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五臺山
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
1、五臺山的行政區劃:屬於山西省五臺縣五臺山管理局管轄。
2、五臺山的山脈方圓500裡,橫跨山西省忻州市的五臺縣、定襄縣、忻府區、原平縣、繁峙縣、代縣、河北的阜平縣等地區。
3、 五臺山中心地區臺懷鎮是五臺山的寺廟集中區。
五臺山交通
五臺山有三個入山口進入五臺山,北京方向從南線入山,太原方向從南線或西線入山,大同方向從北線入山。
第一條路是最傳統的,從走京石高速到石家莊,轉石太高速到太原,再轉太舊高速到忻州,然後從忻州到五臺山。這條路幾乎全程都是高速路,但是路要繞一個大彎,是所有線路中最遠的(800公裡左右),費時也費錢。
第二條路是從京石高速高碑店出口出,沿著108國道西行,經過淶源、繁峙、沙河到五臺山,這條路比較短,費用也最低,但因為這是晉煤外運的幹道之一,路況不是太好,尤其是沙河到五臺山一段中有一「鴻門巖」,坡路奇陡,比較危險。
第三條路是從京石高速保定北出口出,沿外環路走到順平路口右轉出城,一直向西經順平、望都、唐縣、阜平到五臺山。這條路比較近,路也新,雖然運煤車也不少,但總體說來難度不很大。路中最難的一段在阜平到五臺山的盤山路,如果你曾經去過靈山,經歷過那些「大胳膊肘彎」,這一段也不算什麼了。
第四條路 最快的最節省時間的,從北京走京昆高速然後再走保阜高速經曲陽、阜平到五臺山出口下,,就到了五臺山。這條路缺點只是高速費花得多點,但會節約不少時間。
從南門進入五臺山,南門購買景區門票,繼續先前大約5-7分鐘到達大甘河停車場換乘景區公交,繼續乘坐公交15分鐘到達五臺山臺懷鎮。
五臺山進山費 旺季168元/人,淡季140元/人,環保車費40元/人 佛光寺 15元/人 寺廟群 20元/人黛螺頂纜車上行 35元/人下行 30元/人
五臺山食宿
1、 臺懷鎮上有很多賓館和家庭旅館,家庭旅館標準間在100元以內。
2、 五臺山的大部分寺院都有供居士住宿的房間,有10塊錢的大通鋪,也有標準間。有的寺院住宿需要出示皈依證。接待居士的地方叫「客堂」,登記住宿叫「掛單」。坐大巴可以直接說寺院名讓他到地方放你下來,半夜到的最好提前聯繫好開門。
3、 另外推薦:普壽寺(女尼佛學院),很清淨,我們去的時候房間滿了。顯通寺(臺懷鎮最大的寺院,房間也多,住下還會發你個牌子「顯通寺居士證」掛在胸口,好像是需要出示皈依證。)
4、 各寺院都有齋飯,藏傳佛教的也有肉吃,齋飯是免費提供的,趕上了就能進去吃。然後您就隨喜捐點香火錢好了,不要臉的也不會有人說你什麼,太窮的參照上句。
10大寺院榜首
佛光寺——中國第一國寶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裡。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築。 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
第二大寺院
顯通寺——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五臺山青廟領袖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它是五臺山眾多寺廟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該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很多,是佛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們稱為「釋源」。而顯通寺的初建時間,可以和白馬寺相比。
顯通寺位於五臺山內臺懷鎮北側。寺內的七處九會殿,是明代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時,神宗命妙峰法師用磨磚砌成的一座華嚴道場。寺宇規模宏大,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寺之歷史甚古。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靈鷲寺,後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園寺。唐太宗時重修,名華嚴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後賜額「大顯通寺」。後來歷經擴建修葺,形成今日規模。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宇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中軸線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這些殿宇皆造型略異,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第三大寺院:
塔院寺——五臺山標誌性建築,大白塔坐在寺院
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南側。這裡,原是五臺山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重修舍利塔,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
聳入雲天的大白塔,是寺內的主要標誌,寺廟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從產便簡稱其為舍利塔,或者習慣地稱這為五臺山白塔。這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臺山群寺簇擁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當做五臺山的標誌。
第四大寺院:
菩薩頂——五臺山黃廟領袖,五臺山等級最高的寺院
山西省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於菩薩頂,賜 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全寺佔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築殿宇,布局嚴謹。寺前有石階一0八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第五大寺院:
殊像寺——最大的文殊殿,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
山西省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更多精彩請關注五爺廟佛學公眾號:wtswym,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471~499),歷代曾多次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喇嘛教徒進駐五臺山,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數次朝拜五臺山,住宿於菩薩頂,賜菩薩頂大喇嘛提督印,並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撫、大同總兵、代州道臺等,均須向大喇嘛進貢。
全寺佔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築殿宇,布局嚴謹。寺前有石階一0八級。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又,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
菩薩頂是滿族語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薩居住的地方。菩薩頂歷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實際上成了皇室的寺廟,地位極其尊貴。
第六大寺院
碧山寺——十大青廟之一
位於臺懷鎮東北2公裡北臺山麓,始建於明英宗年間,是五臺山最大的十方禪寺。所謂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費食宿,如果從這裡啟程時缺少路費,寺內還會周濟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這裡作為必朝之地。
寺院四周環境清幽,景色殊佳。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彌勒殿等,各殿塑像均為清代重塑。在寺中心石壇上有釋迦像,刻工細緻,姿態端莊。
第七大寺院:
金閣寺——五臺山最高的佛像——千手觀音所在寺院。
金閣寺位於山西五臺山南臺之北,中臺之南,除五座臺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距臺懷鎮約15公裡。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係。
第八大寺院
南山寺——五臺山最有魅力的寺院——石雕藝術大寶庫
五臺山中的一座大寺,距臺懷鎮約2公裡。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緻,構圖精妙,堪稱五臺山一絕。這一特點在該寺的佑國寺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臺中的四臺,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迴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
第九大寺院
龍泉寺——名聞天下的龍泉水
龍泉寺位於五臺山臺懷鎮南5公裡九龍崗山腰,故又俗名九龍崗。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於宋代,民國初期重建,佔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現存影壁,臺級,牌坊和三座院落。
影壁中間鑲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騎獅居中,人物花卉滿布四周,構圖嚴謹,神情逼真。向北登108級臺階即達山門,門前漢白玉石獅一對,勾欄小拱橋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聳於兩側,雕工均佳。其中石牌坊最引人神往,從基石,抱柱,斜戧,額枋,鬥拱到瓦頂,脊獸,無一不是精雕細刻,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分布殿內,玲瓏剔透,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遊人觀後,無不交口稱讚,印象深刻。寺內三座院落橫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門,自成風格。東院為殿院,依地勢分前後兩進,除山門外,中線上還有佛殿兩座,圍枝廂房配殿,塑像俱存,彩繪房和獻亭,曲廊環繞,雙塔高聳,其中普濟禪師塔雕尤為精緻。距龍泉寺西北裡許的山坡,有一座楊業的瘞骨塔,六角,、三級,高約10米,。傳說楊業死後,五郎將其屍骨葬此,並建塔紀念。宋太宗後來追封楊業為楊令公,故後人稱此塔為令公塔。
第十大寺院:
普濟寺——五臺山錦繡峰,山花爛漫景色宜人,五臺山智慧文殊所在寺院。
普濟寺 距臺懷鎮南面25千米,海拔2485米,臺頂面積約14萬平方米。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繁花似錦,千巒彌布,五彩繽紛,因之取名為「錦繡峰」。頂上建有普濟寺,內供智慧文殊佛像。農曆四月,北面四臺還是冰天雪地,而南臺山腰卻是百花怒放。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是佛祖釋加牟尼的兩大協侍。文殊菩薩專司智慧,因此很多考學的考生專程來此朝拜。五臺山的五座臺頂上,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五個法身,又稱五方文殊。
五臺山的朝拜分為大朝臺和小朝臺,拜過五個臺頂文殊菩薩的叫大朝臺。在臺懷鎮黛螺頂上上的有一個五方文殊殿,殿中供奉著與五個臺頂相同的五尊文殊菩薩像,而在這裡朝拜文殊菩薩的叫小朝臺。
大朝臺徒步路線:鴻門巖→東臺→鴻門巖→北臺→澡浴池→中臺→西臺→吉祥寺→獅子窩→金閣寺→山門→氣象站→南臺→佛母洞→佛母洞停車場
東臺頂望海峰,位於臺懷鎮東19公裡,海拔2795米,面積100餘畝。臺頂望海寺,隋代建寺,元代重建,明代重修,內供聰明文殊菩薩。
北臺頂葉鬥峰,位於臺懷鎮以北20公裡,海拔3058米,面積達400餘畝,是五臺山的最高點,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稱。臺頂有一個面積達300多平方米的水池。臺頂靈應寺,內供無垢文殊菩薩。隱峰塔在龍王殿東,是北臺頂一大靈跡,是為紀念唐代高僧隱峰禪師而建的,藏有隱峰禪師舍利。 五臺山冰川地貌廣布,北臺之南及金閣寺一帶的古冰鬥十分典型。
中臺頂翠巖峰,位於臺懷鎮西北19公裡,海拔2894米,面積200餘畝。臺頂演教寺,內供儒童文殊菩薩,演教寺大部分已倒塌。明朝建的祈光塔尚存。中臺頂巨石堆積,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人們稱之為「龍翻石」。五臺山氣象站就建於中臺頂上。
西臺頂掛月峰,位於臺懷鎮西22公裡,海拔2773米,面積300餘畝。臺頂法雷寺,小部分已倒塌,內供獅子吼文殊菩薩,在佛教傳說中,文殊菩薩以獅子為坐騎,象徵其威猛。
南臺頂錦繡峰,位於臺懷鎮南28公裡,海拔2485米,面積200餘畝。臺頂普濟寺,內供智慧文殊菩薩。
臺懷鎮,海拔1700米,地處由五臺山五大高峰東臺、西臺、南臺、北臺和中臺形成的懷抱之中,故名「臺懷」。 臺懷鎮鎮北有一小峰,人稱靈鷲峰,亦名菩薩頂,之所以稱靈鷲峰,是因為它的地理形勢頗似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靈鷲峰。臺懷鎮大白塔的底下,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因為有靈鷲峰和佛祖舍利,歷代以來,朝廷和佛教信徒紛紛於臺懷鎮及其附近修建寺廟,使這裡形成了佛寺鱗次櫛比、寶塔如林的五臺山佛教中心區,五臺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臺懷鎮。現五臺縣共有寺廟四十多座,臺懷鎮及其附近就集中了三十座。
臺懷鎮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睺寺並稱為五臺山五大禪林。
六、到了五臺山都拜哪些廟?
"東臺看日出,西臺賞明月,南臺觀山花,北臺望雪景,站在中臺頂,伸手摸星星",這五座狀若高臺,海拔三千的山峰還終年纏繞著雲霧,偶爾還會出現五臺斑斕的半橢圓光圈,就是"五臺佛光"。五臺山以其旖旎的風光、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築群、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古老的地質公園使無數遊人留戀忘返,更有許多人年年到五臺山朝聖遊覽,在此介紹給您各個寺廟的特色。
1、進香
香火最旺的寺廟:五爺廟、殊像寺
2、禮佛
禮佛必去的寺廟:
黃廟領袖(藏傳佛教)——菩薩頂
青廟領袖(漢傳佛教)——顯通寺
小朝臺(東西南北中五方菩薩)——黛螺頂
五臺山標誌寺廟——塔院寺
五臺山最有魅力的寺廟——南山寺
五臺山最高的佛像千手觀音(17.7米)所在寺廟——金閣寺
觀音菩薩祖庭寺廟——普庵寺
智慧文殊菩薩所在寺廟——南臺頂錦繡峰、普濟寺
聰明文殊菩薩所在寺廟——東臺頂望海峰、望海寺
無垢文殊菩薩所在寺廟——華北屋脊北臺頂、靈應寺、廣濟龍王殿(五爺廟)
儒童文殊菩薩所在寺廟——中臺頂翠巖峰、演教寺
獅子吼文殊菩薩所在寺廟——西臺頂掛月峰、法雷寺
五臺山最大的寺廟——尊勝寺
3、古建國寶
中國第一國寶、東方古建明珠(建築學家梁思成評)——佛光寺(唐代建築)
亞洲第一古建(唐明皇、楊貴妃等影視劇拍攝地)——南禪寺(唐代建築)
4、 風光奇景
臺頂風光:東臺日出,北臺飛雪,中臺雲海,西臺掛月,南臺賞花
仰天大佛奇覌——佛就是一座山、山就是一尊佛。
佛國霧景——五臺山雖地處十年九旱的山西,但是這裡卻是多雨的地方,有雲即有雨,有雨即有霧,雲霧繚繞中的五臺山,寺廟白塔若隱若現,白雲薄霧從身邊飄然而過,彷佛置身於仙界。
五臺雪景——10月到來年的7月間,五臺山臺頂時常可以欣賞到白雪皚皚的銀裝世界,尤其是5-6月份,臺懷鎮綠色蔥蔥,而北臺頂卻潔白如玉,白色背景下的寺廟群被綠色襯託,魅力無比。
5、五臺山之最
最高的寺廟——北臺頂的靈應寺和廣濟龍王殿(五爺廟)。
亞洲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寺廟——南禪寺和佛光寺,均為唐代建築。
建寺最早的寺廟——清涼寺,顯通寺,菩薩頂、碧山寺、明月池等。
塑像最多的寺廟——佛光寺。
最高的塑像——金閣寺的牽手觀音。
最高的塔——塔院寺的大白塔。
最重的銅鐘——顯通寺的鐘樓內的幽冥鍾,重達9999.5斤。
最大的銅鍋——菩薩頂的大銅鍋,直徑2米,高1.06米。
最古老的塔——佛光寺的祖師塔,建於北魏。
最古老的石獅子——羅睺寺的唐獅。
最盛名的壁畫——巖山寺金代壁畫。
最精彩的彩塑——南禪寺大殿內的唐代彩塑。
一、朝山禮佛基本素質
1、恭敬心:尊師重教是任何學子的基本素質。沒有恭敬之心一切的學問、知識和道德、品質均將一無所獲,即一切思維言行與身、口、意三業,或善或惡或非惡非善無不發自內心的恭敬與否。對佛法僧三寶越能生起無上的崇敬與仰慕,越能趣向無上的利益,因為恭敬心是最起碼的條件和前提。
2、莊嚴心:佛像、佛殿、佛塔、經典、法器及僧伽等等莫不是莊嚴的,且時刻都在無語地開示著我們。由於我們沒有用莊嚴心去觀察、去覺悟,從而忽略了其中給予人們的啟示。您不去莊嚴自己的心,又如何能獲得莊嚴道場的相應啟示呢?
3、謹慎心:相對於言教,謹慎是身教這一無言教育最重要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方可將恭敬心和莊嚴心在言語和行為上加以體現和統一,處處收攝住心的庸浮散亂,去啟示去覺悟人生宇宙的真諦,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方能守戒遵教,成為凡夫俗子的表率,自利利他。
具備此三心素質,罪衍不生,過失可免;若要福德倍增,還要注意言、行和起心動念。
二、如何許願和還願
1、如何許願
一般早晨空腹到五爺廟許願,每月農曆的十五或初一可在零點去燒頭香,除此以外根據不同的季節,在早上的4點到7點前去進香許願。
最多可許三個願望,許願必須要還願。也可求願,求願可不來五爺廟還願。
許願時第一步進香,進香就是和神佛進行溝通。第二步,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朝拜,因為五臺山四面皆有佛。第三步,到五爺像前叩拜許願或求願。
2、如何還願
去五臺山許願,就是在五爺廟許願,五爺是文俗菩薩的化身之一,在五爺像前許願,願望達成後要在一年內來還願,還願主要還有3種方式:1)在五爺廟掛牌匾(現在已經掛了不少了,據說還經常要替換);2)給五爺像披龍袍(也看到已經披了不少);3)因為傳說五爺特別喜歡看戲,所以在供奉五爺塑像的對面搭建了戲臺,供有條件的施主捐上一臺戲來還願,還有就是在五爺廟做法事。
三、待人接物的注意事項
1、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2、與僧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遊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譁、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3、在寺院中不得吸菸、隨地亂扔果皮紙屑,在大殿中不得拍照、攝影。
4、進廟門有講究。遊客進廟門應儘量走兩邊.走右邊門先邁右腳,走左邊門先邁左腳,不要跨中間門檻,更不可站在或坐在門檻上,那是對佛和菩薩的不敬.
5、跪拜禮佛的規範動作:先要將身上背的,手裡提的包放在旁邊,然後在佛像前右邊的蒲團上跪拜,雙手掌心向上,頭叩下至手掌,抬頭時翻掌伏地,再合十。
6、上香的規矩:遊人,香客燒香,最好是在香爐裡插三根香,所謂」燒三炷香」.香要插端正,如果隨緣插一炷香,也要插正,否則視為對佛之不敬。
7、齋飯的規矩:遊五臺山在寺廟裡吃頓素齋,是很有風味的。素齋,不但有各式素食名菜,而且米飯是用柴火燒大鍋,山泉水煮香米,味道清香可口。僧尼在吃齋飯前都要舉行上供儀式,儀式結束後,入齋者應謙讓地落座於下席(背朝北為下席)。注意不要坐在當家師的對面,在佛堂上更不可坐在佛像對面,吃齋飯時,夾菜要用桌上的公筷,切忌高聲說話,更不可嬉笑吵鬧,出家人惜米如金,注意不要撒下飯粒。一般情況下,在寺廟裡用齋,僧尼是不收飯錢的,入齋者應自覺在佛堂功德箱內投入一些香火錢,以示樂施的誠意。
8、舉止有禮。在寺廟中見到僧尼,要合十施禮.經堂法器,香案蠟燭,供品不可隨意亂動.此外,僧人都忌諱別人探問他(她)的身世和出家緣由,不可隨意向其提出這種」敏感」的問題。
八、遊五臺山注意事項
1、五臺山夏季平均氣溫12-21度,冬季可低至零下20度,無論什麼季節請注意帶齊衣物。
2、若來五臺山僅以旅遊為目的,儘量避讓賣香火的商販,如果不買就不要隨便伸手接,有時候很難擺脫對方的糾纏。
3、 準備好零錢,五臺之間沒有任何商店小賣部,吃齋、住宿、拜功德都需要零錢。不過,如果願意大面額投入功德箱,當然也沒人反對。
4、不論遇到和尚、尼姑、居士、年輕的和年長的均可稱之為"師兄"。
5、 不論是"你好,謝謝,再見"均可說"阿彌陀佛"。
6、 去東臺看日出的朋友,要穿厚衣服去。在東臺可以吃齋飯。龍泉寺有108臺階,登上可以消除108種煩惱,中途千萬不能回頭,否則不靈驗。
7、自駕車沿途不要隨便搭載搭車之人。
九、五臺山旅遊必備物品
1、帶一個大可樂瓶。在觀音洞、佛母洞等多個地點都有泉眼,可以接山泉水帶回家;據說這些山泉經過歷代高僧大德的加持,據說有治病的功效。
2、厚衣褲。別以為現在是夏天,五臺山也叫「清涼山」,臺頂還是挺冷的,比如北臺可能還有積雪。到五臺山,一定要朝五個臺的臺頂(否則白去),那裡都是平坦開闊的草甸(有點像康藏那種藏族牧區的感覺),讓人心曠神怡,忘卻煩惱。
3、手電筒。如果要起早爬到東臺去看日出,這個是必備的。而且,旅遊帶手電筒是從來沒有用不上的時候,相信喜歡旅遊的朋友都同意。
4、鬧鐘。如果你住在寺院裡面,就要遵守寺院的作息時間。一般寺院早3-4點打板上早課。起這麼早比較痛苦,但你參加一次早課,相信會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5、皈依證(如果有的話)。五臺山各寺院對佛教居士免門票。規矩是,入某寺山門時,向檢票的出家師傅合十,口稱「阿彌陀佛」,然後出示皈依證,他就會回一句「阿彌陀佛」,你就免票了。
6、方便麵或其他方便食品。五臺山臺懷鎮飯館的飯菜很不咋地,建議不要在那裡吃了。如果住顯通寺等大寺院,那裡的齋飯倒是很好,但是帶家人老去吃,我總覺得好像會銷福。
7、帶一個拜墊(或者野餐布),如果背包還有空間的話。因為你可能想在臺頂或者什麼地方靜坐一下,或者磕幾個頭,那都是比較正常的事。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
關於對進山車輛實行管控的通告
為規範五臺山風景名勝區交通秩序,確保景區道路安全、暢通、有序,根據五臺山風景名勝區人民政府《關於規範交通秩序強化道路安全的決定》(臺景政發[2015]7號),對進入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的各類車輛實施交通管控。具體事項通告如下:
一、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南、西、北三個入山收費站以內的道路為交通管控區域。來山遊客的自駕車輛須按規定停放在入山收費站換乘區停車場,遊客進入景區或遊覽景點須乘坐旅遊觀光車。
二、景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村莊、賓招、寺廟、學校、經營商戶等所有單位及人員的自用車輛,持景區調度指揮中心核發的車輛入山通行證,經入山管理部門查驗後方可進入景區,所乘人員須按入山管理部門規定辦理進山手續。
景區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負責統計核查景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村莊、賓招、寺廟、學校、經營商戶等所有單位及人員的車輛信息,保持現有車輛總量不變。以上單位及人員如需新增車輛,須經五臺山車輛交通管控領導組審批後方可購置,否則所購車輛不予核發入山通行證。
三、執行公務的車輛,持本單位介紹信與發生公務關係的部門取得聯繫,經景區調度指揮中心批准,在景區入山收費站公務窗口辦理登記手續,經入山管理部門查驗後方可進入景區。
四、執行勤務的公安、部隊、消防、醫療急救、市政搶修、抗震救災、銀行、郵政、新聞採訪,以及運輸鮮活農產品等車輛,持有效證件經入山管理部門查驗後方可進入景區。
五、持旅行社與景區觀光車公司籤訂的協議、派團單和帶團導遊證等有效證件的16人以上(含16人)團隊遊客車輛,老弱病殘孕及嬰幼兒等特殊人群乘坐的車輛,須提前預約,憑在入山服務窗口辦理的車輛預約通行單和所購票證等,經入山管理部門查驗後方可進入景區,但車輛進入景區後須停放在下榻住所或指定停車場,出行須換乘觀光車。
六、景區內貨運車、農用車(運載非農用產品)、拖拉機等車輛實行限時通行(禁行時間:6:00-20:00)。摩託車、黃標車全天禁行。
本通告從2015年4月1日起執行。
特此通告
五臺山風景名勝區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
2015年3月5日
通知:五臺山風景區預約車輛進山通知 根據五臺山風景區《關於規範交通秩序強化道路安全的決定》和《五臺山交通警察大隊關於對進山車輛實行管控的通告》,五臺山風景區對來山遊客車輛實施整體管控。來山遊客須將隨行車輛停放在指定停車場,購買進山門票和旅遊觀光車車票後,憑觀光車車票乘坐環保車進山。為滿足部分遊客車輛進山需求,確需帶車進山的遊客可提前預約,在購買進山門票和旅遊觀光車車票後,憑車輛臨時入山通行卡帶車進山。具體預約辦法如下:一、車輛預約
(一)景區進山車輛實行總量控制,每天預約車輛的總數不得超過當天來山車輛總數的30%;
(二)需帶車進山的遊客應提前一天提出申請,預約時間為每天08:00—18:00,兩小時內完成審核,當天20:00暫停審核;
(三)如遇五臺山舉行重大佛事活動或重大節假日等,景區可暫停預約。
二、預約車輛分類
(一)16人(含16人)以上的旅行社團隊車輛;
(二)載有老、弱、病、殘、孕、幼等特殊遊客的車輛可優先預約審核;
(三)婚喪嫁娶車輛;
(四)其他特殊情況需要進山的車輛。
三、遊客須知
(一)提交申請兩小時後隨時查看預約結果,審核通過則預約成功;審核未通過則可重新提出預約,預約成功後自第二天零時起48小時內有效;
(二)預約車輛進山後,須將車停放在所住賓館飯店院內或交通標識的停車場,遊客遊覽景點須憑觀光車票乘坐觀光車。
(三)本通告自2015年4月1日起執行,2015年3月31日即可開始預約。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三
《不為修行,只為與你相見——五臺山逆時針轉臺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