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持續低迷的資本市場行情中,7月13日,中國領先的線上信用卡管理平臺51信用卡(2051.HK)正式登陸港交所:開盤價8.76港元,較定價上漲3.06%,開盤後1分鐘最高達9.35港元,最高漲10%,市值達106億港元。
根據招股書顯示,其2015年、2016年、2017年的收益總額依次約為8973萬元、5.71億元、22.69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02.9%,與之相對應的經調整淨利潤分別約為-1.01億元、0.53億元、7.44億元,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
作為中國領先線上信用卡管理平臺,51信用卡從一個帳單管理類工具發展到具有自生態的金融科技獨角獸,並不是一個常見的成長路徑。其快速成功發展的實踐,得益於中國信用卡市場爆發的時代契機,更來源於從工具設計到生態搭建的自我迭代能力。
尋找商業變現路徑
根據央行發布的《2017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發卡數量共計5.88億張,同比增長26.35%,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張,同比增長25.82%。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數量仍然很低,我國信用卡市場仍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信用卡產業繁榮為周邊產業帶來了機遇。2012年5月,51信用卡推出了一款可以一鍵智能管理信用卡帳單的APP——51信用卡管家,主要向信用卡人群提供個人信用管理服務。通過此應用,用戶可以管理信用卡和家庭其他消費帳單,比如房屋按揭、汽車貸款、水電帳單等,同時還能進行信用卡和其他帳單的還款服務,此外還包括部分增值服務。截至2017年12月31日,51信用卡管家已成功管理約1.063億張信用卡,註冊用戶達6200萬。
事實上,對工具類應用商業變現的質疑一直伴隨此類產品的誕生發展——擁有龐大的用戶數據,但在商業變現上卻找不到一條通路。51信用卡鎖定的是從數據沉澱中挖掘用戶需求,併疊加綜合金融服務的路徑。
根據招股書顯示,51信用卡目前擁有三大主營業務,分別為個人信用管理服務、信用卡科技服務、線上信貸撮合及投資服務。
其中,作為基礎的個人信用管理服務主要通過「51信用卡管家」APP應用,向信用卡持有人提供信用管理服務,包括管理信用卡帳單及家庭帳單和記錄,如房屋按揭、汽車貸款及水電帳單,信用卡帳單及其他帳單還款服務,以及其他增值服務。
通過信用卡管理服務,51信用卡積累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包括來自不同銀行的信用卡交易記錄、不同使用場景的消費歷史,以及用戶使用周期的還款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反映用戶的還款能力,還包括還款意願。
龐大的用戶量本身就攜帶了無數可能性,與大多數工具類應用相同,51信用卡管家一開始走的是「廣告」路線——2014年5月,51信用卡管家開始提供在線信用卡申請服務,用線上的方式為傳統金融機構注入新的血液,截至2017年底,51信用卡管家已與全國20家銀行開展合作,並通過該業務收取一定的服務費。這也生成了其第二項主營業務——信用卡科技服務,以導流模式為銀行提供辦卡人群。
招股書披露,2015年、2016年及2017年,通過51信用卡管家發行的新信用卡數量分別為50萬張、120萬張及210萬張,根據Oliver Wyman報告,就2017年發卡量而言,其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獨立線上信用卡申請平臺。
據悉,51信用卡管家還與多家信用卡發卡銀行在數據應用、信用分析及風險分析方面進行深度合作,為用戶提供聯名信用卡,截至2017年底,共發出累計超過10萬張聯名卡,這也為51信用卡帶來了一部分可觀的收益。 據悉,51信用卡管家還與多家信用卡發卡銀行在數據應用、信用分析及風險分析方面進行深度合作,為用戶提供聯名信用卡,截至2017年底,共發出累計超過10萬張聯名卡,這也為51信用卡帶來了一部分可觀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