知道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北川這麼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2009年6月8日至10日,在汶川大地震一年之後,懷著傷感的心情,帶著滿滿的希望,我踏上了去北川禹裡的徵程,第一次零距離感受這片歷經磨難的土地……
36公裡,361個驚險彎道
雨中的禹裡
9日早上,我乘越野車從綿陽出發前往北川禹裡鄉。據司機李師傅介紹, 從綿陽到禹裡距離100公裡多一點,時間大約在3個小時。主要是從北川擂鼓鎮至禹裡鄉的一段路太難走了,除了越野車別的車上不去。
出了綿陽城,天空中飄起了細雨。一個小時之後,到了擂鼓鎮,我們的車隊轉入了一條泥濘的道路,這就是傳說中的擂禹路。因為雨多雷電多,當地人戲稱「雷雨路」。
這時,雨越下越大,道路十分泥濘。越野車駛出四五公裡後開始爬坡,順山谷盤旋而上。路的左邊是高聳入雲的大山,地震時造成的山體裂痕依舊十分明顯,松垮的泥土,滑落的碎石,還有橫七豎八倒在半山腰的枯樹殘枝;路的右邊是深深的峽谷,山上滾落的巨石,被洪水衝下的廢磚爛瓦,形如一座座小山丘。這是一條泥土路,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很少,大部分是越野車。在路的兩旁,不時有穿著黃色衣服護路工人在平溝壑、排稀泥、防滑坡、淬碎石……
綿陽至禹裡道路難行
擂禹路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有些路段非常陡且有急拐彎。汽車行駛在上面顛簸得很,路上不時可見從山上滑落下來的一堆堆石頭,不斷有警示牌提醒我們:小心落石,觀察通過。越往上走,雨越大,路越來越險,氣溫越來越低。我感覺兩耳發脹,有點噁心。李師傅說,這到了山頂,海拔在2200米左右,翻過了山就到了禹裡。
下山時,迎面過來一輛越野車,我們只好向後倒,找一塊比較寬的地方,貼到路邊了,對面的越野車小心翼翼貼著我們的車過去了。到了禹裡,用了兩個小時。李師傅說,這算很順利的,沒有堵車。一般都得三四個小時。
這一路上,記者數了數,從上擂禹路開始,到達終點禹裡鄉共計36公裡的路程,就有361道彎,大部分轉彎處半徑較小,其中弧度最小的僅有30度,是最危險的地段,這種地段佔了所有彎道的近四分之一。
「你們這就很幸福了!我們去年來禹裡時,震後需繞道都江堰市、汶川縣、茂縣,全程順利的話需要8個多小時。」濱州市援川前線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孫寶偉說。他是去年7月來禹裡的。
據了解,擂禹路是第二炮兵某工程團用了半年時間才打通的一條通往禹裡的「生命線」。因為路太險,不時發生事故。在返回時,我們指揮部的一輛越野車就滑出了公路撞到了山坡上,萬幸的是沒有人受傷。
山路崎嶇難行
濱州市援川前線總指揮張英峰告訴我們,前不久,省援川辦的李主任前來禹裡指導工作,回去後就說,擂禹路是他有生以來走過的最危險的一條路,並告誡大家今後不要走這條路。
人們常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走了擂禹路,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
老北川,難忘的悲痛
一道鐵門,將老北川與世隔絕。
在北川老縣城景家山村道拐口處,當地群眾用建築鋼架在山坡上搭建了兩個平臺,以方便回鄉緬懷紀念的北川群眾和遊客俯瞰北川縣城,並取名望鄉臺。走上望鄉臺,經受5·12特大地震和9·24洪水泥石流肆虐的北川縣城盡收眼底。
俯瞰禹裡
雖然大地震已過去整整一年,但目睹地震遺址,仍然帶給我們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一切,我們見證了什麼叫山崩地裂,什麼叫地震無情。
我們進入了北川老縣城,首先看到的三輛被砸得面目全非的汽車。像小山一樣的石頭,幾乎堵塞了全部路面。而穿過滾石陣,後面的景象讓人目瞪口呆——水泥路面高高隆起,成房脊形,路旁就是高到幾十米的深淵,一棟三層老式樓房孤零零地躺在深溝中間,8級地震的威力在此顯露無遺。
北川老縣城
儘管這場震驚中外的大地震已經過去一年了、儘管我早就從報紙電視上看到過很多血雨腥風的報導,可當我親臨災難現場的感受還是大不一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的一片廢墟,到處是殘垣斷壁,隨處可見被砸壞的車輛、家具,70%以上的建築物因地震垮塌,沒有倒塌的樓房大多被淤泥掩埋了數層,離我們最近的一幢六層樓只有兩層露出了地面。「這樓被9月24日的泥石流淹了。」和記者一起進入遺址的北川縣政府的工作人員介紹。
5.12地震一周年紀念
距鐵門外五十米的山坡上就是北川中學,廢墟已被警戒線圍起來。「深切悼念5·12地震遇難同學」的橫幅在風中飄蕩,旁邊的廢墟上,能看到殘缺不全的學習用品,還有大大小小的窟窿。我的眼睛溼潤了,不是親眼所見,文字無法描述出北川的慘況。
陪同我們的北川縣委書記陳興春指著山坡上的幾座搖搖欲墜的樓悲痛地說,那就是我們縣委縣府的辦公樓和宿舍樓,好多同志都埋在了下面。
此時,北川縣副縣長、禹裡鄉黨委書記杜勇的眼圈溼潤了。杜勇的妻子至今還埋在北川縣城的廢墟中,跟了他6年的秘書也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消失於瓦礫中。9歲的女兒在廢墟下被埋兩天後才被救出,住進醫院。
杜勇一直忙著災後救助工作。等他返回縣城再看一眼埋在廢墟裡的愛妻,但是,北川已經封城。後來,他又挑起了禹裡鄉黨委書記的重擔。杜勇一直超負荷工作,但他臉上總掛著笑容,一副樂天派的模樣:「悲傷已經過去,我們幹部要帶頭,整天愁眉苦臉會影響到群眾的情緒!」說歸說,每次到縣城,他都忍不住流下淚水。據了解,像杜勇這樣經歷的幹部,北川還有很多。
512特大地震一周年的悼念
穿過四川紀念512特大地震一周年的大門,我們來到大地震紀念碑前。北川縣的工作人員沉沉重地告訴我們:紀念碑的下面掩埋遇難同胞遺體,有一萬多具。這裡已經擺滿了不少鮮花,親人們用鮮花來祭奠這些像花一樣逝去的生命,希望他們的靈魂在天堂安息!
在紀念碑對面的山坡上,滾落的亂石堆中,一面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它似乎象徵著在災難面前永遠也震不倒的北川人民,象徵著我們中華民族。此時此刻,看到此時此景,我相信即便是滿目瘡痍的群山,也不能阻擋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腳步!
新北川,破土而出
在北川,我感觸最深的是災區人民的堅強。震後從綿陽通往禹裡的路上,「昂起倔強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這句標語隨處可見。經歷了大災大難的北川人,掩埋好親人的屍體,揩乾淨身上的血跡,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山東人民一道共建美好家園。在他們平靜的表情背後,是絕不向震魔低頭的堅強!災區人民的堅強,總是在不知不覺地鼓舞和激勵著我們。
北川新縣城效果圖
在禹裡街頭,記者看到,道路上挖掘機轟鳴,濱州援建的街道已經破土動工;圓木、磚塊、沙石等建築材料堆滿了各家院落,有的房屋已基本上修建好了,有的還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在青石板的路上,不時有追逐打鬧的兒童。不遠處山坡上的學校裡,傳來陣陣的讀書聲。
在去老縣城的途中,我們看到倖存下來的災區人民擺著小攤子,賣著北川地震時的紀念碟子、照片以及有關地震的書籍,還有北川特色小吃,許多遊人在攤位前駐足觀看、購買。在他們的臉上我們已看不出悲傷,看到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看到的是他們對祖國的真情回報。
濱州援建的項目效果圖
一路上,那「山東好兄弟,北川感謝你」、「山東援建,大愛無疆」、「濱州與禹裡人民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等醒目標語,每一句都凝聚著中華兒女對災區人民的牽掛,每一句都是那麼的促人奮進,那麼溫暖人心,這更加堅定了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信心!
記者隨後來到安昌河畔的新縣城建設工地,這裡是車聲隆隆,塵土飛揚。在離公路100多米的河壩上,一塊寫有「一定要把北川建設好」巨幅宣傳牌預示著新北川的誕生。
正在施工的禹裡街道
據悉,北川縣可供建設和耕種的平地不足千分之三,在有些鄉鎮村民找塊平地建房子都很難,我見到的一些房子一角懸空,用一根石柱支撐著。北川縣城需要異地重建,但整個北川縣境內連幾平方公裡建縣城的地方都不好找,省裡只好調整規劃,把毗鄰的安縣的安昌和永安兩鎮劃到北川,取名永昌建設北川新縣城。
6月8日,山東援建北川新縣城暨產業園區首批項目開工 ,根據北川重建發展需要,山東省確定了北川新縣城和產業園區共6大類工程59個援建項目,包括山東大道等道路設施和農業示範園區等基礎設施項目。濱州就負責安昌河的襯砌工程。
我們走進新縣城工地附近的新縣城規劃建設展示廳。廳內牆壁上懸掛的一幅幅圖片向我們描述了未來北川新縣城的美好藍圖。許多北川的群眾從遠處來趕來看他們的新家鄉。
陳興春指著新縣城的模型滿懷信心地說:「按照溫總理提出的『要把北川縣城建成標誌性工程,成為城建工程標誌、抗震精神標誌和文化遺產標誌』的要求,我們制定了《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災後重建總體規劃》,按照這個規劃,三年內,北川將初步建成一個能容納5萬人,功能比較齊全,以旅遊業和新型工業產業為支柱,具有鮮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的現代化新縣城。」
「北川變成了一片廢墟,北川完了!」這是汶川大地震後北川給外界傳遞的一個信息。
如今,北川卻要告訴世人這樣一條信息:震後一年的北川,已經從廢墟中站了起來!一個嶄新的北川即將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