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關注RCEP對中國大陸的多重意義
歷經八年長跑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終於在15日籤署。臺灣《工商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RCEP誕生具有多重深遠意義,除了重塑全球經貿格局,也撼動各國產業供應鏈及企業布局,並推升成員國之間的政經關係。
從地緣政治來看,被視為主導RCEP的中國當是最大受益者,其接收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後在此區域留下的權力真空,增添挑戰美國全球霸權的實力。RCEP成員國的GDP佔全球32%,貿易額佔29%,成為國際最具影響力的FTA。其中中國GDP佔RCEP約55%,無疑會在RCEP扮演主導角色。
從中國與RCEP成員國互動看,中國與東協10國的關係最受矚目。2000年,中國與東協貿易額僅佔其對外貿易8.3%,但2001年中國加入WTO及2010年中國-東協自貿區生效啟動後,強化雙方經貿互補關係,這階段不但中國經濟快速起飛,東協的產品不斷出口供應中國工業與民生,區內各國經濟得到明顯改善。中國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因東南亞為「海上絲路」要衝,成為中國加強投資與貿易的重點區域,更進一步提升雙邊的關係。2020年前三季,東協已超越歐盟、美國,首次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RCEP成立後,在關稅減讓、手續減化及中國鼓勵擴大進口以調整產經結構下,雙方關係將更上層樓。
RCEP另一重要觀察指標是中日韓經貿關係。早在2002年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就決定推動中日韓自貿區,但因二戰歷史和主權等問題使三國關係跌宕,談判進展緩慢,至今仍因日韓半導體出口問題卡關。不過在RCEP籤署後,由於中日韓三國均為成員,或可藉由RCEP框架推進中日韓自貿區,一旦該自貿區建立,以這三國的經濟實力看,亦是不容小覷的FTA。
再從中國與新(紐西蘭)澳關係看,美國總統川普執政四年採取與中國對立戰略,新澳做為「五眼聯盟」成員,選擇站在美國這邊,與中國關係急轉直下,尤其過去與中國經貿緊密的澳洲,經濟受到很大衝擊。在新澳加入RCEP之後,由於又值美國可能政黨輪替,或能開啟中國與新澳改善經貿關係的一扇大門。
蔡當局刻意淡化RCEP對臺影響
RCEP籤署後,業界臺灣傳統產業競爭力將降低。圖為成衣加工廠員工正在車縫服飾。(資料圖片來自於臺媒)
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終於啟動,然而臺灣卻不在其中,對此,民進黨卻表現的相當淡定。蔡英文還有閒心去打球,在參加昨天小英之友會舉辦的壘球賽時她表示,今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臺灣面對各種挑戰,不論是疫情、經濟、國際局勢變化,都「須保持沉著冷靜的信心」,她並引用職棒選手王建民名言,「一球一球投」,就能發揮最好的實力。
臺經濟部門負責人王美花昨召開記者會表示,初步了解,RCEP降稅幅度、自由化程度,與既有的自貿協定相比,並不算多,降稅期程在10~20年才會陸續反映,且RCEP各成員彼此本就有FTA,包含東協與大陸、日本、南韓、紐澳等,評估RCEP對臺灣在東協,影響相對沒這麼大。
對此,臺經院研究九所所長譚瑾瑜,引述的國際知名智庫研究,卻持不同看法。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模擬有無加入RCEP、CPTPP,到2030年時對各國實質所得及出口的影響,該研究點出,臺灣若未加入RCEP,對經濟衝擊將較未參與CPTPP為大。到2030年時,會使臺灣出口減少80億美元,實質所得減少30億美元。譚瑾瑜指出,RCEP15完成籤署,會進一步深化中、日、韓、紐澳及東協區域連結,臺灣企業面對日本與韓國,將有更艱難的競爭環境。
臺「外交」部門則辯稱,RCEP由中國大陸主導,我加入有實際困難,我以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為重點目標,在尚未加入前,將爭取非正式諮商機會,為加入做準備。當局也將爭取提升「新南向」政策與美國「印太戰略」等區域戰略的對接及協作。
事實上,CPTPP早在2018年12月30日生效,臺灣何時能加入不只沒「動靜」,連「風聲」都沒有,臺美BTA蔡政一再釋放利多消息,但臺灣根本沒做好全面開放的準備,加上美國政黨輪替,更讓臺美BTA籤署日期遙遙無期。
在野黨嘆臺灣將成「經濟邊緣人」
在野黨對臺灣所處局勢表達憂心。國民黨表示,RCEP被稱為地表上最大的區域經濟整合架構,但過去4年來,並未見到民進黨當局對加入該協議,有任何積極努力,連嘗試都沒有就宣告失敗。國民黨質疑,「民進黨只想抓住美國」,蔡英文在第一任內,前期尚將TPP或CPTPP列為施政優先項目,後期則幾不再提,將RCEP與CPTPP的快速進展「視若無睹」,反而以開放萊豬等措施,希望在對美經貿合作有所進展。
國民黨指出,對參與RCEP而言,兩岸關係的好壞是關鍵,民進黨明知RCEP對臺灣之重要性及大陸在RCEP之影響力,卻無心維繫兩岸的政治對話基礎,以至於參與之路難上加難。國民黨痛批民進黨政府顯然沒有興趣,或者不敢加入RCEP,才會常用「仇中」言語對民眾進行「情緒勒索」,阻礙兩岸人民良性互動,同時又坐視《兩岸經合協議》(ECFA)優勢逐漸流失,讓臺灣在區域經濟合作中進退維谷。
大陸、日本與南韓等東北亞三強,將藉由RCEP開展經貿整合,國民黨質疑,民進黨刻意不提東北亞經貿整合後對臺灣之影響,民進黨的不當政策已讓臺灣變成亞太或印太地區的「經濟邊緣人」,環顧亞太或印太地區,僅有臺灣與北韓、東帝汶被排除於各種具法律拘束力的多邊經濟合作區塊之外。國民黨呼籲,當務之急是蔡英文召集「跨部會」的高層會議,針對RCEP對臺灣之衝擊,進行全方位的評估,提出具體因應,並向立法機構提出報告。
RCEP上路後,臺灣變成亞洲孤島?
中評社今日發表署名林淑玲的評論文章指出,「全球兩個主要區域自貿組織RCEP、CPTPP,臺灣都不太可能進得去,主要卡在兩岸關係。」臺灣沒有根本解決兩岸問題,找不到解方。
評論認為,當RCEP區內逾9成產品都是零關稅,臺灣除了科技業、靠ECFA紅利的行業之外,傳統產業幾乎活不下去。臺灣工業總會與學者盤點主要影響產業包括石化、機械、鋼鐵、紡織等,未來勢必要加速外移,到RCEP區內設廠,取得出口零關稅優惠才能存活。蔡當局仗著臺灣有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等幾家世界級科技公司撐著,認為傷害沒那麼大,但在長期被邊緣化之下,經濟必然萎縮,扭曲。臺積電被稱「護臺神積」,但臺灣不可能只靠一家公司撐。臺灣一面倒仰賴科技業的後遺症已逐漸出現,一位重量級科技大廠主管曾說「一個新竹兩個世界」,科學園區內外完全不同。
臺灣長期無法進入區域自由貿易組織,扭曲的現像會愈來愈嚴重,傳統產業出走將減少就業機會、壓低薪資,加上觀光業因疫情倒成一片造成的失業人口就業難,不少人只能去做送餐等臨時性工作圖個溫飽。科技業獨領風騷,挾著高薪把房價炒高,其他行業苦哈哈,還要承擔炒房的苦果,生活艱難。臺灣出生率去年就是全球排名「倒數第一」,因房價高、生活難,一直沒起色。
中評社評論認為,全球兩個主要區域自貿組織RCEP、CPTPP,臺灣都不太可能進得去,主要卡在兩岸關係。中國大陸是RCEP領頭羊,臺灣目前是毫無機會。CPTPP在美國退出後,由日本把關入會事宜,日本對臺灣遲不開放福島相關核災區食品意見很大,在臺日本商會曾放話只要臺灣解禁核食便要協助臺灣,但未來發展未必這麼單純。就如同臺灣要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兩岸的結打不開就進不了。蔡當局現在把所有希望押注在臺美自由貿易協定(FTA、BTA),百般討好美國,川普表面友臺,努力軍售,臺灣也同意進口含瘦肉精美豬,但美國迄今從未承諾要與臺灣籤FTA、BTA,在美中關係與美臺關係的互相牽制下,未來也不樂觀。
亞太經濟圈正在積極整合,正好標誌在川普卸任後,世界將重返多邊主義、自由貿易。RCEP15國除了經濟合作也有助區域穩定,美國在南海周邊拉攏的國家、印太戰略的夥伴,多在RCEP圈內,新冠肺炎讓各國經濟都受到程度不一的傷害,RCEP是大家攜手拼經濟的開始,美國政權轉移正好是分水嶺。拜登上任後是否會重新「返群」受到關注,但不論美國是否會重新回到TPP,由中國領頭的RCEP都已是全球最大貿易協定,起跑了。
臺灣如今連RCEP、CPTPP的邊都沒摸到,還好有ECFA可以降低無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殺傷力,以今年10月的臺灣官方統計,臺灣出口到大陸與香港的貨品佔出口總額的44%,接近一半了。RCEP上路後,由於「新南向」投資問題不少,臺灣對大陸出口比例會不會更高還有待觀察。臺灣陷在兩岸僵局,不止政治面動彈不得,對外經貿也被孤立,看不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