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結果是,許多原本寂寂無名的古鎮華麗轉身為熱點旅遊景區,同時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認為趕走原住民變成燈火輝煌的「夜市」破壞了古鎮的原生態,沒有意思了。這裡以兩個最著名的被認為過度開發的古鎮來論述,一是麗江大研古鎮、二是浙江烏鎮。
說起來麗江的出名是因禍得福,1996年那裡發生7級地震,震後恢復重建時發現在雲南省偏遠的一隅居然保存著這麼一大片原汁原味的古鎮,恰逢其時雲南省正在打造旅遊大省,又恰好當時的省長是土生土長的麗江納西族,這樣就不是簡單的災後重建,開始招商引資按照旅遊業的需求重新定位,於是一個令人驚豔的麗江古城出現在世界面前。
在此之前雲南最著名的旅遊州市是西雙版納和大理,根本沒人聽說過麗江,在此之後,麗江一躍成為雲南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圍繞著麗江有太多的話題,其中最著名(也最忽悠)就是所謂「豔遇」了。那麼,回到主題,請所有去過麗江的朋友認真的想想,你是喜歡現在這個滿街酒吧、餐館、夜市的繁華麗江呢還是喜歡黑燈瞎火、沒地方娛樂吃飯的「原生態」麗江?
做這個對比並不難,不需要你去過1996年以前寂寂無名真實的原生態麗江,圍繞著四方街和溪流旁的幾條主要街道全是店鋪商家,你拐進其它僻靜的小巷不難體驗有些朋友口裡的「原生態」:路燈昏暗甚至沒有路燈,冷冷清清。試想一下,如果整個麗江都是這種狀態,頂多有零零星星幾家店鋪餐館,你還願意去嗎?我相信除了少數喜歡人文的學者型旅遊者,大部分普通遊客是不會去的。
也許有些朋友會說了,麗江現在很多店鋪轉讓,沒以前好做了。這是另一碼事,跟本文的主題無關。因為麗江從開發出來到現在一二十年間的知名度和輝煌畢竟是實實在在的,至於現在有些店鋪轉讓那是各種因素所致,並不能說明什麼。
烏鎮,筆者認為最美的江南水鄉古鎮,也是遷走原住民進行商業開發成就了日後的繁榮。需要重點說明的是,這種商業開發並沒有破壞古鎮的原貌,只是原住民的房子全部改成飯館、茶館、賓館等服務設施並且沿著屋脊、小河勾勒出燈光帶,增加了夜晚的景觀燈。
各位又可以做一個這樣的對比,你是喜歡在燈火輝煌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流連於各個店鋪呢還是喜歡在黑咕隆咚家家原住民關門閉戶的小巷裡膽戰心驚的走夜路?你是喜歡在小河邊的飯館裡臨窗而坐,邊吃飯喝酒邊欣賞窗外川流不息的遊客呢還是喜歡走半天找不到飯館,遇不到幾個遊客的原生態古鎮呢?
其實除了麗江、烏鎮,凡是國內旅遊火爆的古鎮無一例外都進行了有些朋友口裡的「過度開發」,開發的模式基本一樣,原住民的房子改成各種店鋪飯館酒吧,大量增加景觀燈帶,營造出夜晚美輪美奐的效果。只要這樣的開發不破壞古鎮原貌有什麼不好呢?對於遊客的體驗、對於旅遊業來說難道一個燈光璀璨,人流攢動的景象不比黑燈瞎火冷冷清清的原生態好嗎?
什麼叫「過度開發」?如果拆了原來的房子(危房除外)另蓋些鋼筋水泥的仿古建築出來,搞些和古鎮風貌不協調的設施,這就可以叫過度開發。依託原有房屋改造成各種商業服務設施,增加景觀燈,給遊客提供一個欣賞古鎮風貌的同時有吃有喝有玩的環境不能一概指責為過度開發吧。
再舉個沒有「過度開發」的古村落例子,安徽的西遞村、呈坎八卦村以及其它幾個徽派建築古村落。這些村落沒有被「過度開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面積較小,形不成大的商業市場需求,所以在這些古村落過夜的遊客不多,相應的旅遊收入就不如那些大的古鎮。
所以能不能開發,怎麼開發,開發到什麼程度,這些應該都經過專家項目組的論證,才有了現在的麗江、和順、烏鎮、周莊、鳳凰、清遠等等能留住客人住宿的古城古鎮。
關於古鎮開發保護的話題也很多了,這裡闡述我個人的觀點:只要不破壞原來的建築、不破壞原來的外觀風貌、增加方便遊客讓遊客有吃有喝有玩的必要設施,增加景觀燈營造一個夢幻迷離美輪美奐的夜景都不能叫做「過度開發」。就像很多省會城市依託僅存的老街區進行的改造基本都成為那座城市令人流連忘返的特色街區。試想一下,重慶洪崖洞如果沒有「過度開發」,任由原來老舊的吊腳樓放在那兒不管,會成為如今的網紅打卡地嗎?
註:本文配圖均為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