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葫蘆娃33歲,爺爺走了
這一次,為一位逝者送別的,是一首無比歡快的曲子。
遺體告別儀式上,循環播放著「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2019年5月13日,中國剪紙動畫創始人之一、著名美術片導演胡進慶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他的眾多「孩子」中,就包括那7個神通廣大、家喻戶曉的葫蘆娃。
訃告傳出,很多網友在微博上感慨,葫蘆娃再也救不回爺爺了。
遵從胡進慶的意願,告別儀式溫馨而簡樸。眾人送來的花圈裡,有一個落款是「老同學黑貓爺爺戴鐵郎」,輓聯上寫著「葫蘆爺爺胡進慶一路走好」。戴鐵郎是另一部動畫片《黑貓警長》的導演。
根據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消息,胡進慶參加過《驕傲的將軍》《豬八戒吃西瓜》《漁童》《金色的海螺》《人參娃娃》等近40部美術片的攝製。1962年起,他擔任剪紙片的導演、美術設計和動作設計工作,作品有《淘氣的金絲猴》《丁丁戰猴王》《鷸蚌相爭》《草人》《螳螂捕蟬》等。他還發明了「拉毛」剪紙新工藝。因為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他被譽為美影廠的「得獎專業戶」。
這位「為中國美術片走向世界作出了應有貢獻」的藝術工作者,卻在很長時間裡不被大眾注意。《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2009年刊發的文章《被遺忘的葫蘆娃爸爸》說,原來我們的葫蘆娃也是有「爸爸」的,「就像日本的蠟筆小新、機器貓一樣」。那一年,73歲的胡進慶因為健康狀況,已經很難提筆畫畫了。
在同事眼中,胡進慶是才思敏捷、激情洋溢的。葫蘆娃的誕生證明了這一點。1984年,胡進慶接到任務,要把小說《十兄弟》改成動畫片。由於故事人物多、預算低、時間緊,胡進慶堅持把原著中10個形象各異的人物換成7個外形一樣、顏色不同的葫蘆兄弟,又把眾多反面角色簡化為蛇、蠍兩個妖怪。他和廠領導多次僵持,各持己見,最後新上任的廠長嚴定憲和創作辦公室主任蔣友毅力排眾議,對他的創意表示了肯定。
葫蘆娃的造型由胡進慶和合作搭檔吳雲初共同設計。當時,胡進慶強調造型應「耐看」:既要節省成本,不能太繁瑣,還要突出剪紙造型的裝飾趣味。經過反覆琢磨,胡進慶在吳雲初建立的造型基礎上,融合了漁童、人參娃娃的特點,突出葫蘆娃的「野味」,確定了最終形象。
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系列片《葫蘆兄弟》就這樣誕生了。當時,幾乎每一家地級市的電視臺都購買了播放權,在全國造成轟動。
葫蘆娃的性格和「爺爺」有些相似。畫家金柏松在訪談中問過胡進慶,美術片中最能打動孩子的是什麼。胡進慶答:「硬漢!強小子!」「《葫蘆兄弟》也是硬漢!」他提到孩提時看過的一些塑造了「硬漢明星」的美國電影,並說,中國的孫悟空、哪吒和《水滸》中的不少英雄人物都屬於「硬漢」,「假如能讓我發一個『硬漢明星宣言書』的話,那我可以說,《葫蘆兄弟》就是。」
在《葫蘆兄弟》大獲成功後,胡進慶已經年過五旬。他秉著「藝術家不要重複自己」的信念,又創作了多部作品。1988年,他一口氣為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創作了四部「超短片」,還十幾次參加了各種國際電影節,1992年又創作了《貓與鼠》等兩部超短片。胡進慶說,超短形式美術片是時代的產物,「因為當今是快信息快節奏的時代,追求快節奏已成普通人的正常心態。」
比如,不到3分鐘的作品《貓與鼠》採用了工作量極大的「純刻紙」方式,即每秒鐘16個畫面張張用紙從頭到尾刻剪下來,為強調鏡頭的單純性,還故意不用剪輯等電影語言。對於這種「誰也不敢搞,因為搞不好會很單調」的作品,胡進慶追求的是不同的藝術趣味:「就是全世界我也沒有看到過剪紙片如此拍法,全部剪刻的造型,可以使『刀味』最大限度地表露出來。」
20世紀90年代末,胡進慶從美影廠退休。他的兒子胡寅在接受採訪時曾介紹,父親退休後仍然記掛著剪紙動畫藝術,每天除了上街買菜、鍛鍊身體,將大量時間投入到拉毛畫的創作中,畫熊貓、狐狸,等等。但2000年後,父親有了手抖的毛病,並且不斷加重,抖得厲害的時候抓不住筆,嚴重影響寫字、畫畫,「這使他很痛苦」。最後,困擾胡進慶多年的帕金森病、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老年併發症導致他多臟器衰竭而去世。
一篇研究美影廠的論文指出,上海美影廠在上世紀50年代成立後採取車間主任制,1980年則改為片種主任制,迥異於同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東歐國家動畫電影製片廠。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廣州、深圳、珠海、杭州等地相繼辦起動畫加工企業,長期以來作為中國唯一創作生產美術片的美影廠,先後流失導演、原畫、動畫等主要創作人員100多人。
但還有許多老一輩動畫人在堅持。2014年,湖南衛視一檔綜藝節目邀請《葫蘆兄弟》造型設計者吳雲初、《阿凡提的故事》總導演兼美術設計者曲建方、《黑貓警長》導演範馬迪、《九色鹿》背景設計者馮健男齊聚一堂。四位國產動畫爺爺在同一張紙上畫下了經典動畫形象,主持人形容這是「中國版的『復仇者聯盟』」。當被問及創作動力時,吳雲初說:「改革開放之初,電視上多是美國、日本的動畫片,我們為什麼不能搞出自己的動畫片來?」
那檔綜藝節目裡,從30多歲的年輕人到沒上小學的孩子一起唱了《葫蘆兄弟》主題曲,齊聲喊了好幾句「爺爺」。一個臉上貼著葫蘆娃貼紙的五六歲女孩,因為沒搶到葫蘆娃玩偶,哭了起來。
早已過了「而立之年」的葫蘆娃,作為觀眾眼中「中國動畫裡第一個組團打怪的『兄弟聯盟』」,至今仍充滿活力。葫蘆娃不僅是動畫片的「大IP」,被改編成不少影視作品,還有大量受眾樂此不疲地把自己扮成葫蘆娃形象、繪製衍生作品、對劇情進行各種「神解讀」……
但很少有人知道,葫蘆娃的「爺爺」胡進慶是10年前才被大眾重新「發掘」的。當年,一個網帖誤傳他患了抑鬱症,讓人哭笑不得。觀眾的反應讓人看到了葫蘆娃的魔力:從世界各地寄來的問候卡,需要用麻袋來裝,堆放在胡進慶的家裡。(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魏其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