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剛剛過去,大家有沒有趁假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呢?都說春來不是讀書天,因為春天裡的誘惑太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春天裡應該去遠足,去旅遊。今天我們就要來談一談關於「遊記」這一類作文該怎麼寫。
如果一定要給「遊記」下個定義,簡單地說,就是把你遊覽時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來,這樣就至少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遊覽的經歷。你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但這部分只要簡略地寫,能起到交代和串聯作用即可。如五下習作4的例文《龜山漢墓參觀記》,按照從「甬道——墓室——排水溝」的順序來寫的。
第二、遊覽的感受。遊記與攻略不同,遊記的要抒發自己的感受,比如說在《黃果樹瀑布》裡這樣寫:
「我們久久地坐著,任涼絲絲的飛珠撲上火熱的臉龐,打溼薄薄的衣衫。聆聽著訇然作響的瀑布聲,只覺得胸膛在擴展,就像張開的山谷,讓瀑布飛流直下,挾來大自然無限的生機。」
這就不僅僅寫瀑布了,而是抒發自己的真實感受。只有這樣,景色才能夠真正活起來,讀者能透過你的眼睛看到,別人可能看不到的東西,通過你的文字,感受到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東西。
第一、先閱讀,再模仿
我們可以仔細揣摩學過的課文或者你讀過的優秀作文,欣賞別人是如何寫遊記的,可以比著葫蘆畫瓢,先模仿。我在這裡推薦梁衡的《冬日香山》和賈平凹的《大唐芙蓉園記》,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來說,讀的懂,也好模仿。
第二、先感受,再輸出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這個世界上特別的存在,對於外界都有自己不同於他人的感受。你的遊記,是你屬於你自己的見聞,感受,所以在出遊的過程中,注意抓住給自己觸動的人、事、物,體味自己的情感變化。
第三、先架構,再起筆
作為遊記而言,那就要有明確的順序結構。其實寫文章就是自己思想情感的輸出,但輸出要有邏輯結構,別人才能看懂。如《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按照從「路上——洞口——內洞——孔隙——外洞——出洞」的順序寫的,讓人看了一目了然。
第一、寫作順序
遊記最常用的寫作手法是移步換景,因為遊覽是動態的過程,景物與景物之間,經常需要切換。那麼怎麼樣從一個景點移到另外一個景點?當中又該怎麼樣銜接?這裡推薦兩種方法,一種是定點描寫:定點就是站在固定的地方,把觀察到的景物有序的描寫出來;第二種是動點描寫:人邊走邊動,從上下前後高低,遠近左右不同的角度去描寫各種景象。賈平凹在《大唐芙蓉園記》裡這樣寫的:
「一經芙蓉橋,目光便先來到了水上」
「沿坡地阪道深入」
「登樓臨高」
「忽聽得有絲竹管弦從山後傳來……
由碼頭駕船到鳳凰池」
文字仿佛就跟隨作者腳步行走了起來,這就是移步換景。
第二、突出重點
在寫遊記的過程當中,我們最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記流水帳。「遊記」不等同於「記遊」。日記是散漫的,是閒庭信步,而「遊記」不同,像是一次百米賽跑,我們應選取旅途中的精華部分,突出重點,使之變成各自獨立又與中心緊密聯繫起來的若干畫面。並有詳有略,捨得在重點處濃墨重彩,捨得將雞肋處大刀闊斧。比如在《龜山漢墓參觀記》中,作者沒有把參觀見聞一處不落地描述出來,而是有選擇地重點寫了甬道、歌舞廳和排水溝,一下子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第三、感覺具體化
葉聖陶老先生強調:「要把得到的感覺寫出來。」這就是遊記和拍照不一樣的地方,自己的感覺是最有個性化的,也是最有意義的。但怎麼表達自己的感覺呢?就是要把感覺具體化。舉個例子來講,如果讓你把印象深刻的地方寫出來,只寫「美麗呀」「舒服呀」「有趣呀」……這樣是不行的,不具體,別人也感覺不到,因為這些都是空洞的形容詞,對於別人沒有什麼感染力。
在這裡就要寫出來是怎樣的美麗,怎樣的舒服,怎樣的有趣……為了能夠達到這個效果,我們可以藉助多種的修辭手法具體地描繪。蘇軾去遊承天寺,感覺到寺之明靜如處積水中;梁衡冬日遊香山,神清氣朗如在真空。我要表達我的心情很好,我就可以說我的心情像開滿鮮花的山谷一樣。這就是打開自己的五官,而且我們的五官是相通的。
當然,光打開五官是不夠的,我們要寫出自己內心的感受,這就是第六感官,寫出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緒體驗,僅僅是一個形容詞不夠的,必須要更細膩入微的描寫,才能把自己的獨特情緒傳遞給讀者。梁衡是這樣寫的:
「我邊走邊想,比較著幾次來香山的收穫。春天來時我看她的嫵媚,夏天來時我看她的豐腴,秋天來時我看她的綽約,冬天來時卻有幸窺見她的骨氣。她在回顧與思考之後,毅然收起了那些過眼繁花,只留下這錚錚硬骨與浩浩正氣。靠著這骨這氣,她會爭得來年更好的花,更好的葉,和永遠的香氣。」
這裡的山、樹、花與其他的山、樹、花其實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之所以在作者的筆下有了獨特的靈性,那是作者的靈性在山、樹、花上的折射。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遊記中融入了自己主觀的情感,表達景物帶給自己的震撼或者對讚美自然的神奇偉力等,增加文章的厚度,更具可讀性。
當我們追求快節奏、高效率時,我們喜歡看圖片,因為色彩鮮明,一目了然;慢下來時,我們更願意去看文字類的東西獲取美的感受,因為圖片會終止所有的想像,而寫文章正需要各種想像,這是一項慢的藝術。
一篇好的遊記,往往還具有知識性。什麼叫做知識性?意思是說讀者不僅能夠從中了解到景物的美妙和作者的情懷,還能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例如《大唐芙蓉園記》中就融入了盛唐氣象,融入了人民的自強和自信。
在鄭雷明先生編的《名人教你寫遊記》提到,寫遊記還要注意鍊字鍊句,古詩詞中有很多優美的句子,我們可以引用、借鑑,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作者還建議採用文言句式,像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寫山,寫遊,談「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之理,或者使用排比句,因為豐富的句式也能打造出文章的結構之美。
以上呢就是我對遊記的一些看法,若有什麼問題,大家可以在後臺留言,也歡迎大家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