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越王勾踐曾擁有五把名劍 皆削鐵如泥,鋒利無比
導讀:歷史上記載的名劍,在春秋時期輩出,著名的神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傳說它們削鐵如泥,鋒利無比。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舉世聞名的五把名劍最初都是一人擁有,他就是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極其鋒利。
越女講解劍術心訣
在春秋時期上百個諸侯國之中,自夏朝始建,地處東南的越國逐漸強大,在39代越王勾踐的帶領下,一度號令中原,不可阻擋。然而,在此之前,越王勾踐卻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代價。
公元前496年,勾踐剛剛繼承王位,吳越兩國多年的積怨促使吳王闔閭乘機興師伐越,此次出擊,吳王受重傷身亡。兩年後,他的兒子夫差出兵,替父報仇。這一次越國戰敗,勾踐被夫差抓獲,開始了在吳國為奴三年的生活。三年中,越王勾踐飽受凌辱但他卻一直忍氣吞聲,最終,放鬆警惕的吳王夫差將勾踐釋放回國。
當相國範蠡將一名民間女子帶到大殿之上時,在吳國為奴三年的屈辱歲月已成往事,但他心中的復仇之火卻從未泯滅。此時的他已經無路可退,要想贏回尊嚴,唯一的方法就是「富國強兵」。
當時這名女子講解的是劍術心訣,大意為「內動外靜,後發先至;全神貫注,反應迅捷;變化多端,出敵不意。」即便是今天,這些原則也是上乘的劍術原理,這或許正是勾踐加封她「越女」名號,讓她教習軍士劍戟之術的原因所在。
「望山一號墓」
出土青銅寶劍
歷史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人們帶來驚喜。兩千多年後的一次意外發現,又將人們帶回到了那個刀光劍影的時代。
1965年冬,位於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西北的一處挖掘現場,一座春秋時期楚國貴族古墓的挖掘工作正在進行。剛剛從考古專業畢業不久的陳振裕參與了此次發掘工作。令陳振裕驚喜的是大墓不僅完好無缺,而且墓中陪葬品非常豐富。
棺室清完以後,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黑漆盒子,盒子中放著一把寶劍。近三千年過去了,墓中寶劍依然精美。
考古人員將那座墓葬命名為「望山一號墓」,「望山一號墓」從未被盜掘,墓中所有器物保存完好,而這把青銅寶劍,則是該墓葬66件兵器中最為耀眼的「明星」。
這把春秋時期的青銅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柄長8.4釐米,上面刻有八個字,陳振裕和同事們只辨認出了其中六個字,「越王……自作用劍」。
這把劍黑色菱形花紋布滿劍身,劍刃雙開,邊緣薄如紙,目測不到一毫米。
春秋時期,劍的主要功能就是刺。江陵縣「望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把青銅劍的造型就突出了刺的功能,與我們今天的劍不同,它刃部略凸,兩側劍鋒有弧曲,然後呈弧形向內收,到劍鋒處再次外凸,內收成尖峰,兩次弧形彎曲,巧妙地將力度全部集中在劍鋒,使刺的效果達到極致。
五把名劍曾為勾踐所有
歷史上記載的名劍,在春秋時期輩出,著名的神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傳說它們削鐵如泥,鋒利無比。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舉世聞名的五把名劍最初都是一人擁有,他就是越王勾踐。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大軍進攻越國,一路披荊斬棘直入越國都城,此時越王勾踐眼看只剩下5000名越甲守候在都城會稽,為免於亡國,勾踐接受大臣建議卑辭下氣,向吳王夫差請罪,做起了吳國的奴隸,並且將珍愛的湛盧、勝邪、魚腸三把劍獻給吳王。
結果是勾踐即便獻出寶劍,也無法改變受盡凌辱的命運。三年之後,當自由重回身邊,作為一國之君,勾踐對自己又用近乎「殘忍」的方式,為他的復國大業做著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