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臺北旅行,臨行前,在網上草草地看了一下景點介紹:陽明山、九份老街、野柳地質公園、故宮。見有驢友用孟庭葦的歌曲《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為臺北之旅做題目,竊喜自己也恰好應了時令,合適借用這支唯美的歌曲命名這次短暫的旅行。
聽人說,臺北是小吃的天堂。我的朋友大都是遍嘗上海精緻小吃的美眉吃貨,對臺北小吃夜市慕名已久、心生嚮往、絕不嘴軟。所以,飛到臺北的第一個晚上,大家就按捺不住這份對吃的嚮往,相約去了夜市。我們嘗到的第一份小吃自然是臺灣的經典小吃、大名鼎鼎的「蚵仔煎」。蚵仔煎,普通話叫做「海蠣煎」,就是在番薯粉糊裡加入牡蠣、雞蛋、蔥、蒜後攪拌均勻,然後倒入平底鍋煎熟即可。只有精選好食材、掌握好煎的火候,才能保證出鍋後的「蚵仔煎」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吃時再淋上以味噌、番茄醬、辣椒、醬油等熬成的醬汁,那種甜中帶鹹、鹹中帶辣的繽紛滋味,口口都叫人回味無窮。就如同比薩餅並不高貴的出身一樣,「蚵仔煎」據傳也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食物。
聽到名字,最讓大家感到一頭霧水的小吃是人稱到了基隆不得不嘗的一大美味「鼎邊銼」。鼎邊銼原本是福州小吃,在福州人家裡這算是家常小吃。裡面有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木耳、魷魚、小魚乾、竹筍、高麗菜,內容豐富,是標準的湯好料多。然而這只是配料,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稱之為「鼎邊銼」。「銼」是臺語,為爬滾的意思。其製作是用米磨成米糊,沿著鍋邊滾下,米糊滑滾的動作叫銼,所成白白一片,就是鼎邊銼。據傳命名這一小吃的是明末清初的闖王李自成。他當時落難民間,向百姓乞討,百姓就將這種食物賞他用以果腹。他登基後因懷念這道食物,不僅為其命名,還將其訂為御菜,流傳至今。
短暫的幾天中,我們在士林夜市,寧夏夜市、師大夜市、九份老街和基隆夜市轉戰。每個夜市都人頭攢動、比肩接踵,不少攤位都排著長龍般的隊伍。在士林夜市的入口,有數字計數器提示著進入夜市的客人數量,這個火爆的夜市以這種方式控制著進入夜市的客人的數量。
為了節省胃口空間,我們相約每樣小吃都由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爭分奪秒,碩果纍纍, 除了蚵仔煎和鼎邊銼,還品嘗了豬血糕、麻油豬肝湯、油炸臭豆腐、豬肝加豬心、麻油雞、大腸面線、豬腰、可樂餅、排骨酥、脆薯、鹽酥雞、甜不辣、發發東山鴨頭、雙蓮湯仔、一口吃香腸、紀家豬腳、賴阿婆芋圓以及臺北當地特色水果蓮霧和釋迦。看著這麼多小吃的名字,您一定佩服我們的胃口,覺得我們戰鬥力很強,其實,我們品嘗到的只是臺北小吃那座冰山微不足道的一角,只恨自己眼大肚子小。對了,我還特意品嘗了當地的牛肉麵,與大陸牛肉麵最大的區別是牛肉多,實實在在的四大塊可口的牛肉。我習慣了大陸麵館裡飄在上面的幾片牛肉的量,感覺一頓吃下這麼多牛肉真是為難我的胃呀。
味蕾滿足了,該享受視覺的盛宴了。
在臺北故宮,導遊介紹說,故宮的三件鎮館之寶其實就是一道地道的東北菜--酸菜白肉。這三件寶貝分別叫做「翡翠白菜」、「瑪瑙紅燒肉」和「毛公鼎」,也就是用鼎烹煮白菜和紅燒肉。看到這三件寶貝,一個念頭在我的腦中一閃而過:跨界好重要。但看那翡翠並非上等翡翠,那白菜的品相也並不出眾,退一步說,翡翠至多賣個翡翠的價,白菜至多賣個白菜的價,但精工巧匠依翡翠的紋理、顏色構思、雕琢之後,呈現在大家面前的竟是一件惟妙惟肖、價值連城的翡翠白菜了。瑪瑙紅燒肉與翡翠白菜異曲同工、同出一轍,巧妙地利用瑪瑙的紋理和色澤雕琢出一塊令人口水直流、不遜於王石烹調出的真正的紅燒肉來。翡翠、白菜、瑪瑙、紅燒肉的成功跨界,讓我們看到一塊下等的翡翠也可以價值連城,關鍵是看你怎樣用它,翡翠的缺陷被恰當地利用,反而成就了這件傑作。除了三件鎮館之寶,故宮裡還有無數寶貝安靜怡然地呆在那裡供遊人觀賞, 此時唯願眼睛能有特異功能,如照相機般記下所有美好的線條、造型和展品背後的故事。
在地貌獨特的野柳地質公園,無數遊人排隊,爭相與美麗的女王頭照相。野柳地質公園地處臺灣北海岸狹長海岬,地貌經長期侵蝕和風化交互作用,逐漸形成蕈狀巖等地質奇觀。蕈狀巖「女王頭」因其頸部修長、臉部線條優美,神態極像昂首靜坐的女王而得名。除了女王頭,微妙微肖的還有「仙女鞋」和「臺灣島形狀的番薯」。更為有意思的是臺灣曾經替「女王頭」尋找過接班人。「女王頭」修長的脖頸因為長期遭受風化侵蝕,已經變得十分細弱。地質學家推算,依照目前風化速度,「女王頭」頸部大概還可以堅持10到20年,一旦遇上大地震、強風,「女王頭」很可能會因此折斷。2010年初,園內新崩落的一塊蕈狀巖,外形頗有幾分年輕版不羈的「女王頭」神採,引起遊客的參觀熱潮,也激發了野柳公園打造「女王頭」尋找接班人的靈感。為了給這塊蕈狀巖取個好名字,野柳地質公園舉辦「我是誰?」的命名活動,邀請民眾廣泛參與。「野ㄚ頭」遙遙領先「俏皮公主」及「大姆哥」,也有遊客寫下「戰神雅典娜」和「格格頭」的名字。不過,時至今日,「女王頭」依然獨領風騷,終日昂著高傲的頭端坐在那裡,接受著絡繹不絕的遊客的朝拜、合影,而不見「野丫頭」的蹤影。
九份老街的沉淪之美,一定要坐在「昇平戲院」裡看上一場電影才最有感覺。梁朝偉主演、在威尼斯國際影展中獲獎的《悲情城市》便是以這裡發生的故事為背景,並在這裡取景的。九份也是《千與千尋》老街的靈感所在。這兒是臺灣電影的攝製場,多部電影在這裡製作完成,連日本、韓國的都跑來這裡取景。這裡的房屋順應山勢,鱗次櫛比地蓋在一起,狹窄的街道和陡直的石階,高高低低,彎彎曲曲;這裡背山面海,風光卓絕,吸引著很多藝術家前來尋找靈感。您可以找一個隔窗臨海的座位,品一杯咖啡、一壺茶,或是九份最地道的甜品「賴阿婆芋圓」……然後看海,直到夜色降臨。紅色的燈籠、橘色的燈光、曖昧的氛圍,有時令人依稀看到王家衛電影中那個穿著旗袍扭動著腰肢的少婦在窄巷中款款走來……
在臺北,不容錯過的還有淡水的漁人碼頭。坐地鐵至淡水站後,從地鐵站出來,需乘公共汽車至漁人碼頭。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忽然覺得景象與尼斯的海邊有幾分相似,當我把在漁人碼頭拍的照片給女兒看時,她說感覺與摩納哥的景色差不多。是呀,女兒和我都在淡水感覺到了地中海的氣息。
在臺北, 最不期而遇的見面是誤打誤撞到誠品書店。在我的心目中,誠品書店如一座豐碑,在網絡售書將世界各地的實體書店圍剿得不堪一擊的時候,她依然巍然屹立;她也如一個傳奇,令人心嚮往之。但說實話,我一直以為誠品書店是香港人開的,到了臺北,才知道自己已踏入誠品書店的大本營。只粗劣瞄幾眼,就看到喜歡的法文期刊、小清新風格的創意書……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用iPhone拍下幾張照片。儘管考慮到書是豎版的繁體字,回家讀要多費些力氣;儘管臺北的書比起大陸的書更貴,在短短的有限的時間內,我還是果斷地買下馮唐的《三十六大》、扎西拉姆.多多的《當你途經我的盛放》、託馬斯.曼的《魂斷威尼斯》等幾本書才離開,仿佛在圓自己一個朦朧的夢想。不得不說,臺北是一個充滿中華文化底蘊的城市,在這裡,曾經生活著我崇拜的林語堂,現在活躍著愛情教母張小嫻、寫出《最浪漫的事》、與香港林夕不分伯仲的著名歌詞作者姚若龍,還有正在寫著唱著《你被寫在我的歌裡》、《無與倫比的美麗》這些優美歌曲的吳青峰和他的演唱組合蘇打綠。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文化,怎會讓一個書店成為一座城市的一張名片,令許多國際旅人去臺灣為的只是去一趟誠品呢?
我越來越迷上了臺北。臺北的天氣很貼心。在去陽明山的早上,細細的小雨從天而降,了卻了我們「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的浪漫情結;在去淡水的黃昏,陰陰的天氣忽然就放晴了,讓我們在淡水的公共汽車上看到紅彤彤的太陽一點點消失在大海的盡頭,在漁人碼頭拍到大海邊落日的餘暉,那麼美麗。
也許將這次臺北之旅定名為「發現之旅」更恰如其分,因為臺北的種種精彩都是到了臺北以後才了解和體驗到的,由此也更加深刻地體會了「行萬裡路」對人們眼界的拓寬和知識的增長所帶來的無可堪比的益處。臺北我會再來看你的!
原創文學專刊《潮頭文苑》
編輯|高塬、傾聽、陀昕
本期主編|高塬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