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倉式」分紅下,機構減持超1億股,2300億中公教育高估了嗎?

2020-12-19 侃見財經

資本+教育,絕對是未來最好的賽道之一。

在資本的加持下,教育早已經脫離的原來的範疇,教育行業到底有多賺錢?答案是一年大賺18億!

根據A股上市公司中公教育的年報數據顯示,在2019年,中公教育的淨利潤達到驚人的18億,且業績仍在不斷增長之中。

作為A股的"公考第一股",中公教育的盈利能力確實非常出色。

而也是因為其連年增長的業績,中公教育自借殼上市以來,其股價表現就十分出色。從復牌後的2元左右,到如今的最高的43元,僅僅3年多的時間,中公教育的股價就漲超20倍。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隻大牛股,最近卻陷入了輿論風波之中:先是年初在短期借款接近29億的情況下,卻分紅14億,有錢不還先分紅,大股東被質疑掏空公司;再是最近,帳上還有50億資金,卻又募資60億。

明明不差錢,中公教育為何又瘋狂在資本市場上借錢?作為教育行業的大白馬,中公教育的背後又有何秘密?

中公教育,低調的賺錢機器

說起教育輔導機構,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在美國上市的新東方以及其創始人俞敏洪。

確實,新東方的故事廣為流傳,但在A股,卻有一家教育企業比其市值還要高上幾百億,而這家企業就是國內知名的輔導機構——中公教育。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截止至12月6日,中公教育的市值為2323億,而新東方的市值為市值為275.5億美元,換算人民幣為1795億,市值比中公教育少了528億。

除了市值以外,中公教育的大股東也可謂是深藏不露。

在2019年11月7日,中公教育的實控人——李永新家族就以643.5億的身價,位列2019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22位。2019年11月27日,李永新和魯中芳母子以585億身價新上榜《2019年胡潤百學·教育企業家榜》,成為中國教育領域新首富。而在今年,中公教育的股價又大漲超過一倍,李永新家族的身價可能又再次大幅提升。

除了超2000億的市值、深藏不露的大股東之外,中公教育還非常的賺錢。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中公教育的毛利率達到58%,2019年淨利潤達到18億,2020年3季度單季度淨利潤達到15.5億,且業績仍在不斷提升中。

低調、賺錢,這就是中公教育的代名詞。

不差錢卻又"差錢",資金充裕卻募資60億

雖然市值超過2000億,實控人也為教育領域的首富,但不差錢的中公教育卻表現得十分"差錢"。

在今年年初,中公教育明明帳上資金充足,但是在2019年年末的短期借款餘額卻較年初增加了12.6億元,有錢的中公教育向銀行借了錢。

身背接近29億銀行負債的中公教育,在年末中卻向股東派發了14.8億的現金股利,其中前三大股東分走了11.15億,大股東被質疑"掏空上市公司"。

而在不久之前,中公教育又發布公告,將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資金60億,其中42億用於懷柔學習基地建設項目,18億用作補充流動資金。

但是從其現金流量表來看,其三季報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50億,資金非常充足。

明明不缺錢卻募資60億,中公教育這一舉動不禁讓投資者感到疑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多家"暴雷"的企業也有過類似的操作:康美藥業在暴雷前帳上資金為274億,卻向銀行借款114億;康得新暴雷前帳上資金為185億,卻向銀行借款65億。

至於中公教育會否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種"不差錢卻又借錢"的行為,確實讓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機構大幅減持,2300億市值高估了嗎?

作為今年的大牛股,中公教育在二季度機構基金持倉家數高達428家,機構持倉股數超過1.9億股,可謂是深得機構的歡喜。

然而,在三季報數據披露之後,中公教育的機構持倉家數就銳減至38家,機構持倉股數也減少至8700萬股,同比大幅減少超1億股。

股價上漲,機構撤退,這代表著目前中公教育的股價存在著一定的泡沫。

那麼2300億的市值高估了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以新東方為例,雖然市值較中公教育低528億,但新東方的盈利能力卻比中公教育要強得多,其2019年毛利高達19.9億美元,歸母淨利潤達到4.133億美元,明顯高出中公教育一截。

目前中公教育的市盈率高達131.91倍,作為傳統行業的上市企業,這樣的市盈率無疑是存在著不少的泡沫。

上市三年股價大漲20倍,超2000億市值的中公教育證明了其在教育行業中的領導地位,然而公司"不差錢卻瘋狂借錢"的行為,也讓投資者充滿疑惑。

業績成色到底有多少,數據的背後又是否有貓膩,這我們不得而知,但面對中公教育的謎之操作,我們還是儘量離的遠一些。

相關焦點

  • 不缺錢的中公教育 為何仍定增發債60億?來看原委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借殼上市三年後,中公終於迎來了自己首個定增預案,不過中公教育卻因帳面資金充裕,卻仍然從二級市場募資遭受市場質疑。從過往兩年來看,中公教育每年都會進行大額分紅,而按持股比例來看,大部分都進了實控人魯忠芳李永新母子口袋中,一邊通過分紅套利,一邊又從資本市場募資,實乃高招。
  • 揭秘中公教育:公考第一股真的是「躺著賺錢」嗎?
    不過,在進軍資本市場方面,華圖教育卻沒有這般底氣。華圖從2012年就啟動IPO,曾試圖借殼新都退、揚子新材均以失敗告終,此後又試圖IPO,並於2018年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接連碰壁。但反觀中公教育,第一個交易日,這家淨利潤為11億的教育機構市值就突破500億。
  • 中公2000億市值背後,「協議班」既是王牌也是炸
    來源:投中網中公教育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實現收入46.3億元,同比增長83.65%;歸母淨利15.54 億元,同比增長233.58%,承諾的業績對賭目標均已超額完成,其股價已經從借殼重組時的3.68元/股,上漲到目前的37元/股,市值從500億飆升至2000多億元。
  • 土豪式分紅,老闆一人拿走2.16億的吉利特到底是家什麼公司?
    2018年度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00元(含稅),也就是,每持有該公司1股,就可以得到10元分紅。共派現7.19億元。這意味著什麼呢?在年報預告2/3公司出現業績下降的A股遊戲板塊,吉比特算是寒冬中為數不多的逆風增長者,而這次大方分紅,幾乎分掉了去年的全部利潤。
  • 年收入90億,拿125億理財?中公教育難道是家搞投資的公司?
    之前我們討論過,做公考教育培訓的中公教育所處賽道好、品牌優勢強、渠道下沉廣,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投資標的。但是我們討論的範圍僅限於公司的主業,如果我們從報表出發仔細尋找問題,你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中公到底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還是個做投資的理財公司?
  • 趙薇減持阿里影業8億股 套現12.56億港元
    據港交所披露,趙薇夫婦10月5日場外減持7.993億股阿里影業股份,每股作價1.571港元,持股比例由8.14%降至4.97%,套現12.557億港元。趙薇夫婦於2014年12月20日以每股1.60港元購買阿里影業19.303億股,總共耗資30.88億港元,並於2015年4月29日和4月30日連續兩天均以3.90港元共減持2.56億港元,合計套現9.984億港元。加上本次減持,其仍持有12.536億股阿里影業,按今日收盤價1.65港元計算,市值為20.684億港元。
  • 中公教育等4家培訓機構被點名
    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4日電 據北京市海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官方微博「北京海澱市場監管」消息,14日,北京海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謹慎選擇教育培訓機構的消費警示。其中提到,賽優教育、中公教育、東奧會計在線、中業網校4家教育培訓機構近期投訴數量較大,敬請消費者謹慎選擇。
  • 下周解禁市值超600億,多股解禁比例10%以上,這2股有減持動向
    數據顯示,下周(1月11日至1月17日)一共有38家公司57.15億股限售股解禁,解禁市值為617.53億元,環比增加212.92億元。下周五是解禁高峰,解禁規模達263.43億元,佔全周比例的42.66%。
  • 韓國SK E&S減持1.7億股套現51億 中國燃氣大跌6.8%
    新浪港股訊9月6日消息,韓國SK集團旗下SK E&S減持中國燃氣1.7億股,套現51億港元,減持完成後實際控制11.69%公司股份。截至發稿,中國燃氣跌6.8%,報價30.1港元。外電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韓國SK集團旗下SK E&S以每股30元,減持中國燃氣(00384)1.7億股,套現51億元。知情人士表示,SK E&S出售中國燃氣1.7億股,每股作價30元,接近推介價格區間29.7元至31.35元的下限。
  • 四次減持北方稀土累計1865萬股 「鋼鐵公主」陳寧寧2.6億減持財技
    在2017年胡潤百富榜鋼鐵行業富豪排行榜名單上,陳寧寧家族以100億排名第5位。陳寧寧出身鋼鐵世家,還擁有資本操作經驗,這兩大優勢成就了她的「鋼鐵貿易」,更助力了她的資本擴張之路。  然而去年年底,其控股的嘉鑫有限公司,因違背減持計劃,超限減持北方稀土(前身為「稀土高科」)525萬股被內蒙古證監局警示。
  • 多股東清倉式減持引爭議 長陽科技雙重隱患如何消除
    多股東清倉式減持,到底是出於自身資金需要,還是另有隱情?科創板上市一年的長陽科技目前面臨營收單一與淨利潤水分大的雙重隱患。 (下稱:長陽科技,688299.SH)迎來IPO後的首個解禁日時,多位股東便迫不及待地祭出"清倉式"減持計劃,引發關注,有網友戲稱"這是準備把公司賣了"。
  • 平安造富 職工股成本最低-1.25元
    截至公告日,新豪時持有中國平安A股股份3.90億股,景傲實業持有3.31億股,江南實業持有1.39億股,分別約佔公司總股本的5.30%、4.51%和1.89%,其合計持股比例達到11.70%。  在此次減持計劃的背後,上述三家公司的持股成本備受關注。
  • 上周披露減持計劃公司數量翻倍 浙江龍盛股東套現將超17億元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吳永久8月3日~8月8日,即上周共有125家上市公司提出減持計劃,無上市公司提出增持計劃。而在7月27日~8月1日,共有62家上市公司提出減持計劃,有1家上市公司提出增持計劃。可以看出,隨著市場情緒回暖,加之前期有多家科創板公司首發前限售股解禁流通,上周上市公司股東提出的減持計劃大增。
  • 社保減持交行2.3億港元!一周5銀行遭減持,銀行股安好?
    在這次減持的5天前,張家港行的第一大股東沙鋼集團披露了減持計劃。7月7日公告顯示,沙鋼集團持有張家港行1.48億股,佔總股本比例的8.18%,計劃減持2950萬股,以7月7日收盤價6.98元/股計算,此次減持可套現2.06億元。 上周,寧波銀行股價創下歷史新高,但同時也迎來了第三大股東的減持計劃。
  • 安井食品存貨超12億董事長減持2億!股民:這是安了個什麼「井」?
    一方面,因為安井食品存貨超12億,另一方面高管們近期有減持套現的壓力。特別是在競爭對手海霸王四川建倉的背景下,未來勢必有一場的價格戰要打,安井食品不容樂觀。安井食品存貨超12億 同比大漲46.07%說起安井食品,喜歡吃的小夥伴可能對它都很熟悉。
  • 造假300億公司復牌,超100萬手封死漲停!白酒股又火了...
    央媽再度出手逆回購操作,規模高達1200億資金,淨投放200億,結束連續六日淨回籠。一邊是資金面趨緊,一邊是部分股票估值偏高,風險提示接踵而至,下一步投資者又該如何選擇?隔夜美股市場,蘋果股票一度大跌超5%以上,海外資金獲利了結蘋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A股蘋果產業鏈走勢。而在港股市場,科技股領跌,帶動恆指跳水。當天,權重股騰訊殺跌,盤中股價一度跌超1.5%。科技股龍頭阿里巴巴、京東集團一度跳水兇猛,引發港股科技板塊巨震。
  • 2019年A股浪潮,冰與火背後是瘋狂減持和回購
    步入2019年,在1月份創出近幾年熊市以來新低的上證綜指開啟了反彈,迎來了一波技術性牛市。  截至到今年6月底,2019年以來A股共有約1600筆減持計劃,涉及到的上市公司1112家,股東2709位,合計263億股。而2015年-2018年同期,A股僅分別有161份、320份、419份、954份減持計劃發布,分別涉及公司140家、274家、346家、713家。
  • 158億殺入VS188億套現:隆基買賣之張磊李春安光伏大棋局
    其後,直到今年10月13日李春安再次發起「大比例」減持,當日隆基股份公告,公司持股10.55%大股東李春安計劃:自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李春安先生計劃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其所持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不超過3771萬股,擬減持數量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除集合競價,李春安還通過大宗交易方式頻頻減持隆基股份。
  • BlackRock Inc.減持中國電信股份約8.18億股
    每經AI快訊,港交所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1月12日,BlackRock Inc.減持中國電信(HK 0728,最新價:2.34港元)股份約8.18億股,平均價為每股1.9240港元,共計減持約15.75億港元。
  • 套現56億!6000億美的又遭減持,這次是實控人籌建醫院,上次是董事長...
    市值一路飆升的美的,驚現巨額大宗減持!11月20日,大宗交易記錄顯示,美的集團在當天共出現了23筆大宗交易,累計成交量達4345.73萬股,累計成交額高達37.81億元。其中,賣方為招商證券佛山季華五路和中金公司廣州珠江新城兩大營業部,買方則多為機構專用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