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工業廠房使用久了以後都會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提檔升級、環保搬遷;要不就是經營不善、用作它途。其實老廠房、老設備也是一座城市的財富和難得的記憶,現在很多城市都會將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廠房改造成文創基地、工業博物館、個性酒店民宿、主題公園等,渝帆在前幾天介紹的中山760創意園便是其中之一,其實在中山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只有760,還有一個也是非常有名的主題公園也是老廠房改造的,而且還屢大獎。
這個主題公園就是位於中山市粵中造船廠舊址上改建而成的岐江公園,這裡東臨石岐河(岐江),西與中山路毗鄰,南依中山大橋,北鄰富華酒店,東北方向不遠處是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和中山公園,再往北一點就是逸仙湖公園,屬於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區域。
岐江公園佔地面積11公頃,其中水面3.6公頃,是在一片廢棄的、汙染的、殘破的造船廠舊址上修建的(粵中造船廠1950年代建立,1999年破產),場地上散布著舊的船塢、鋼架、鐵軌、水塔、舊機器等。設計師合理地保留了造船廠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築物和生產工具,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對它們進行了藝術處理,詮釋了一片有故事的場地,同時將這些舊物很好的串聯起來,記錄了船廠曾經的輝煌和火紅的記憶,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粵中船廠是中山市早期較有代表性的工業企業之一,歷經新中國工業化進程艱辛而富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滄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艱苦的創業歷程,已沉澱為真實和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在公園裡,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或散步、或下棋、或坐在長椅上休息的中老年人,他們久久不願離去,或許正是那曾經熟悉的船塢、車間、燈塔、龍門吊讓他們倍感親切,引發了他們對如煙往事的回顧和無盡的懷想……這種讓人感受到不同於其他城市的中山地域文化韻味,正是岐江公園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業文化和現代設計交相輝映是岐江公園的另一個特色。岐江公園以原有樹木、部分廠房等形成骨架,採用原有船廠的特有元素如鐵軌、鐵舫、燈塔等進行組織,反映了歷史特色。同時,又採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構築部分小品及雕塑如孤囪長影、裸鋼水塔和杆柱陣列等,形成新與舊的對比、歷史與現實的交織。
漫步在岐江公園,我們被這裡面的環境所吸引,它的鳥語花香與中山大橋的車水馬龍及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上的人潮湧動形成鮮明的對比,可謂鬧中取靜,在隱於市。
據了解,岐江公園是工業舊址保護和再利用的一個成功典範。它於2001年10月建成之後,屢次斬獲各類大獎,比如:2002年底獲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度榮譽設計獎、2003年度中國建築藝術獎、2004年度第十屆全國美展金獎和中國現代優秀民族建築綜合金獎。2009年,岐江公園再次憑藉其獨特的設計從美國舊金山捧回了「2009年度ULI全球卓越獎」。
這些獎都極為難得比如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頒發的設計榮譽獎,實際上是中國首次獲得此獎,再比如2009年度ULI全球卓越獎,同樣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它並不是什麼商業建築,而只是一個不收門票的、城市公益性公園而已。
據工作人員介紹,當時設計這個公園的是清華大學的俞孔堅老師,在設計的時候費了很多心思,比如公園的內湖通過歧江連接大海,水位每天變化達1.1m。俞老師結合不同高程,設計出一系列方格網狀的臨水棧橋和梯田式種植臺,使鄉土的溼生野草自然生長,遊客可以方便的接觸水面和各種植物。
再比如:水利部門根據防洪要求提出,場地東側大江的過水斷面應從60m拓寬到80m,這意味著十多株古榕將遭厄運。景觀設計師根據河流動力學原理,在榕樹的另一側開挖了20m寬的內河,將原江岸上的古榕形成樹島,成功的保護了古榕。
岐江公園代表的是中山對人居環境的一種態度,它充滿了文化和歷史的內涵。漫步其間,仿佛能感受到它呼喚著人們關注以往被忽略的文化和歷史。它服務於普通人,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它倡導的是一種野草之美的環境新倫理。這麼一個不是景區卻勝似景區的主題公園,全天候免費對外開放,無疑是值得點讚的,同時渝帆也建議大家有機會可以來看看,真的很漂亮,尤其適合拍各類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