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巷,泉州古街巷名,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府文廟廣場附近(泮宮口牌樓對面),與中山路交接。巷口寬近十米,窄的地方只有兩三米--據說這是小巷最初的寬度,而巷口是因為民國時期電影院的建設才拓寬的。
金魚巷和泉州有名的騎樓商業街中山路相交,附近是泉州地標府文廟廣場。街巷裡都是低層建築,混雜著傳統的閩南建築和現代化建築,也有一些將閩南建築作了一定的改造。小巷非常安靜,幾乎沒有遊客,雖然靠近中山路商業街,商業氣息卻並不濃鬱,只有一些小店在這裡堅守,延續老城的人間煙火氣。
然而,就是這樣一條長百十來米不起眼的小巷子,卻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
望文生義,金魚巷是不是因為很多人在這裡售賣金魚而得名呢?這個推理看起來很合理,不過和真實原因相差十萬八千裡。
金魚巷的得名是因為宋代福建轉運使謝仲規曾經在此建造宅院,其後裔又在原地建造祠堂,並有「金魚世第」的牌匾。
「金魚」兩字在這裡指的是古代官員佩戴的魚袋,這個魚袋並不是用來裝魚的,而是手工製作的飾品,符合標準的人才可以佩戴。五品以上官員就有佩戴魚袋的傳統--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
謝仲規是宋皇佑元年進士,累官福建轉運使,官至三品。他的後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魚袋,也因此謝衙就被稱作了&34; 。
巷中68號&34;是清代詩人丁煒的府第,曾為泉州園林典範,後來成為&34;會長蔣以麟的故居。
如今只餘一彎圓形拱門追憶當年詩情,假山和沲水,亭臺與雕樑,憑君想像!
巷中84與86號為光緒三十一年最後一科進士、清源書院院長吳桂生的故居。
傳統的閩南木結構大門,歷經風雨,已是黯然無色,灰頭土臉如被時代拋棄落魄的書生。門上依稀可辨的偉大的&34;、&34;字樣,告訴人們一個恍如隔世的時代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吳桂生故居的牆邊,有一條細窄的小弄,俗稱&34;,是為了防範火災殃及比鄰而特設的。小巷比鄰的兩家有數個相對的小門,門上搭蓋了紅瓦屋頂相連。
金魚巷的巷尾144號是傅維早的故居。
傅維早曾主持過開元寺、東西塔、承天寺和府文廟等重要建築的大修工程。作為泉州近現代傑出的建築大師,其府第卻是單開門面,簡陋而窄小。低調務實如是,是優是劣?
看到這裡,請收下小滿的膝蓋,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居然有這麼大的來歷,隱藏這麼多大神級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