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威」,既是國家的名字,也是一個湖泊的名字,兩者同名,它由英國探險家戴維·利文斯通發現。不過湖泊並非從一開始就為「馬拉威湖」。
馬拉威駐華大使查爾斯·納蒙德維向我們介紹到,歷史上,很早就有人住在馬拉威湖邊,當西方探險家發現這些人的時候,想從當地人的口中知道這座湖的名稱,但當地人只稱它為湖而已,湖在當地語言中是Nyasa(尼亞薩)這個詞,因此,探險家們也就延用了Nyasa這個名字,稱之尼亞薩湖。這個名字一直用了很多年,甚至對國家的名字都產生了影響,由於國家幾乎沿著湖畔,因此,得名「尼亞薩國」,意為「河畔之國」。 「尼亞薩國」這個名字一直用到1964年才改成今天的馬拉威。

馬拉威湖雖然是座湖泊,然而它卻有潮漲潮汐的神奇現象。文化觀察員夏雷老師提到,其實馬拉威湖的潮起潮落,現在還是一個神秘的事件,雖然有些科學家依舊在探尋其背後的原因,但是還沒有解讀出來。
正因為如此,反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去關注它。每次潮起潮落的歷經時長為1個小時,每次開始的時間是上午的9點,十分準確,可潮汐現象在一年中的哪一天出現,卻不是很確定,某種程度上它和海洋很像。
馬拉威」是火焰的意思,當陽光灑向湖面,整座湖泊仿佛在冒著火焰,人們會說,這是被太陽點著了,所以後來稱其「馬拉威」。就連戴維·利文斯通第一次發現湖泊時,不禁感嘆它為「Lake of the stars」。
1984年馬拉威湖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似乎不管處於什麼環境下,人們總會動用自己的智慧利用現有資源而生存。同樣,馬拉威人依賴著馬拉威湖生活居住。
在湖邊居住的人靠打漁為生,所有居住在湖邊的人基本上都依靠著漁業,這是他們經濟的支撐,有些地方,也發展了農業。
馬拉威湖的壯美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馬拉威人為之驕傲的景色。
更多精彩,鎖定《梅卿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