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是「北方威尼斯」,也曾為沙俄首都,建築精美無與倫比
早就對聖彼得堡嚮往已久,那年,終於有了到俄羅斯一遊的機會。晚間,從莫斯科上了火車,直奔聖彼得堡。
火車是我國以前通用的那種「藍皮火車」。我買的是硬臥,而且確實「硬」得很,認真一看,原來是臥在一個鐵箱子上,列車員特別關照,將衣物放入箱中,以保安全。即使如此,「列車神偷」仍然能夠施展空空妙法,於不知不覺間竊你財物,虧得我們一行幸運,沒有被偷兒相中,一夜無話,天亮便到了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在涅瓦河入海之處,波羅的海芬蘭灣的東岸,面積600平方公裡,人口 540 萬。為舊俄首都,俄羅斯第二大城3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初時是彼得大帝為防禦瑞典從海上的進攻而建的一座要塞。其後彼得大帝親自規劃,決心在此處海灘沼澤地上建起一座足以與歐洲各大名城媲美的新城,為此聘請了法國、義大利、英國等國著名的設計師,動用了數十萬瑞典戰俘、農奴在冰天雪地之下,花了幾十年工夫終於建成了這座世界名城。
1712年,彼得大帝將首都從莫斯科遷此,將首都設於沿海城市,標誌著俄國從內陸國演變為海洋國家。彼得大帝確實有放眼全球的雄圖大略,聖彼得堡建於海灘沼澤之上,境內河道縱橫,將全城分割為42個島嶼,各島之間由300多座橋梁聯結,故有「北方威尼斯」之稱。聖彼得堡曾為沙俄首都200餘年,建築之精美無與倫比。
聖彼得堡市中心湼瓦河右岸的兔子島上的彼得堡要塞,系1703年彼得大帝奠基建造,先於聖彼得堡市。古堡由巨石建成,牆高12米,厚2.4 至4米。作為軍事要塞,此處並沒有留下戰功。倒是建成後不久,便被用作監獄,而第一個被監禁於此並被絞殺於此的不是別人,卻是彼得大帝自己的兒子阿列克謝,宮闈鬥爭,中外概莫能免。
一直到十月革命前,這裡一直作為囚禁政治犯之用,車爾尼雪夫斯基和高爾基等皆曾被囚禁於此。列寧的一位兄長亦在此遇害,故此處亦有「俄羅斯巴士底獄」之稱。此處固是血腥之地,但其中的聖彼得堡大教堂卻裝潢精美,是歷代沙皇及羅曼諾夫家族的墓地。彼得大帝即葬於此。十月革命後,被蘇維埃行刑隊槍殺的末代沙皇一家的遺骨,亦已由俄羅斯總統普京歸葬此地,真是應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的古話。
在聖彼得堡眾多的教堂中,涅瓦河左岸的聖伊薩大教堂規模宏大,被稱為世界四大教堂之一。聖依薩教堂始建於1818年,歷40年方始建成, 整個建築可容12000千人禮拜。教堂四周有巨大的褚紅色花崗巖石柱,每根重達120噸。建築物上方有代表信念、睿智、力量、平等的神話人物雕像。
門前的伊薩廣場上,有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騎馬青銅像。聖依薩教堂之後則為繁花似錦的十二月黨人廣場。聖彼得堡在地理位置上已進入北極圈範圍,我們訪問時亦已是深秋時節,花草能養護至如此,確實不易。
聖彼得堡的另一著名大教堂為湼瓦大街上的喀山大教堂。喀山大教堂為供奉喀山聖母像,建於1818年。與俄國眾多的東正教洋蔥頭式教堂不同,卻是一座羅馬式教堂。正門兩側有古典式弧形圓柱長廊包繞教堂門前廣場。廣場上有噴泉,以及庫圖佐夫與巴克萊德託利的雕像二位都是俄軍統帥,庫圖佐夫是戰勝拿破崙的英雄,被譽為戰神。庫圖佐夫即葬於喀山大教堂中。
歐美國家城市中銅像十分普遍,所塑者當然以帝王將相為多,俄國亦然。豎銅像於街頭,自是讓人瞻仰之用。聖彼得堡在十二月黨人廣場與湼瓦河之間有一特立獨行的大型雕像。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特意聘請法國著名雕塑家法爾科內為彼得大帝所作的雕像。彼得大帝騎在馬上,兩眼凝視前方,右手揚起,充滿自豪之感。
銅馬躍起,兩隻前蹄騰空,而馬尾掃著被踏於足下代表著敵人的毒蛇,恰好形成穩定的三角支點。銅像安置在一個整塊的巨石上。這就是著名的青銅騎士像,普希金曾寫過敘事詩 《青銅騎士》,讚美這尊塑像,更增添了此像在人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