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2020年11月13日,相約眾友30餘人,由古都新田出發,驅車前往稷山縣,來到紫金山下。攀登這一被人遺忘的名山,探尋古人遺蹟。
巍峨紫金山,嶺嶺好景色。
現今,它雖然沒有南京紫金山的名氣大,但它卻是大唐開國人才的搖籃。1400年前,從山中走出一千多英才俊傑,有薛收、魏徵、房玄齡、溫大雅、杜淹……。它又是一座詩山,《野望》開唐詩首篇,《遊北山賦》傳頌千年。它還是河汾道統的發源地,王勃、柳宗元、司馬光、薛暄、元好問、傅山,山西的這一個個閃光的名字,都和它有著淵源。 它更是山西大學的源頭,「河汾書院」的祖庭。今日的紫金山,向人們展示著它的美篇。
1400年前王通在紫金山講學所走的小道,被人們譽為「王通小道」。
山崖上的王通小道
沿王通小道上到山頂的清風嶺,是魚脊形山梁,頂寬不足I0米,兩邊是百米深懸崖,很是險峻。
清風嶺東邊是牛首山。清人康基田在《晉乘搜略》中的「一峰屹峙」就說的是它。它也是白牛溪叫「牛溪」的原因。牛首山頂是觀賞東邊的老虎嘴嶺、松樹嶺及西邊清風嶺的最佳地點。
牛首山全景。
在牛首山頂合個影是不錯的選擇。
從牛首山看老虎嘴嶺、松樹嶺。
牛首山還是看「牛溪雙瀑」的唯一地點。
牛溪雙瀑。
牛首山最南端現有中國軍隊抗戰時留下的碉堡和哨位遺址,為紫金山的抗戰記憶。
抗戰碉堡。
牛首山往北是「三王殿」,是人們為紀念王通、王績、王勃而建的一座窯洞式建築。
三王殿 白牛溪是王通紫金山講學時門人、弟子、友人的居住區。王績《遊北山賦》中說「此溪之集門人常以百數」,這裡經常住一二百學生,魏徵、薛收、房玄齡、溫大雅們就住這裡的石屋。白牛溪居住區。
「崖口懸瀑流,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說的就是這裡吧。
由於人為破壞,昔日的瀑布已不再顯現。
瀑布東側,為考察白牛溪而建的工作天梯。
白牛溪上到頂為松樹嶺。
攀登松樹嶺。
松樹嶺上的迎客松長在懸崖邊上,留個影也要有一定膽量。
千萬不要再靠邊了,前面是萬丈深淵。
遙想當年,隋未大儒文中子王通聚徒講學河汾,此山天下英才聚匯,前後一千多人,正如薛收所說:「虛往之集,於斯為盛」。
河汾講堂遺址「飛雲洞」是稷山縣八景之一。古人有詩詞贊「文洞飛雲」:
每懷高士隱河汾,絕學千古尚有聞。
誰解讀經心獨苦,深山空鎖洞庭雲。
講堂前20米處有一人多高的葦子溼地,當年為「蓮花池」,為講堂前一景。
一人多高的葦子溼地。
從西峰頂看前寺黃龍庵頂的臥龍嶺。
從西峰頂看前寺寺北蝸牛嶺
從清風嶺看蝸牛嶺,嶺下為前寺和佛塔。
佛峪一線天處「石樓雄奇」。
從黃溝古村落前山崖上看西交峽谷和佛峪,最前端可見前寺之佛塔
人們一般只能在山下欣賞稷山古八景之一的「仙掌擎月」,從山頂看另是一番風景。巡撫監察御史宗儀望曾題詩讚美「仙掌擎月」:
仙掌擎月
早從華嶽看仙掌,更入汾陽對掌峰。
試向峰頭吹玉笛,梅花落盡月明中。
從山頂看仙掌嶺。
大南溝風光
桐樹峪
大峽谷
仙掌嶺下的斛律光堡壘
紫金山最高峰觀象臺,海拔1460米,為觀日出的好地方
沒看到日出,看到了紫金山日落。
用時9個小時,趕在天黑之前下得山來。回看身後依稀可見的崎嶇險徑,真不知是如何從山上下來的!
紫金山交通方便,G5高速從山前經過,芮右高速河津北出口在山腳下,到吉縣壺口瀑布和運城關帝廟都在一小時之內,到古都西安兩小時。 紫金山下黃華峪水庫常年有水,禹門口黃河提水二級乾渠從山腳穿過;寧翟再揚提水泵站已將黃河水送到了半山腰上,有仙則名,有水則靈。 紫金山人文積澱深厚,自然風光優美,是山西一處頗有價值的旅遊「處女」地,具備有不可複製加以保護和利用的文化旅遊寶貴資源。
紫金山,又一山!
作者:楊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