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日#
無論對於漢族,還是各少數民族,農曆三月初三,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
在我國古代民俗中,這一天是:
01上巳節
上巳節,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一種節日習俗,因古人於三月第一個巳日過此節而得名。這個節日原本並不固定;大約魏晉以後,節期定在了農曆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
古代在這一天,要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沐浴消災);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論語》裡曾這樣記載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今天,上巳節已經融入了清明節中。
02蟠桃會
蟠桃會,是我國民間主要廟會之一。傳說三月初三為王母娘娘誕辰,天宮在這一天會舉辦盛會,以蟠桃為主食,宴請各方神仙,眾神仙趕來為王母祝壽,稱之為蟠桃會。
舊時,各地的蟠桃宮、王母宮、王母池等,都會在這一天舉辦廟會,為王母祝誕,也稱為「蟠桃會」。
例如,過去北京有蟠桃宮,建於明代,康熙元年(1662)曾御敕工部重修,前殿主供王母娘娘,還築有一座鰲山,塑眾仙從四面八方來給王母祝壽的情形。《天咫偶聞》說北京蟠桃宮「廟極小,歲上巳三日廟市最盛」。
03黃帝誕辰
民諺云:「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三月初三,是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誕辰。
黃帝,相傳是我國上古社會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統一了華夏,治國有方;還和輔臣們發明和創製了文字、音樂、歷數、農桑、宮室、舟車、衣裳、指南車……等等。
人們認為,中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04真武大帝聖誕
在我國傳統本土宗教道教中,三月初三還是道教尊神真武大帝的聖誕日。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教名山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
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等。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近代民間信仰尤為普遍。
可見,「三月三」是個好日子,很多神仙都在這一天過生日。
此外,在道教中,這一天還是葛仙翁飛升、太乙救苦天尊下降、北極北鬥下降、翊聖真君下降、五方雷神下降的日子。
05少數民族節日
對我國眾多少數民族來說,「三月三」也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比如:
壯族三月三歌節,又稱「歌圩」,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這一天,壯鄉家家戶戶蒸五色糯米飯,煮紅蛋,殺雞,祭祖掃墓;青年男女盛裝打扮,趕歌圩。
苗族的三月三叫做「龍花會」,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盛裝聚會,唱歌、跳舞,老老少少爭看熱鬧,青年男女挑選自己心儀的對象。
侗族的三月三叫做「花炮節」,其主要內容是搶花炮:花炮由一鐵筒製成,內裝火,炮口放一直徑四釐米、用絲線包紮的彩色鐵環,鐵炮放在鼓樓場中央,舉行簡單儀式後,即下令點燃花炮,一聲巨響,鐵環飛向高空,雙方隊員爭先恐後去搶。場上允許擠、搶、護、攔、傳,但不能有傷人動作。這也是一個群眾性聚會、狂歡的節日。
黎族的三月三叫做「孚念孚」,主要流行於海南黎族地區。初為紀念先人傳家接代,每年祭拜,相沿成俗;後發展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
此外,布依族、仫[mù]佬族、白族、瑤族、彝族、畲[shē]族、納西族等民族,都有「三月三」的節日民俗。
學者們認為,古代漢族的上巳節與少數民族的「三月三」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繫。上巳節已經消失了千年之久,我們只能通過文獻資料來了解這一古代節俗;而很多少數民族的「三月三」,如今依然在傳承著,由此也就更顯示出其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意義!
我們應該保護好,開發利用好,傳承發展好!
/完.
農曆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誕辰:被宋元明三代皇室「捧紅」的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