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12月11日,歷經一年時間的籌備,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來自兩岸的200餘名市民、風箏愛好者參加了開館儀式。

    山東省濰坊市是風箏的發祥地和知名的世界風箏都。多年來,濰坊市以風箏為載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搭建起了兩岸民眾相互了解、增進友誼的橋梁。為讓臺灣民眾近距離了解和感知濰坊風箏之美,濰坊市臺辦、濰坊魯臺經貿洽談會工作辦公室和臺灣基隆市山東同鄉會數次洽商,決定在基隆推動設立以風箏文化為主題的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經多方努力終於建成。據了解,該館展出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展出了體現濰坊風箏文化精品的「龍頭、蝴蝶、沙燕」等風箏100多支。

    文化館開館當日,吸引了大批慕名而來的市民、風箏愛好者和社會有關人士。不少當地的學校也組織學生到現場參觀,並把文化館作為中華文化的教學現場。一些觀展的市民在現場興奮地載歌載舞,幾位來訪的藝術愛好者還在現場即興進行手風琴、葫蘆絲等才藝表演。現場氣氛十分熱烈,眾多的到訪者為文化館的設立點讚。他們表示,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來自大陸的文化藝術珍品,非常難得,期待兩岸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讓更多的文化精品實現共享。

    據悉,本次文化館的展品由濰坊風箏產業協會選送,並無償贈送給基隆以供長期展出。下一步,濰坊市將結合展出需求和當地市民需要,對展品進行更新和提升,著力打造兩岸文化交流的優質平臺。據了解,濰坊市還將在臺灣新竹、金門等地推動建設類似的風箏文化館,擴大交流合作面。

濰坊風箏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像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誌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雲端。」「清明,小兒女作紙鳶、鞦韆之戲,紙鳶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曾做過七年濰縣縣令的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懷念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把濰縣的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的淋漓盡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濰縣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到近代,濰縣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有首《竹枝詞》是這樣描寫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的:「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風箏飄洋過海,被帶到美國、日本當作藝術珍品館藏起來。新中國建立後,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徵,更加受到當地人民的珍愛和重視。從1984年起,濰坊市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國際風箏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走向了世界,真正達到了它的鼎盛期。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誌。濰坊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扎、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扎濰坊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紮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後,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前輩藝人們在扎風箏中總結了奉富的經驗,有的還編成了歌訣。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訣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頭一腹一尾根。—亡條平直須堅硬,下條扁軟勢隨形。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扎半圓形,中腹應按雙分計,尾竹上端中線尋。下端長短如何定,橫設架子首尾千.託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頭部迎風腹為主L冕竹要軟好瀉風。襠肥紙闊單面軟,迎風不會左右慨。

  糊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后抖動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託裱了的防風紙。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塗漿糊後,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幹了之後,用刀把多餘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製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後繪,也可以先繪後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後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乾,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金,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後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風箏先糊兩膀,再糊兩腿。最後糊頭、腹,米字風箏也是先糊兩膀,拍子風箏用平貼法糊紙等等。

  繪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採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蘭三顏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為主,便以濃豔著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為主,代表海水,同時以紅或桔紅的暖色,使整個畫面形象鮮明,風箏騰空之後,與蔚蘭的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視角效果。西方藝術大師說過:「要懂得用最少的顏色,如果該用七個顏色,你卻用二個表現時,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濰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正是這樣做的。他們儘量少用色,以塊色為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鬱的特點。

  放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遊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收線時,一手拉線,一手打輪,十分方便,樣子也玲瓏可愛,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愛的玩具;還有一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著一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絞車」。風箏的附加物,是放風箏時作遊戲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風琴」、「鑼鼓」、「送飯兒的」等。

  風箏的種類很多,按形象分有鳥形風箏(如鷹、燕、仙鶴)、蟲形風箏(如蜻蜒、知了、蝴蝶)、水族風箏(如金魚、蛙、蟹)、人物風箏(如孫悟空、胖娃娃、老壽星)、字形風箏(如「雙喜」、「福」字、「壽」字風箏)、器物風箏(如扇子、鍾、宮燈)、變形和幾何圖形風箏(如瓦片、八卦、五星),按風箏的構造分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平桃風箏、軟風箏、桶形風箏等;按風箏的功能分有玩具風箏、觀賞風箏、特技風箏等等。按大小又可分為巨型風箏與微型風箏。如濰坊藝人扎的「鯉魚跳龍門」風箏,兩層樓高,面積為174平方米,扎風箏的藝人是站在樓上紮成的。巨型立體蜈蚣風箏,龍頭狀的頭和數十節的身,共100多米長。發放時,必須先將尾部和身部逐漸放起,再靠身部幾十節圓方形風箏將沉重的龍頭提升到空中。小型的蜈蚣風箏一樣首尾齊全,卻小到可以整個藏在火柴盒中。

  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於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託著人們的理想和願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節聯繫的娛樂品。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託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那絢麗多彩的顏色,與其說是所模仿事物的標誌,毋寧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鹹宜的娛樂,健身活動。在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手牽引線,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無際的海灘前後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鍛鍊,眼睛得到調整,氣血為之暢達,這對人的生命是多麼有益啊。伴隨著風箏的興盛,濰坊風箏又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以商品的形式進入流通,糊制風箏成為一種職業,是一種重要生計。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濰縣城裡的風箏作坊和店鋪就有30餘家,清明時節在集市上攤的有數十戶,外地客商在這裡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現在的濰坊風箏,由於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鐘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連續舉辦,已成為當代濰坊人的文化象徵物,它越洋過海。聯結起了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成為濰坊市經濟騰飛的巨大槓桿。濰坊風箏的製作,也走上了傳統技法與現代新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信息來源:山東省情網

 

 

 

相關焦點

  • 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2018年12月13日 09:1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圖片來源:濰坊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12月13日基隆訊 12月11日,歷經一年時間的籌備,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來自兩岸的200餘名風箏愛好者參加了開館儀式。  山東省濰坊市是風箏的發祥地和知名的世界風箏之都。
  • 濰坊風箏文化館落戶臺灣基隆 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
    原標題:濰坊風箏文化館落戶臺灣基隆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18日,記者從濰坊市臺辦獲悉,歷經一年時間的籌備,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展出風箏100多支的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近日在臺灣基隆市開館,來自兩岸的200
  • 風箏傳友誼銀線連四海 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濱海區盛大上演
    風箏傳友誼銀線連四海 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濱海區盛大上演 2020-09-27 1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風箏傳友誼 銀線連四海——第三十七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箏」奇鬥豔
    蜈蚣型風箏吸睛奪目 山東省濰坊市因風箏聞名海內外,被譽為「鳶都」 。近日,第三十七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市濱海區舉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大潮,濰坊風箏會走過了37年的歷程,成為獨具特色的國際性體育賽事、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載體、展示濰坊城市文明的大舞臺。濰坊以其底蘊深厚的風箏文化,帶動了當地風箏產業的發展,使濰坊成為聞名中外的世界風箏之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總部所在地以及世界風箏文化交流傳播中心。
  • 第37屆山東濰坊國際風箏會在金秋開幕
    你好臺灣網濰坊9月28日消息(記者雅萍)9月26日,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山東濰坊濱海區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風箏愛好者和嘉賓相聚濰坊、放飛夢想。為迎接中秋、十一「雙節」的來臨,本屆活動拉長了風箏放飛表演和比賽時間:從9月26日開始,一直延續到10月8日結束。
  • 從濰坊看中國風箏
    濰坊是第一站,我們參觀了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摘取幾枚圖片,以饗讀者。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大門左右兩聯:銀線連四海,風箏傳友誼。北京風箏西安風箏西安風箏天津風箏風箏放飛技巧風箏的種類
  • 風箏之都濰坊舉辦第37屆風箏會
    記者 楊聖學據誠搜網記者獲悉,在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71華誕,及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即將到來之際,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在山東省濰坊市隆重開幕。風箏傳友誼,銀線連四海,濰坊國際風箏會自1984年開始舉辦,歷經36年積累傳承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十大節慶之、獨具特色的國際性文化體育盛會、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載體。風箏會歷年都是每年4月份舉辦,由於受到肺炎疫情影響,本屆峰會歷史上首次延期到9月舉行。疫情雖然兇猛,但阻擋不了我們追逐夢想,放飛夢想的步伐。
  • 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第16屆世界風箏錦標賽落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0月1日訊(記者 孫小茹 通訊員 王春旭) 9月29日,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第16屆世界風箏錦標賽頒獎典禮在濰坊濱海國際放飛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31個省市地的1200多名風箏愛好者參加。
  • 濰坊風箏飛入臺灣 佛光山舉辦濰坊風箏文化藝術節
    濰坊風箏飛入臺灣 佛光山舉辦濰坊風箏文化藝術節 2016年02月16日 07:5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 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圓滿落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程世洋 王春旭 濰坊報導9月29日,第37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第16屆世界風箏錦標賽頒獎典禮在濰坊濱海國際放飛場舉行,來自全國各地31個省市地的1200多名風箏愛好者參加。頒獎儀式上,對打鬥風箏賽、雙線運動風箏團體賽、四線運動風箏團體賽、創新風箏賽、優秀傳統風箏賽、空中效果風箏賽、軟體造型(掛件)風箏賽、滾地龍風箏表演賽、軟體章魚風箏表演賽、三葉蟲風箏表演賽、龍串類風箏表演賽、串類最長風箏表演賽、最大風箏表演賽、夜光風箏表演賽等賽事的獲獎隊員、團體進行表彰頒獎。
  • 山東省情:濰坊為什麼是風箏的故鄉?
    濰坊的風箏工藝已經傳承幾千年了,現在一般認為,中國是出現風箏最早的國家,發源地是山東濰坊。這話或許不是空穴來風,有古籍記載,風箏已有兩千多年的前史了。最早的風箏發明於春秋時代,產地在魯國(今山東濰坊西南部),發明者為墨翟。濰坊風箏,古來有名,以扎糊精巧、畫工特別著稱於世。
  • 山東濰坊旅行-我眼中的風箏之都!
    白浪河兩岸城市建設白浪河畔已成為濰坊市商業地標,購物、餐飲、娛樂、休閒、文化、酒店、寫字樓、高檔公寓等等。也是濰坊古城牆開口處,位於白浪河東畔。奎文門濰坊古稱濰縣,歷史上濰縣是一個特別有名的縣,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清朝200多年的歷史中,山東共出了6名狀元,其中2位來自濰縣。
  • 「文脈中華 情濃兩岸」--濰坊傳統文化在臺交流受追捧和熱傳
    本次活動是在當前兩岸局勢異常複雜的形勢下舉辦。交流團以「文脈中華 情濃兩岸」為主題,與臺灣政經文教界有關負責人進行廣泛交流,通過話文化、促傳承,敘親情、凝共識,拓渠道、助合作,進一步講好濰坊發展故事,傳播濰坊經典文化,交流活動受到了臺灣同胞的追捧和熱傳。通過交流,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擴大了濰臺合作,提升了濰坊在臺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臺期間,交流團一行拜會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
  • 首屆海峽兩岸夏季沙灘風箏節月底湄洲島舉行
    ,8月29日,為期3天的首屆海峽兩岸夏季沙灘風箏節將在湄洲島舉行,屆時將放飛高達14.35米的以媽祖文化為主題的大型風箏。,傳授風箏繪畫、扎制技藝,贈送《濰坊風箏傳奇》等書籍和部分特製風箏等;風箏留念,將在活動期間向海內外遊客和市民贈送部分有媽祖文化特色的特製風箏等。
  • 天上風箏飛,地下濰坊美,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
    天上風箏飛,地下濰坊美,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可以讓人透過文物,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2015年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 門票30元濰坊,古稱濰縣,位於中國第一大半島山東半島的中部,是風箏文化的發祥地,又名「鳶都」,有「世界風箏之都」和「中國畫都」之稱。
  • 風箏之都濰坊,世界風箏的發源地,又稱鳶都
    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濰坊古稱濰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傳統手工業發達,文化積澱深厚。
  • 濰坊風箏,別樣秋韻
    仲秋時節的山東濰坊,豐收的喜悅和著層林盡染的山巒,美不勝收。但今年濰坊金秋因風箏會,「濰美之美」添了別樣韻致:因為疫情,每年在4月春天第三周周末盛開的「濰坊國際風箏會」,37年來首次改在金秋啟幕,從9月26日一直到10月8日,連續13天一場又一場次第綻放的風箏系列文化盛宴,吸引著一波波來自五湖四海的客商湧入參與,一同放飛,競相鬥豔。
  • 風箏成為文化IP 2019第36屆濰坊國際風箏節4月20日如期而至
    又到了放風箏的季節,第36屆濰坊國際風箏節也如期而至了。如今的風箏已經不僅僅是兒童手裡簡單的玩具,更是作為一張文化名片,拉近了濰坊與世界的距離。本屆風箏會共安排了三大類、30項活動,包括主題類活動14項、經貿類活動11項、文體類活動5項。
  • 濰坊風箏節,這裡的風箏讓你目瞪口呆
    濰坊處在山東平原地區,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的重要交匯處。濰坊自秦朝便成為京東古道的重要樞紐,明清以「二百隻紅爐,三千銅鐵匠,九千繡花機,十萬織布機」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
  • 歷屆山東濰坊國際風箏會重大文化事件回顧
    原標題:歷屆山東濰坊國際風箏會重大文化事件回顧   濰坊國際風箏會歷經30年的光輝歷程,如同一塊巨大酵母,引發並推動了一系列有助於風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重大文化事件。如舉辦風箏比賽、會徽確立、濰坊《風箏》郵票發行、評選世界風箏「十絕」、評選「濰坊風箏明星」、成立風箏技工學校、競選「世界風箏都」、成立「國際風箏聯合會」並將總部設在濰坊、舉辦世界風箏小姐大賽、建設世界風箏博物館、建設富華國際會展中心,建設浮煙山「浮煙鯤鵬」觀禮臺,建設世界風箏都紀念廣場、風箏文化進校園活動、評選國際風箏工藝大師、濰坊風箏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