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巖山的崇山峻岭之間,一條古道貫穿饒埔。參差的石板,像散落於荒莽的竹簡,古道兩旁虯枝盤曲,蜿蜒在曲徑通幽中。空山絕谷,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一串串鈴鐺滋潤古老的神秘與風情,一隊隊挑夫與一群堅定不忘初心的信念者,舉著火把,在逼仄的暗夜掘開一路天光,在歷史峭撥的懸崖播灑著革命火種,承載著民族的希望。土樓、郵驛、烽燧、甘泉,寺院,橫貫古今,這就是西片古道。
"潮郡千載山川秀,斑駁古道待人尋」。在粵東的群山之中,掩藏著一條神秘而古老的商道,貫通閩粵贛湘,也連接沿海與內地。千百年來,村民們的生命與之息息相關。鹽、糧食的交易在其中來往穿梭,這條古道如同血脈,湧流於潮州的文化和經濟肌理之中,在古時的時空默默地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當地人的生命線。
西片古驛道,當地的資料記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從西片村到梅州大埔縣楓朗鎮三溪村,全長共9公裡,西片村地界內4.5公裡,其中現存石板路約2.5公裡,盤山而建呈縱橫臺階式,亂石砌築,其中最長路段為365梯級,呈現「長、險、直、奇」而聞名,人稱「天梯」。在這條狹長的石道,沿蔥鬱青山拾級而上,深切體會到「敢登天梯百尺長,能瞰青山數裡長」。古道兩旁的寺院、亭閣、甘泉等古蹟猶存。這裡的一石、一街、一亭都有故事。
西片古驛道,始建於明,自古以來便是閩粵邊界軍事重地。它貫通閩粵贛湘,連接沿海與內地,承擔重要歷史使命。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縣是饒平古驛道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饒平與中央王朝及州、郡的公文往來日益頻繁。公文、書信的往來不可勝數,但「地僻,不可孔道」,為了更好保障文書傳遞、物質運輸及人員往來,朝廷「創蓋鋪驛,増培訓水窟,夾道植木,跨河為梁」,造就福澤百年的「郵驛之路」。
府縣告示碑, 淸代立於西片古道壩上路段, 因「文化大革命」遷移入張氏袓祠內,。其為二鄉爭地, 官府對此判決立碑, 以官路、鄉路為界, 告示鄉民自覺遵守,不得越界,目前該碑文字跡清晣。
由於地理環境複雜、水土流失情況嚴重,鬥轉星移間,古道舊跡至今無人破解奧秘。也許是挑夫們留下作為方向的標記;也許是鋪兵驛站留下的文化標識;也許是馬幫踩過留下的痕跡,目前還無法考證。
饒平背山面海,海岸線綿長,海資源豐裕富足,但農產品相對短缺。而北部山區則多產糧谷、藥材、林木等,海產品匱乏。在當時饒平盛產物資與內地正好形成互補。沿海鹽巴多經黃岡河舟載至饒平中部,挑夫翻山越嶺,到梅州、循州等地,再經梅江、汀江水路北上,北部山區的糧食、茶葉、紅糖、藥材等土特產,肩挑背馱至沿海,這條貿易路線日漸成熟完整。這是一條由挑夫「挑"出來的商貿古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鹽糧古道」。
西片村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上饒鎮北面, 屬饒北客屬地區,處於閩粵交界,這裡群山連綿、蒼松翠竹, 西片古道橫亙在西巖山脈, 幾百年的土樓倚踞山腳,西巖寺、善福寺屹立山間,伯嶺泉的泉水清澈甘甜、蔡子角森林公園雅致幽靜。
西巖寺位於饒平縣上饒鎮西片鄉西北側的西巖山脛部,海拔1000米左右,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八月再修,1981年重修。1988年10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外山門提有「仙山福地」橫匾,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立。此處環境靜謐,空氣清新。入外山門,迎面是寺門「西巖寺」石匾,旁刻「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建,香林詹廣譽題」。看向大門兩側,兩隻大石獅張口銜鈴,守衛寺廟。寺內佛像及木雕石刻古色古香,正殿有石柱六支,前面兩大圓柱呈鼓狀形,各刻有蛟龍騰雲浮雕,十分壯觀。
西巖山,又名筆架山。海拔1255米,是該縣最高山峰之一,巉巖峭壁。而寺院建於石頂,儼若巨鳳展翼上飛,故雙名「沖天鳳寺」。
伯溪泉位於饒平縣上饒鎮西片古道中麓,曾作為兩省四縣經貿必經之地。古道兩旁山花簇擁,為來往人員提供駐足飲水小憩片刻之地,泉水甘甜無比源源不斷。往下為農民起義軍張璉屯兵的三十六寨遺址,往上為埔饒分水亭,地勢險要。
華封樓,明嘉靖年間由張璉和其弟張雲豐率義軍興建。名「華封」,典出《莊子·天地篇》,華封人祝帝堯長壽、富貴、多男,世稱「華封三祝」。內外兩圍,內圍共38間,前堂2層,後堂3層,直徑約60米,總建築面積約6000㎡,單間開間約2.3米,進深約18米。
這座土樓有三個特點:一是曾為無名樓。張璉起義失敗後,居住在此樓是張氏易姓為莊,樓亦隱名。二是俗稱 「速成樓」。在饒平土樓建築史上建造速度最快。在張璉的一聲令下,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三層大圍樓落地建就。三是唯一的御封土樓。清乾隆癸亥年(1743年),乾隆帝追封張璉為「飛龍王」 ,諡英烈,建廟堂,立神牌,便賜名此樓為「華封樓」。
1927年10月,朱德、周士第、陳毅等率領「八一"南昌起義軍經古道從三河壩撤至饒平經古道。在茂芝召開軍事決策會議,提出「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重大決策,轉戰閩粵湘邊界,通過「贛南三整」,以及聲勢浩大的「湘南起義」,最終與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會師。這是中國革命的重要轉折點,革命先烈留下的足跡,讓古道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軍路」。
西片古道地處客家地區,先祖從中原入饒。中原文化融合,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嶺南文化,古驛道在南北文化的交融中就像一條紐帶,將兩者交織,千百年來,留下了深厚的潮汕文化。
近年來,西片古道舉辦南粵古驛道「梅關古道-西片古道」全民健身活動,以及重走「紅軍路」系列活動,通過活動充分展示廣東美麗的古驛道、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囊括了客家和粵北古村落的風格,體現出客家文化的精華。
▲2017年12月「尋找古驛道,穿越西巖山」大型徒步活動。
▲2020年11月「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評選及推介活動實地調查。
為展現近年來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成果,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共同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了「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評選推介活動」。活動在對各地申報材料進行審核討論後,通過不記名投票的方式推選出15個「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其中饒平縣西片古驛道成功上榜!
參考資料丨《饒平古驛道保護規劃》
《南粵古驛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