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者丨「傳承者制茶大會」只是序曲,武夷巖茶傳承的新篇章大幕已啟

2021-02-19 茶語網

2018年9月18日、19日,在武夷山4A級景區,香江名苑,「傳承者—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進入到最後階段。18位徒弟同臺亮相,同臺競技,全程展示從師父手中承得的制茶技藝、自身對於武夷巖茶制茶知識和手藝傳承的理解。

在制茶大會實操現場,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員、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陳鬱榕女士帶頭的五位評委對初制進行全面跟蹤評判,18位「非遺」傳承人也到場為徒弟們助力。

在閉幕式上,「非遺」傳承人徒弟們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名巖茶愛好者泡茶的茶會環節將閉幕式推向高潮,也為本次制茶大會畫上圓滿的句號。

19日下午的閉幕式上,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陳紹軍,南平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黃以西,武夷山市政協主席楊永華,武夷山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文謙,武夷山市文體新局局長林建江,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鄧崇慧,武夷山市文體新局副局長林鋒、茶語網總裁張陽等出席了閉幕式,並為傳承者們頒發了證書。

18位「非遺」傳承人徒弟獲譽情況如下:

傳承者全場大獎:王文震

傳承榜樣獎:劉仕章、陳德平、陳超、佔仕力、劉國棟、葉羽衝

傳承守藝獎:陳孝民、劉崢、劉國強、王蘆飛、鮑忠飛、林宋、李傑、蘇清安、周建、張銳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實際參與實操選手為十七名,一名選手因外出公務棄賽。)

在「一直播」的平臺上,茶語網直播號「東方生活美學」對本次制茶大會也進行了直播,僅閉幕式一場,累計觀看人數就超過20萬。

歷時三個月,全方位見證武夷巖茶「非遺」傳承人師徒技藝傳承

從2018年6月9日,「『傳承者』—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開啟以來,「傳承」已經成為中國武夷巖茶圈的熱議話題,我們一起認識了18位武夷巖茶「非遺」傳承人和他們各自推薦的徒弟們。

這是一場關於「傳」和「承」的大會,其中的「傳」是指的武夷巖茶的技藝持有者,現在的18位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非遺」傳承人,而「承」則是那些他們推薦的、繼承他們技藝的、未來還會將這些技藝發展的18位弟子們。

18位師父、18位徒弟,組成了武夷巖茶「非遺」歷史上最豪華的制茶手藝人隊伍。同時,本次傳承者制茶大會歷時三個月,從盛夏到金秋,時間跨度之長,也是武夷巖茶活動歷史上的首次。

所有這些,都讓這場以武夷巖茶傳統制茶技藝和傳承展示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充滿期待,尤其是2018年9月18日、19日兩天制茶大會現場,18位「非遺」傳承人徒弟的手工制茶現場是武夷巖茶粉們最不容錯過的精彩。

制茶大會現場看點滿目璀璨,手工實操和理論講解一個不少

在武夷巖茶製作全過程展示中,徒弟們還原了初制階段最玄妙的「開青」技藝,手工搖青以及炒茶階段的「雙炒雙揉」等,在白天最高溫度在34℃的「秋老虎」天氣裡,這些全手工的制茶工藝對徒弟們的體力、耐力和技術都是極大的考驗。

在講茶會現場,陳鬱榕、楊秀芳、修明、鄭汝平、蘇峰五位組成的評委組,為選手們準備了囊括武夷巖茶製作各方面知識點、極具專業水準和高度的題庫,選手們隨機從題庫中抽取兩個問題作答。

18位選手都有備而來,對評委們提出的問題,做出準確的闡述和詳盡的分析說明。

「秋茶香高,但是水容易薄。尤其是今天茶青採摘偏老的情況下,做青難度會增加很多。炒茶和揉捻階段的「雙炒雙揉」難度係數也不小。不過,正因為難,也才真正地起到了對徒弟們手工制茶實操的考驗。」陳鬱榕女士說。

18位徒弟對武夷巖茶相關製作技藝的講解,藏著最大的武夷巖茶製作秘訣。評委們對18位徒弟現場製作毛茶的審評,可以說是含金量999的審評課,茶語網招募到現場觀摩的巖茶粉們在19日下午閉幕式上也品嘗到了傳承者們的作品。

18位師父、18位徒弟,組成了武夷巖茶「非遺」歷史上最豪華的制茶手藝人隊伍。

在此次傳承者—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的舞臺上,他們以最恭敬的心待人和手藝,最虔誠的態度做茶,用武夷巖茶傳統製作技藝代表全武夷山的制茶人發聲。

為了公開而嚴謹地將傳統武夷巖茶制茶技藝進行展示,同時為了保證本次大會的專業度和評比的公平公正原則,大會特邀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員、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陳鬱榕女士擔任評委會主任。陳鬱榕、楊秀芳、修明、鄭汝平、蘇峰五位組成的評委組對傳承者們初制茶樣進行暗碼審評。

評分規則更是嚴謹。每個評比項目,根據評比內容的不同,由評委根據傳承者的表現,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傳承者單個評比項目的得分加總平均後,再進行加權計算,得出該項的分數。其中,制茶理論講演佔15%,制茶技藝實操佔70%,制茶成果(初制茶)評比佔15%。

在最終的成績裡,傳承者們每個部分的得分以及最後的總得分平均在85分以上,且彼此間的分差並不懸殊,這反映出大家對手工制茶技藝掌握的總體水平較好。

這一場「技藝與匠心」傳承展示的大會賽事,對於整個武夷巖茶圈、茶行業人士、愛茶人士來說,都是一次極具意義的開始。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陳紹軍:

「傳承者-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的首次舉辦,是一個創新的舉動,我想這更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活動,這預示著武夷山對於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的重視,以及對於這門技藝如何傳承下去的思考。

與那些轟轟烈烈的鬥茶賽相比較,我認為這樣的活動更值得真正的愛茶人跟隨。因為這個活動的舉辦並不是出於商業的考慮,更多的是將武夷巖茶這個武夷山最寶貴的財富如何繼承和發揚下去的舉措。」

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鄧崇慧:

從2018年6月9日第二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開始,到今天閉幕,剛好100天。在這100天裡,無論是武夷山市文體新局,還是武夷山市茶業局,抑或是參加這次制茶大賽的18位「非遺」傳承人和他們的徒弟們,都是緊張充實而又充滿期待的。

畢竟這是第一次以武夷巖茶(大紅袍)「非遺」技藝的名義而進行的傳承活動,就像最開始所講,這絕不是一個鬥茶大賽,而是我們整個武夷山,想要把武夷巖茶的製作技藝傳承下去、並得到更好發展的決心和努力。

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員、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陳鬱榕:

要深刻理解「傳統」和「傳承」。傳統不是固守,傳承也不是被動接受,關於傳統和傳承,大家要做更多的思考。

希望大家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從更廣的角度,看待「傳統」和「傳承」。真正做到以身作則,配得上「非遺」傳承人徒弟的稱謂,不愧於祖輩流傳的這門手藝。

茶語網總裁張陽:

在歷時三個月的傳播期裡,茶語網編輯團隊,11次來到武夷山進行採訪拍攝,完成了21篇文章、18個視頻的拍攝、不包括今天閉幕式在內,進行了6場直播,共計793萬人次現場觀看了本次大會的各個場次。

在過程中,我們將十八位傳承人老師和傳承者徒弟對於武夷巖茶的認知、理念和講座內容傳遞給中國的巖茶愛好者和茶友。

在結束之後,也會陸續將視頻放到線上,持續地推廣武夷巖茶的制茶技藝、品飲文化。預計總文章量應該在35篇,還會有一些傑出者的定向專訪。

【薦號】

茶小白研習所(ID:chayucxb),為初級學茶者打造的趣味乾貨知識分享平臺。將專業茶知識、茶類養生常識和趣味習茶生活,用最簡單和優雅的方式,讓你零門檻習茶、懂茶,變身生活美學知道分子,掃描下方二維碼可關注。

相關焦點

  • 「茶香馥鬱 心動武夷」〉「2020心動武夷」武夷山文旅茶品牌盛典圓滿落幕!
    2020年11月16日,迎著初冬溫暖的陽光,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拉開帷幕,同時,「2020心動武夷」武夷山文旅茶品牌盛典於今日下午(11月17日)在武夷山茶旅小鎮會展中心千人會議室舉行成功舉行。活動現場,2020年「醉美武夷·心動美宿」評選獲獎單位、「大紅袍八段錦體驗之旅」首批推薦企業、「遇見武夷·展現非遺」武夷山首批非遺文化體驗館、武夷山旅遊協會、旅行社協會、南源嶺民宿協會、4A級以上旅行社等相關文旅茶企業代表及相關單位領導嘉賓近200人參加了盛典。南平市政府副市長朱仁秀到位,並為獲獎單位頒獎。武夷山市常委、副市長吳偉參加了盛典,並致辭。
  • 試毛茶,是武夷巖茶制茶師的事,新茶友就別湊熱鬧了,擔心著了道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武夷山,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做茶季。毛茶,是武夷巖茶的半成品。採摘下來的茶青,經過曬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和毛火等工序後。初制完成,製成了可以飲用的毛茶。試毛茶,是巖茶制茶師的基本功。沒有經過精製的毛茶,火氣很大,喝起來容易上火。
  •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丨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
    唐代已見制茶、品飲詩文。唐時的武夷山已被朝廷封為「名山大川」,武夷茶也隨之被奉為珍寶。職方員外郎孫樵(約825年―885年)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將武夷茶擬人為「晚甘候」。公元894年進士、秘書省正字徐責的《謝尚書惠蠟麵茶》詩:「武夷春暖月初圓,採摘新芽獻地仙。飛鴿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中也寫到產地、祭祀、製作、運輸、煮飲。
  • 講真,什麼才是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的「傳統」?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今天早上,麻花正磨著村姑陳想喝一泡水簾洞老叢梅佔,就遇到了位剛入門巖茶的大哥這樣當年剛剛焙好制出來的巖茶不好喝,要等到放到隔年褪火後才好喝。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周亮工的那句詩: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手工制茶是傳統】還有另外一批老輩的制茶人,本是普通的茶農,因為制茶手藝好,在當地廣受推崇。
  • 武夷巖茶制茶季如約至 女茶人手工制茶
    來源:【中國新聞網】 4月28日,手工炒茶。 張麗君 攝來源:【中國新聞網】4月28日,曬青。 張麗君 攝來源:【中國新聞網】4月28日,季素英帶隊揉茶青。 張麗君 攝來源:【中國新聞網】4月28日,季素英(前1)曬青。
  • 武夷巖茶品種茶-肉桂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上等成品茶特徵:條索緊實、色澤烏潤砂綠,香氣濃鬱、辛銳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帶刺激性,湯色橙黃至金黃、透亮.由於它的香氣滋味有似桂皮香,所以在習慣上稱之為「肉桂茶」.20世紀40年代,原中央茶葉研究所曾在企山(武夷赤石)名叢觀察園中,將肉桂列為諸名叢之前茅.在漫長的歲月裡,肉桂從八十年代初的幾畝,經無性繁殖已發展到三萬多畝,成為武夷巖茶中的主要品種.因為肉桂茶在武夷巖茶中的重要地位,在武夷巖茶國家標準(GB/T18745-2006
  • 武夷巖茶入門,選擇高端茶,還是口糧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壹初入巖茶江湖,一個字——暈。如同一頭撞進非洲土著國家,語言不通,環境陌生,當真成了丈二和尚。初次喝巖茶,還有些一驚一乍。喝到水仙、肉桂、大紅袍,覺得十分神奇,同樣是黑黢黢的條索,怎麼味道差別這麼大,香氣也不一樣呢?
  •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你喝的是武夷山的茶,還是武夷巖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1》前幾天跟老同學聊天。這些年來,青雲直上,大有一方要員的派頭。說起話來,也是擲地有聲,動不動就要召集老同學聚會、敘舊。聽說我在做茶,極力邀請,到我們這裡來開店,我罩著你。呃,瞬間想到一個網罩,蓋在幾盤剩菜上的樣子。
  • 武夷巖茶初制技術
    早在1717年,陸廷燦《續茶經》中引錄王草堂之《茶說》,對武夷巖茶的製作工藝描繪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武夷巖茶的製法依然延續著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2006年,武夷巖茶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武夷巖茶的價格為什麼差異大?
    一泡好的武夷巖茶就猶如一件好的工藝品,它都能給你帶來精神愉悅和美的享受。今天品中王小編來揭秘為什麼武夷巖茶的價格差異可以那麼大!如果你想了解就接著往下看吧。武夷巖茶也一樣。要出一泡好茶,就必須是天時,地利,人和,品種四者和一,得到發展最好的發揮。天時在於制茶前一年與這一年的氣候,氣候對於茶樹生長、茶葉的質量影響非常大。地利在於茶樹種植的地點,咱們都知道武夷巖茶的種植地主要在「三坑、兩澗、一洞」而這不同的種植地點就影響了這個茶的品質。
  • 武夷巖茶,一巖一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詔令產茶地,禁止蒸青團茶,改制芽茶入貢,逐漸向炒青綠茶轉變;明末清初由於加工炒制方法不斷創新,在制茶過程中不斷摸索,就出現了烏龍茶。清代是武夷巖茶全面發展時期,武夷茶區不僅有生產武夷巖茶、紅茶、綠茶,而且還有許多的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分茶山到農民,以戶進行個體生產。
  • 武夷巖茶在過去都叫大紅袍?肉桂、水仙、名叢只是它新的稱呼?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到外面吃飯,不巧聽到隔壁包間有人在聊武夷山的茶,高聲闊談,穿牆而來。一人在說:我剛從武夷山回來,原來真正的大紅袍從始至終就只有景區裡的那幾棵樹,現在還不讓採了,外面賣的都是忽悠人的,全是假茶。
  • 武夷巖茶的「初制工藝」美麗而辛苦
    從地域來看,武夷巖茶的採摘順序,先從低海拔的洲茶開始,進而到半巖,再往後就是正巖產區的採摘最後迎來高山茶的採摘高峰。進入四月,茶樹開始萌芽,武夷山人民就開始按耐不住,走進山中查看茶芽的生長狀態;家家戶戶開始清洗晾曬制茶工具。大大小小的茶廠開始聯絡茶季中需要的車輛及人員,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對茶一絲不苟的執著與熱愛,不僅表現在做茶的那幾日,平時的默默付出,成就一整個茶季的有條不紊,如火如荼。
  • 評茶篇———走進武夷巖茶 焙火工藝
    武夷焙火實甲天下,武夷巖茶十焙成金,武夷巖茶味從焙處醇。——王順明中國六大茶類顯少有茶品擁有焙火工藝,武夷巖茶形成獨特的韻味和茶香關鍵在於焙火。而武夷巖茶的焙火技藝,是形成武夷巖茶特有香氣的重要因子,使武夷巖茶產生獨特的口感及風韻,令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如果說做青是毛茶初制工藝中的精髓,那麼焙火就是精製過程中的諾曼第充滿著風險。稍有過火失誤就會出現碳化,焦感。
  • 為何武夷巖茶如此尊「貴」,這回真相了!
    且武夷茶錯落在溪谷縱橫、峰巒疊嶂的山場裡,這樣獨一無二的山場特徵,與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有很大關聯。02若僅是在這片三坑兩澗的丹霞山水中孕育,沒有這些傳統制茶工夫,武夷巖茶喝來也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我們習慣性會把在武夷山的制茶人稱為武夷人,而歷史上武夷山的制茶人大多數並非本地人,而是來自江西、閩南、潮汕等地。這些年來,武夷山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突增,大量制茶人湧入。為了保護生態,市政府全面禁止新開茶園。地少人多,為了分到一杯羹,武夷山人不斷你追我趕、精進技藝,無意之中,對歷史的傳承與守護也起到了保護作用。
  • 諸多武夷山所產烏龍茶,統稱為武夷巖茶嗎
    諸多武夷山所產烏龍茶,統稱為武夷巖茶嗎烏龍茶名品眾多。沿峰近巖,修築梯園,培植茶樹,若巖有茶,非巖不茶,這是武夷茶區的特色,也是武夷巖茶的由來。如此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巖茶超群絕倫的品質特徵,其氣味奇異,色香味別有風韻,素為中外人民所珍愛。「武夷山不獨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產茶之奇而奇」。山美、水美、茶更美,三者融匯一體,相得益彰,渾然天成,使武夷山更具詩情畫意。
  •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產於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最著名的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武夷巖茶的形態特徵: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質活、甘、清、香。有明顯的巖骨花香。
  • 當下武夷巖茶名叢的榜首,到底是大紅袍?還是鐵羅漢?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上一回麻花說到了,鐵羅漢是四大名叢之首。產茶歷史悠久的武夷山,茶樹品種資源非常的豐富。其中,有不少適制是巖茶的優良茶樹品種。根據林馥泉老先生在1942年的調查,武夷名叢的數目,不下千種。這些種類豐富的名叢品種,世代相傳,爭奇鬥豔。
  • 聽「武夷巖茶王子」告訴你一杯好茶有哪些特點?又是怎麼誕生的?
    工作需要,他經常會到當地的茶農家為遊客買茶葉,一來二去,就結識他現在的愛人——一位出身制茶世家的千金。從旅遊跨到制茶這個領域,首先是因為我喜歡武夷巖茶;其次我很看好這個市場,巖茶剛剛起步,發展空間還很大。」
  • 武夷巖茶大紅袍的拼配,是焙火時拼,還是成品茶後拼?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昨天寫的那泡天價奇蘭裡面,有加拼配。不過從巖茶的常見拼配方式看。一般的制茶師,不大願意從毛茶階段開始拼配。只因為,這樣要冒的風險太高了!《2》巖茶在正式焙火之前的拼配,武夷山當地稱走水茶的拼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