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股市老司機傳奇:2億營收支撐360億市值,大股東套現6億

2020-12-20 騰訊網

  一家總市值360多億的上市公司,把全年營收的一半投入到研發上,是不是很讓人「肅然起敬」,有一種立刻要入手的感覺?

  先別激動,這家公司的全年營收其實只有1.84億。而且,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10年虧損。是不是有一點涼涼?

  不到2億營收,卻擁有360多億市值,創造如此傳奇的公司就是A股老兵,海虹控股(000503.SH)。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家26年前就在深交所上市的股市老幹部。

  這不是傳說:1.84億營業收入支撐367億市值

  海虹控股全稱海虹企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1年。1992年公司登陸深交所,原從事醫藥電子商務業,現主要從事健康保障服務行業。

  2018年4月下旬,海虹控股公布了2017年度報告和2018年一季報。年報顯示,公司201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1.84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5.15%。實現歸母淨利潤1667.49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0.49%。

  2018年一季報中,公司業績繼續下滑,第一季度的營收總額僅為1215.98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68.98%,歸母淨利潤虧損5863.57萬元。

  頂著這樣的業績,市場竟然給出了海虹控股361億的市值(以2018年4月26日收盤價計算),確實是傳奇了。

  或許市場對海虹控股的高看是因為公司涉及的PBM(醫藥福利管理服務)業務,但自公司於2009年第一次提出PBM項目以來,8年時間過去了,公司整體的經營情況似乎跟市場預期還有很大差距。

  再往前翻一翻他家的財報。

  賣賣賣撐利潤,連續9年扣非虧損,從未被ST

  財報顯示,自2009至2017年,海虹控股歸母淨利潤維持盈利,但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卻已連續9年為負值。以下是公司歷年歸母淨利潤與扣非淨利潤走勢圖:

  大致估算一下:從2009年到2017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合計約為1.68億元,但扣非後合計虧損約6.25億元。

  從對比中可知,非經常性損益扛起了讓海虹控股實現歸母淨利潤保持盈利的大旗。尤其是最近這兩年,出售子公司支撐了公司盈利的重任。

  海虹控股從2016年開始持續剝離原有的醫藥電子商務及電子交易部分業務。2016年公司陸續處置了北京藥通、重慶衛虹、金萃科技等9家子公司,2017年繼續出售及處置了廣東海虹、海南衛虹交易中心等3家子公司。而不斷的「賣賣賣」也對公司維持淨利潤為正數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2016年為例,海虹控股在2016年前三季度已虧損8514萬。2016年12月5日,海虹控股公告稱擬將旗下北京藥通、重慶衛虹、金萃科技三家子公司100%的股權進行轉讓,最終這筆總金額超過1.4億元的交易「恰好」趕在了2016年年底之前完成,海虹控股因此收穫超過1億元的投資收益,淨利潤也因此扭虧為盈。

  縱觀海虹控股多年財務數據,在業績遇險時,公司都恰好能通過變賣股權、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等措施化險為夷。即便扣非淨利潤持續為負,公司在歷史上還從來沒被ST過。

  股市老司機,熟諳遊戲規則,在合法的框架內,綜合運用各種財務技巧,保持歸母淨利潤為正的金身,不得不讓人嘆服。那些剛上市財務報表就錯漏百出,被監管部門點名拆穿的菜鳥級上市公司,真應該多讀讀人家的財報,取取經。

  研發費用資本化增利潤:一半收入用於研發?

  即使是在這種營收水平下,公司依然「心系研發」。假如只看研發費用佔比,不看絕對金額,真可算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了。

  財報顯示,海虹控股從2013年開始出現研發支出。2013-2017年公司的研發支出金額、佔營收比例及資本化比例如下:

  海虹控股2016年研發支出佔營業收入的46.72%,2017年佔比增加到57.49%,這一佔比無論是在A股、港股還是美股,都可以名列前茅了。

  到底有多名列前茅呢?麵包財經做了一個大致的統計:在A股上市公司中,披露研發費用的公司共有2800家左右。海虹控股的研發佔比,可以排進前10名。

  不過,細心的讀者在上表中也許還會看到另一個數字:自2014年開始,海虹控股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驟增。

  熟悉會計準則的人通常會知道,研發支出的資本化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企業的當期利潤。

  2015和2016年海虹控股的研發費用資本化率一度接近90%,即使2017年資本化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0%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海虹控股在申萬細分行業分類中為醫療服務,來看其與同行業可比公司2017年度研發支出資本化情況:

  海虹控股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水平明顯高於同業。以公司所處的一級行業——醫藥生物來看,粗略計算,2017年度整個醫藥生物行業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比率平均約為28.5%(以發布2017年報的上市公司為基準計算)。海虹控股的研發支出資本化比例仍然遠高於行業平均值。

  做一個假設測算:若海虹控股以行業平均值的比率對研發支出進行資本化,則公司2017年度的淨利潤將由當前的盈利1667.49萬元變為虧損。

  當然,這種假設是不能當真的,做這種測算只是為了說明原理。既然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上簽了字,想必海虹控股的財務處理已經得到了認可。

  大股東減持套現6億,會有新故事嗎?

  海虹控股最近在資本市場上的動作頗多。

  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中海恆實業發展有限公司。2017年5月,海虹控股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2017年12月4日公司復牌。

  公開數據顯示:此次復牌後,中海恆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5次減持公司股票,累計減持近1800萬股,合計減持金額超過6億元。上述減持均通過大宗交易完成,而公司在關於控股股東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份的相關公告中,披露的買方除了廈門信託鑫金二號信託計劃,還有李金航、杜少龍、莊大傑及李娜四位境內自然人。目前四人的合計持股比例為1.34%。

  2017年12月28日,海虹控股公告實控人變更,變更原因系中海恆的控股股東變更為國風投基金,國風投基金因而成為公司的間接控股股東。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國風投基金的實際控制人中國國新。此次實控人變更後,海虹控股被編入「國家隊」,不知海虹控股喊了8年的PBM業務能否藉此真正起航?

  財技深如海。2億營收能撐360多億的市值,司機還是老的強。(GCH/CBB)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相關焦點

  • 市值暴跌3000億,三六零淪為股市收割機,周鴻禕無力回天了?
    在回歸A股連續拉出18個漲停板,創出了66.39元的歷史最高價之後,截止到2020年9月30日,三六零的股價僅剩下16.55元,股價已經下跌了75%,市值更是較巔峰期蒸發了超過3000億。
  • Booking減持攜程,套現逾1億美元,大股東百度去年拋售10億美元
    按照平均成交價計算,共5個交易日,Booking分別套現2418萬美元、2354萬美元、2437萬美元、2254萬美元、1092萬美元,累計套現10555萬美元。在減持450萬份ADS後,Booking持股攜程從原先持股5.8%減少至4.93%,不再是持股5%以上股東。
  • 韋爾股份一月內現多次減持:控股股東套現18億,大股東鎖定期後...
    近日,記者注意到,晶片龍頭韋爾股份(603501.SH)出現大股東頻繁減持,先是控股股東「因個人原因」套現18億元,再是大股東剛過鎖定期,立即套現20億,此後還有兩家具有一致控制人的股東合計減持股份達到1%。  股權投資人苗有鵬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解禁後退出是股東基本的權力。
  • 127億賣掉兩家公司,又從股市套現18億
    因為上市能得到更多的融資,每年的股東分紅都利益不菲,手中的股權價值更是會隨著公司市值的增加而飆升,所以選擇套現的時機很重要,不是吃大虧就是悶聲發大財。今年,股市又掀起了一波大戶「割韭菜」的行為,龍蟒佰利的股東李玲拋售了1.22億股,據估測她套現的金額總共有18億,而龍蟒佰利的企業聲明表示,李玲這次減持股份的原因是自身的資金需求,和公司並無關係。
  • 騰訊投資雷軍控制,金山辦公一年漲6倍,大股東計劃套現38億
    【野火財經】上市滿一年,科創板公司就陸續開始解禁,這為原始股東和財務投資者提供通道。科創板市值目前排在第二的金山辦公大股東計劃減持套現。與此同時,金山辦公員工持股機構奇文N(N是從一到十)維擬通過大宗交易或詢價轉讓、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 股份合計不超過1267萬股,擬減持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約為2.75%。減持周期是從2020年11月26日至2021年5月25日這半年時間內。
  • 百億美元跟誰學被指財務造假:內部員工及股東套現達2.5億美元
    此外,該機構發布的做空報告還指出,跟誰學早在2015年就存在刷單,通過虛假帳戶購買課程現象。值得關注的是,Grizzly認為跟誰學2018年盈利誇大74.6%,一個跡象為,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的財務報告比遞交的信用報告好得多。
  • 市值暴跌3000億背後的360
    4.奇虎360經歷了一波三折,於2018年2月回歸A股對於為什麼360回歸A股市場?周教主表示:「三六零回歸僅僅是一個開始,中國應該有與GDP相配的資本市場。優質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出現在中國的股市,給我們A股的股民帶來更好的回報。」
  • 5萬股東怒了!市值三年蒸發400億,老闆卻瘋狂套現
    原標題:市值三年蒸發400多億,這家公司老闆瘋狂套現!5萬股東怒了巴菲特說,只有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而在A股市場上,當泡沫被戳破後,股民才發現一些曾經金光閃閃的明星股其實並沒有「穿底褲」。全通教育(300359.SZ)便是一隻從雲端跌下的明星股。2015年藉助牛市的東風以及「網際網路+」的概念,全通教育的股價曾一飛沖天。
  • 市值蒸發2800億,股價大跌60%,360到底怎麼了?
    2018年以來,股市屢創新低,個股更是慘不忍睹,要問誰家股民虧的最慘?答曰:除了長生生物的股民,就剩咱360鐵粉了!想當初,在萬眾矚目之下,自帶光環的360從美國退市,借殼江南嘉捷,火速登陸A股,迅速燃起一股科技股炒作之風。連續18個交易日「一字板」漲停,2018年2月27日,這是個自己的記錄的日子,市值達到了創紀錄的4495億元,成為中國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 攜程股東Booking出售450萬股ADS,套現了約1億美元
    據悉,在今年3月23日至4月3日期間, Booking Holdings子公司「Booking Holdings Treasury Company」在公開市場,以每股23.45美元的平均價格,出售了450萬股攜程ADS,套現了約1億美元。
  • 360失落的十年和消失的3000億市值
    2018年2月,360借殼回歸A股,上市首日開盤價達65.67元(無特殊說明單位均為人民幣),市值達4441.96億元,較私有化時的93億美元市值暴漲近700%。不過,好景不長,360股價在上市後一路下跌,如今已跌至不足20元,市值蒸發了超3000億人民幣。
  • 158億殺入VS188億套現:隆基買賣之張磊李春安光伏大棋局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158億殺入VS188億套現!隆基買賣之張磊李春安光伏大棋局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彭碩今天,一則高瓴資本豪擲158億殺入光伏龍頭隆基股份的消息引爆光伏圈。隆基股份12月20日公告顯示,「光伏龍頭」隆基股份的第二大股東李春安與高瓴資本籤署《股轉協議》,李春安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約2.2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00%,交易對價158.4億元。
  • 業績暴增,股東卻瘋狂套現15億,千禾味業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自從2月份以來,千禾味業的股價就持續攀升,短短半年時間其股價就從最低的12.77元上漲到最高46.76元,股價暴漲266.17%。除了暴漲的股價之外,今年千禾味業的業績同樣也十分出色。根據數據顯示,其三季報營收為12.22億,同比增長31.45%;淨利潤為2.24億,同比大幅增長63.67%。
  • 360旗下魯大師掛牌上市,市值突破15億港元丨鈦快訊
    鈦媒體快訊 | 10月10日消息:360旗下的魯大師今日掛牌上市,招股價為2.7港元,開盤價為3.5港元,漲幅為29.63%。首日上市高開48.15%後,一度暴漲116%至5.95港元,其市值突破15億港元。
  • 市值三年蒸發400多億,這家公司老闆瘋狂套現!5萬股東怒了
    2015年藉助牛市的東風以及「網際網路+」的概念,全通教育的股價曾一飛沖天。2015年3月,全通教育一度取代貴州茅臺,成為當時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當年5月13日全通教育股價一度漲至467.57元/股(除權前),總市值達454.48億元。2015年5月18日,全通教育市值突破535億元。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 15億分手費,A股又一控股股東離婚
    如果算上股市變動導致的市值損失,那麼這次分手費將近20億。02地位不保的危險在此之前,李新持股4933.52萬股,持股比例為35.1%,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大股東。經過這次股權變動,劉婷莉獲得了信捷電氣總股本的12%,一躍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而李新的持股比例,已經下降到23.1%。
  • 曾是國產優秀品牌,創始人卻選擇套現40億離場,今企業市值595億
    曾是國產優秀品牌,創始人卻選擇套現40億離場,今企業市值595億推薦語: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國產品牌。不過改革開放後外資湧入,外資品牌為了迅速「壟斷」市場,玩起了花樣百出的併購、收購操作。
  • 百億企業遭創始人前妻瘋狂套現,57億何時才能減持完?
    股市是一個巨大的造富機器,但凡能培養一個上市企業,創始人身價都會在短時間內實現質的飛躍。至於上市之後,一方面是企業的努力經營,另外一方面就是控股權的絕對穩定。如果這兩方面都沒有問題,股市和投資者就會重重的獎勵這家企業。
  • 韋爾股份一月內現多次減持:董事長套現18億 大股東「閃退」
    上市公司的減持套現向來是市場極為關注的焦點,任何一次大規模的減持都會引來市場的熱議,更不要說是市值千億的晶片龍頭股。  近日,記者注意到,晶片龍頭韋爾股份(603501.SH)出現大股東頻繁減持,先是控股股東「因個人原因」套現18億元,再是大股東剛過鎖定期,立即套現20億,此後還有兩家具有一致控制人的股東合計減持股份達到1%。  股權投資人苗有鵬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解禁後退出是股東基本的權力。
  • 奇安信市值超890億,360的傷,周鴻禕的疤
    截至今日收盤,奇安信的總市值為890.30億。奇安信上市的喧囂過後,人們卻不約而同地想起了周鴻禕,想起了奇安信未獨立前的前身——360 。從搭檔到對手周鴻禕與齊向東放在一起,代表的是中國安全網絡市場。奇安信從360公司分拆,成為獨立運營的360企業安全集團。由此,周鴻禕專注2C業務發展,而齊向東負責企業安全業務。2019年8月,奇安信以37.3億元收購360所持的奇安信全部22.5856%股份。"360企業安全集團"正式更名為"奇安信",作為獨立品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