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8日、19日,在武夷山4A級景區,香江名苑,「傳承者—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進入到最後階段。18位徒弟同臺亮相,同臺競技,全程展示從師父手中承得的制茶技藝、自身對於武夷巖茶制茶知識和手藝傳承的理解。
在制茶大會實操現場,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員、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陳鬱榕女士帶頭的五位評委對初制進行全面跟蹤評判,18位「非遺」傳承人也到場為徒弟們助力。
在閉幕式上,「非遺」傳承人徒弟們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名巖茶愛好者泡茶的茶會環節將閉幕式推向高潮,也為本次制茶大會畫上圓滿的句號。
19日下午的閉幕式上,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陳紹軍,南平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黃以西,武夷山市政協主席楊永華,武夷山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文謙,武夷山市文體新局局長林建江,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鄧崇慧,武夷山市文體新局副局長林鋒、茶語網總裁張陽等出席了閉幕式,並為傳承者們頒發了證書。
18位「非遺」傳承人徒弟獲譽情況如下:
傳承者全場大獎:王文震
傳承榜樣獎:劉仕章、陳德平、陳超、佔仕力、劉國棟、葉羽衝
傳承守藝獎:陳孝民、劉崢、劉國強、王蘆飛、鮑忠飛、林宋、李傑、蘇清安、周建、張銳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實際參與實操選手為十七名,一名選手因外出公務棄賽。)
在「一直播」的平臺上,茶語網直播號「東方生活美學」對本次制茶大會也進行了直播,僅閉幕式一場,累計觀看人數就超過20萬。
歷時三個月,全方位見證武夷巖茶「非遺」傳承人師徒技藝傳承從2018年6月9日,「『傳承者』—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開啟以來,「傳承」已經成為中國武夷巖茶圈的熱議話題,我們一起認識了18位武夷巖茶「非遺」傳承人和他們各自推薦的徒弟們。
這是一場關於「傳」和「承」的大會,其中的「傳」是指的武夷巖茶的技藝持有者,現在的18位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非遺」傳承人,而「承」則是那些他們推薦的、繼承他們技藝的、未來還會將這些技藝發展的18位弟子們。
18位師父、18位徒弟,組成了武夷巖茶「非遺」歷史上最豪華的制茶手藝人隊伍。同時,本次傳承者制茶大會歷時三個月,從盛夏到金秋,時間跨度之長,也是武夷巖茶活動歷史上的首次。
所有這些,都讓這場以武夷巖茶傳統制茶技藝和傳承展示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充滿期待,尤其是2018年9月18日、19日兩天制茶大會現場,18位「非遺」傳承人徒弟的手工制茶現場是武夷巖茶粉們最不容錯過的精彩。
制茶大會現場看點滿目璀璨,手工實操和理論講解一個不少在武夷巖茶製作全過程展示中,徒弟們還原了初制階段最玄妙的「開青」技藝,手工搖青以及炒茶階段的「雙炒雙揉」等,在白天最高溫度在34℃的「秋老虎」天氣裡,這些全手工的制茶工藝對徒弟們的體力、耐力和技術都是極大的考驗。
在講茶會現場,陳鬱榕、楊秀芳、修明、鄭汝平、蘇峰五位組成的評委組,為選手們準備了囊括武夷巖茶製作各方面知識點、極具專業水準和高度的題庫,選手們隨機從題庫中抽取兩個問題作答。
18位選手都有備而來,對評委們提出的問題,做出準確的闡述和詳盡的分析說明。
「秋茶香高,但是水容易薄。尤其是今天茶青採摘偏老的情況下,做青難度會增加很多。炒茶和揉捻階段的「雙炒雙揉」難度係數也不小。不過,正因為難,也才真正地起到了對徒弟們手工制茶實操的考驗。」陳鬱榕女士說。
18位徒弟對武夷巖茶相關製作技藝的講解,藏著最大的武夷巖茶製作秘訣。評委們對18位徒弟現場製作毛茶的審評,可以說是含金量999的審評課,茶語網招募到現場觀摩的巖茶粉們在19日下午閉幕式上也品嘗到了傳承者們的作品。
18位師父、18位徒弟,組成了武夷巖茶「非遺」歷史上最豪華的制茶手藝人隊伍。
在此次傳承者—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的舞臺上,他們以最恭敬的心待人和手藝,最虔誠的態度做茶,用武夷巖茶傳統製作技藝代表全武夷山的制茶人發聲。
為了公開而嚴謹地將傳統武夷巖茶制茶技藝進行展示,同時為了保證本次大會的專業度和評比的公平公正原則,大會特邀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員、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陳鬱榕女士擔任評委會主任。陳鬱榕、楊秀芳、修明、鄭汝平、蘇峰五位組成的評委組對傳承者們初制茶樣進行暗碼審評。
評分規則更是嚴謹。每個評比項目,根據評比內容的不同,由評委根據傳承者的表現,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傳承者單個評比項目的得分加總平均後,再進行加權計算,得出該項的分數。其中,制茶理論講演佔15%,制茶技藝實操佔70%,制茶成果(初制茶)評比佔15%。
在最終的成績裡,傳承者們每個部分的得分以及最後的總得分平均在85分以上,且彼此間的分差並不懸殊,這反映出大家對手工制茶技藝掌握的總體水平較好。
這一場「技藝與匠心」傳承展示的大會賽事,對於整個武夷巖茶圈、茶行業人士、愛茶人士來說,都是一次極具意義的開始。
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陳紹軍:
「傳承者-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技藝制茶大會」的首次舉辦,是一個創新的舉動,我想這更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活動,這預示著武夷山對於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的重視,以及對於這門技藝如何傳承下去的思考。
與那些轟轟烈烈的鬥茶賽相比較,我認為這樣的活動更值得真正的愛茶人跟隨。因為這個活動的舉辦並不是出於商業的考慮,更多的是將武夷巖茶這個武夷山最寶貴的財富如何繼承和發揚下去的舉措。」
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鄧崇慧:
從2018年6月9日第二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開始,到今天閉幕,剛好100天。在這100天裡,無論是武夷山市文體新局,還是武夷山市茶業局,抑或是參加這次制茶大賽的18位「非遺」傳承人和他們的徒弟們,都是緊張充實而又充滿期待的。
畢竟這是第一次以武夷巖茶(大紅袍)「非遺」技藝的名義而進行的傳承活動,就像最開始所講,這絕不是一個鬥茶大賽,而是我們整個武夷山,想要把武夷巖茶的製作技藝傳承下去、並得到更好發展的決心和努力。
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員、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陳鬱榕:
要深刻理解「傳統」和「傳承」。傳統不是固守,傳承也不是被動接受,關於傳統和傳承,大家要做更多的思考。
希望大家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從更廣的角度,看待「傳統」和「傳承」。真正做到以身作則,配得上「非遺」傳承人徒弟的稱謂,不愧於祖輩流傳的這門手藝。
茶語網總裁張陽:
在歷時三個月的傳播期裡,茶語網編輯團隊,11次來到武夷山進行採訪拍攝,完成了21篇文章、18個視頻的拍攝、不包括今天閉幕式在內,進行了6場直播,共計793萬人次現場觀看了本次大會的各個場次。
在過程中,我們將十八位傳承人老師和傳承者徒弟對於武夷巖茶的認知、理念和講座內容傳遞給中國的巖茶愛好者和茶友。
在結束之後,也會陸續將視頻放到線上,持續地推廣武夷巖茶的制茶技藝、品飲文化。預計總文章量應該在35篇,還會有一些傑出者的定向專訪。
【薦號】
茶小白研習所(ID:chayucxb),為初級學茶者打造的趣味乾貨知識分享平臺。將專業茶知識、茶類養生常識和趣味習茶生活,用最簡單和優雅的方式,讓你零門檻習茶、懂茶,變身生活美學知道分子,掃描下方二維碼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