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紅崖村東山綠化點工作人員正在使用機械挖樹坑。
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紅崖村東山綠化點工作人員在為栽種的樹苗澆水。本報實習記者 吳雪 攝
5月,站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長寧鎮紅崖村東山一處較高的地點俯視,眼前的景色一定會讓你驚嘆。東山仿佛變成了綠色的「梯田」,植樹區呈階梯狀自下而上「攀」至山頭,隨風搖曳的樹苗與植樹者們一同裝點著這座曾經的荒山。再細看每一級階梯,山地被均勻地分成若干個方格,仿若鑲嵌在東山上的棋盤。每個方格內種著兩棵樹苗,主要是河北楊、圓柏、油松……
這裡,是西寧市南北山三期項目的其中一個造林點,但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這裡沒有沿用南北山綠化常用的魚鱗坑造林模式。原來,東山雖然在2016年就完成了澆灌管網全覆蓋,但由於乾旱少雨、土壤貧瘠,便採用了塊狀造林的方式。據造林點技術負責人嚴芝銀介紹,為了澆灌山上苗木,僅紅崖片區就有八處蓄水池。他負責紅崖村東山其中100公頃的綠化,主要以人工造林為主、機械造林為輔,每天都有300人左右在山上植樹。
在植樹區我們見到了工作人員郭祥世,滿頭汗珠的他一邊給剛剛栽種好的小樹澆水,一邊驕傲地說道:「我今年已經67歲了,植樹已有3年的時間啦!別看我是莊稼漢,但是種樹還算是『一把好手』。我種的樹成活率都很高,大概有95%左右呢。」每次有專家來到紅崖村講解不同樹種的種植方法,郭祥世都會報名參加,而且一聽就會。他說:「種樹是件造福子孫的好事情,環境越來越好就對他們越來越好。而且種樹還能多一份收入,每天車接車送,還有工資,這樣的好事上哪找去。現在看見我種的樹越長越好,我特別高興。」
南北山綠化已經成為了西寧環境建設工程最亮麗的名片。自1989年實施以來,歷經南北山一、二期工程,累計完成造林1.6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7.2%增長到79%,探索出了一條高原乾旱地區實施重點生態工程的成功模式。
2015年啟動實施三期工程,計劃用六年時間(2015—2020)對西寧通向大通、湟中、湟源三縣的主要通道兩側及縣城周邊地區的1.8萬公頃宜林地實施高標準造林,築牢城市近郊生態屏障。截至2017年,完成造林7333.3公頃,封山育林4000公頃。
西寧市林業局造林處處長沈奎介紹說:「2018年西寧市對造林規格、整地方式、管養管護都有了新的要求,造林以『水利道路先行、鄉土樹種上山、專業隊伍施工、科學管養模式』為要求和標準。現在西寧市各區縣、東川工業園區和南山辦等9個單位均已進入施工現場,全市綠化工作已全面鋪開,預計5月份全市綠化任務全面完成。」
2018年西寧市計劃造林6000公頃、封山育林666.7公頃,將提前兩年完成三期工程1.8萬公頃的綠化任務,南北兩山綠化總面積達到3.44萬公頃,實現再造一個「南北山」的目標。
作者:賈 泓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