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守望南海氣象 把脈熱帶風雲

2020-12-12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瑋鷗

  溫暖溼潤的熱帶海洋,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不單可以孕育出浪漫的白沙椰林,更能孕育出雷霆萬鈞的颱風,攜狂風暴雨向陸地席捲而來。華南沿海是我國受海洋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探究熱帶地區風雨雷電的奧秘,解析熱帶海洋的氣候密碼,增強人類應對熱帶海洋地區氣象災害的能力,是屹立在南海之濱的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以下簡稱熱帶所)科研人員致力科研、攻堅克難的不變初心。

  一個核心:區域數值天氣預報+

  熱帶、亞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氣候區,受熱帶季風影響明顯,氣候特徵非常複雜,一年四季氣象災害頻繁。雖然目前國際上已經有了非常先進的數值預報模式,但是在面對熱帶、亞熱帶地區頻發的颱風、暴雨、強對流等極端天氣,仍是力有不逮。

  據熱帶所所長萬齊林介紹,熱帶所以「應用型研究型為主」為定位,以「區域數值天氣預報+」為總體思路,圍繞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核心,把國際上已有的先進天氣數值預報模式和華南地區天氣氣候特點結合,進行本地化研究;所內各科研團隊在此基礎上,針對南海颱風、華南暴雨、霧-霾等高影響災害天氣,展開重點科學攻關,發展相應的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深入研究熱帶季風區的海洋氣象災害機理和優化區域數值預報技術。

  熱帶所堅持將基礎科研條件建設、基礎科研觀測、數值預報模式及業務系統發展有機地進行結合,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大部分直接轉化為業務應用,尤其是建立起了預報質量一流的南海颱風模式和區域高分辨預報模式,為廣東汛期能更快更準地進行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立下汗馬功勞。

  2014年,在應對自1973年以來登陸華南沿海的最強颱風「威馬遜」過程中,廣東全省實現「零死亡」。熱帶所所屬廣東區域數值預報重點實驗室開發的華南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在此次應對過程中功不可沒,對「威馬遜」的路徑、強度、登陸時間的預報非常準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各級政府決策提供了「準確預報、反覆預警、提前預防」的預警信息。

茂名博賀海洋氣象科學實驗基地

  「熱帶所科研人員的特點就是『堅持』,認準了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是發展一切業務的核心這個思想,就常年堅持緊抓這一領域不動搖。」熱帶所副所長陳蓉說。在「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這個核心導向下,熱帶所緊跟世界氣象科技發展趨勢,立足熱帶季風區特點,從模式資料同化、模式動力框架、模式物理過程全方面對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RES區域模式進行持續改進,2012年創建成立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體系的建立和升級,為海洋氣象、華南區域天氣、環境氣象業務的開展,特別是為廣東在國內率先開展格點預報和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三種組合拳:海洋氣象、華南災害天氣、城市群環境氣象研究

  近幾年,圍繞「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核心,熱帶所科研人員專注於南海海洋氣象、華南災害天氣、城市群環境氣象等方面的研究。

  華南區域天氣模式業務系統(GRAPES-TRAMS)實現全面升級,模式預報性能穩定位於國內八大區域氣象中心前列,其中南海颱風模式預報能力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在環境氣象方面,以新型城市群複合汙染、能見度惡化與灰霾天氣、光化學汙染與國家低碳試點等科學熱點與社會發展需求為突破口,產生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並有效支撐了區域環境氣象數值預報模式研發和改進。南海海洋氣象機理認識顯著提升,近海海-氣拖曳係數參數化方案、颱風/季風/海霧過程海氣邊界層和通量交換特徵、熱帶雲團自動識別和追蹤技術等相關成果有效提升了區域海洋氣象數值預報能力;目前,已建成由區域GRAPES天氣模式驅動的南海海洋氣象模式(包括海洋環流、海浪、海霧、風暴增水和漫灘模式)(GRAPES-MAMS)和泛華南區域環境氣象模式(GRAPES-GRACES)兩個國內先進的專業模式系統。

  2015年10月,南海颱風模式提前3天準確預報了「彩虹」的生成,並提前預報出「彩虹」將於10月4日14時在海南-湛江一帶登陸,和實際登陸時間和地點幾乎重合,預報精準。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僅為32.7千米,48小時路徑預報誤差為69.2千米,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在這次颱風預報中「立頭功」的,就是熱帶所。

  截至2016年,中國南海颱風模式24小時路徑誤差為66千米,優於英國和日本的業務數值預報模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通過重點實驗室英文網為東南亞國家提供服務。

  此外,華南海岸帶地區位於影響我國天氣氣候異常的重要水汽通道上,除颱風外,暴雨、強對流、海上大風和海霧等災害性天氣,災害性海浪和風暴潮等也對該地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近年來,熱帶所不斷加強對颱風、暴雨、強對流、龍捲風等華南區域典型災害性天氣形成機理、演變規律、內部結構和物理機制的研究,提高對其預報和預警能力;發展雲、降水、雷電綜合分析與應用技術,提升強對流天氣短臨預報預警技術、暖區暴雨預報技術和閃電活動預警技術。開展人工觸發閃電和自然閃電綜合觀測試驗,揭示華南地區閃電發生發展規律,加強閃電致災和防護機理研究,為雷電災害防禦提供科技支撐。

  2003年前後,由於城市群複合汙染,能見度惡化與灰霾天氣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全社會對空氣品質問題的高度關注。中國氣象局指導全國氣象部門開展大氣成分軌道業務,從無到有開始建設大氣成分要素觀測站。廣東省氣象局以此為契機,由熱帶所牽頭,在國內首次建立了珠三角城市群大氣成分觀測站網。目前,珠三角的大氣成分觀測站網包括一個主站和12個子站,其中,番禺大氣成分觀測站位列中國氣象局的30個基本大氣成分觀測站之一。

  2008年後,珠三角城市群大氣成分觀測站網逐步投入業務運行,熱帶所進一步推動區域大氣成分觀測站的規劃與建設,逐漸建立完善了珠三角大氣成分觀測站網數據平臺,並成功研發了廣州區域大氣成分集成預報系統。該系統平臺集合了珠三角大氣成分站網觀測資料庫、空氣品質數值模式產品與大氣擴散數值預報產品,具有實時監控、歷史回顧、案例統計分析與圖表展示等功能。

  四個野外觀測基地:研究風雨雷霾四大災害

  圍繞學科領域的研究需求,熱帶所大力推進科技基礎條件建設,針對熱帶季風區颱風、強降水、霧霾和雷電災害,打造四個探測裝備先進、功能齊全的國內一流氣象科學野外觀測試驗基地。

  茂名博賀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通過幾年的不斷完善,建成了我國首個海洋氣象綜合觀測系統,觀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得到國內外專家高度肯定。

  番禺大氣成分野外科學觀測試驗基地,在打造成中國氣象局基本大氣觀測站基礎上,不斷完善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實驗室能力,業務站和實驗室有機構成了國內少有的觀測要素齊全、具有科學前瞻觀測能力的大氣成分野外科學觀測試驗基地,在珠三角與華南的大氣成分觀測中起著引領與示範的作用。

  針對熱帶季風區強降水科研業務難點,2015年開始,熱帶所在華南暴雨中心龍門-新豐-河源建設熱帶季風區雲降水物理綜合觀測試驗基地。

  在省氣象局大力支持下,國內唯一固定的野外人工引雷和觀測基地(從化野外雷電試驗基地)納入熱帶所管理,與雲降水物理基地緊密銜接,開展強雷電-強降水綜合機理研究。

  目前,茂名博賀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已發展成為華南南海海洋氣象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示範窗口,同時也是氣象系統內規模最大、觀測項目最齊全的海洋-大氣科學研究基地。其中的海上觀測平臺是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海洋氣象專業綜合觀測平臺。

  然而,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的科研人員在建設和工作當中可以說經歷了千辛萬苦。在試驗基地起步階段,現場缺水、缺電,只能在簡易板房內住宿和辦公。冬季寒冷、夏日酷熱,工作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尤其是海邊溼度極大,現場工作人員都不同程度出現了關節痛的症狀。由於試驗基地位於颱風登陸最頻繁地區,每當颱風季節,在試驗基地實習的海軍戰士都撤到附近漁村避風,但科研人員依舊堅守機房,時刻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時刻報告風速、風向。

  經過汗水的澆灌,科研人員收穫的是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科研成果的不斷發展。熱帶所依託博賀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結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的海洋氣象科技需求,通過開展熱帶季風區各類災害天氣背景下的針對性科學試驗、海洋氣象觀測系統布局適應性科學試驗及衛星標定科學試驗等,研究熱帶季風區海上災害性天氣影響機理,研發出了南海颱風生成和強度、海面大風、海上強對流和風暴潮等的關鍵預報技術以及致災臨界氣象條件監測預警技術。

  博賀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經過8年多的建設和完善,成為了一個集海洋與大氣邊界層結構、海氣相互作用綜合觀測能力,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海洋氣象科學綜合試驗基地。國內科研機構和高校等單位也藉助試驗基地,開展了十餘次大型外場科學實驗,積累了寶貴的海上觀測數據和經驗,培養了一批海洋氣象人才。

  2015年11月,博賀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通過專家評估鑑定。以曾慶存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認為:海洋氣象科學試驗基地獲取的綜合觀測數據,對海洋氣象科研和業務及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是我國首個海洋氣象綜合觀測體系,填補了我國海洋氣象觀測的空白,觀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而這只是熱帶所科研工作者堅守在祖國一角,守望著熱帶海洋收穫的鮮活而璀璨的成果之一。

  熱帶所科研團隊,在所研究的領域都收穫頗豐。「我國新一代多尺度氣象數值預報系統」獲得了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州熱帶所為獲獎單位,萬齊林研究員為獲獎者。「珠三角大氣氣溶膠輻射特性與灰霾天氣的細粒子汙染本質及輸送特徵研究」成果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吳兌研究員發表的論文《細粒子汙染形成灰霾天氣導致廣州地區能見度下降》被評為2011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主辦的核心刊物《熱帶氣象學報》英文版被列入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源刊……

  熱帶所的科研人員都懷著同一個夢想——提高熱帶海洋氣象的整體科研實力,使熱帶所成為國內一流的熱帶海洋氣象專業團隊。

  這個夢想照耀著他們一路前行。

  (來源:《中國氣象報》5月16日5版 責任編輯:趙天宇)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廣東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廣東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來源:廣東省氣象局網站   發布時間:2017年11月16日17:09
  •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人才招聘公告
    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廣東省氣象局招聘信息: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人才招聘公告,報名時間:12月20日-1月20日,請考生多加關注。更多關於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人才招聘,廣州事業單位招聘,廣州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的內容,請關注(廣東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頻道/廣東人事考試網)!
  • 2020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招聘面試公告(面向氣象類...
    根據中國氣象局《氣象部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管理辦法(試行)》(氣發〔2015〕53號)有關規定,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2020年氣象類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全日制應屆高校畢業生廣州專場公開招聘工作人員面試定於
  • 180多位國內外專家共論熱帶氣象與海洋科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群娜 通訊員劉文泉報導 4月7日,熱帶氣象與海洋科學技術國際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王會軍院士出席會議並致辭。
  • 日本氣象研究所專家訪問南海海洋所
    應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環境重點實驗室的邀請,日本氣象廳Masafumi Kamachi博士於12月7至10日訪問了南海海洋所。Masafumi Kamachi博士是日本氣象廳氣象研究所海洋實驗室主任,其主要研究領域是海洋資料同化和預報、物理海洋學、海洋遙感等。
  • 國內外海洋氣象組織及其現狀簡介
    一、中國海洋氣象領域發展現狀   隨著地基空基監測設備與儀器的發展,以及經濟和社會對海洋氣象專業服務需求的迅速增長,我國海洋氣象學科依託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的深厚學科理論,正在興旺發展。
  • 中國協助莫三比克應對熱帶氣旋「肯尼斯」,風雲氣象衛星又添「國際...
    莫三比克加入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中國氣象局協助應對「肯尼斯」影響4月25日,中國氣象局接受莫三比克國家氣象局申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新用戶。中國氣象局在2018年發布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
  • 海洋氣象服務全接觸——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工談...
    >專業海洋電臺為我國近海海域航船保駕護航    【談媛】:既然跟熱帶風暴相比,冬季海上大風的可抵禦性還是較強的,當然前提是必須做好預報,那我們氣象部門是如何做好預報,通過哪些渠道將服務送到公眾手上呢?    【尹盡勇】:目前,我國海上大風的預報業務由一個專門的部門來承擔,也就是我們中央氣象臺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我們中心成立於2007年3月,主要職責是研究颱風熱帶氣旋對海洋的影響,以及對海上大風、大霧這些有可能給航運和海上作業工程帶來危害的天氣進行監測和預警。我們全天24小時監視著近海及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海域。
  • 葡萄牙海洋和大氣研究所第九次氣象技術會議召開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鵬 劉淑喬報導 10月12日,中國氣象局、中國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和葡萄牙海洋和大氣研究所第九次氣象技術會議在京召開。三方參會代表在預報預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強對流天氣預報、公共氣象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交流研討。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餘勇、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局長譚偉文、葡萄牙海洋和大氣研究所所長豪爾赫·米格爾·阿爾貝託·米蘭達等出席了本次會議。  餘勇對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和葡萄牙海洋和大氣研究所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崔絢  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簡稱臺海中心)是我國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的國家隊  為保證颱風海洋預報業務可持續發展,臺海中心十分重視業務規範及相關標準制修訂工作,先後完成《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熱帶氣旋名稱國家標準》《全球熱帶氣旋等級》《全球熱帶氣旋中文名稱》《颱風業務和服務規定》《國家級颱風及海洋氣象現代化發展規劃(2012-2020年)》等國家標準或發展規劃的制修訂工作。
  • 「氣象合作給我們帶來實惠」——非洲國家氣象部門官員談中非合作
    2013年,中國政府啟動向非洲國家援建氣象設施項目,辛巴威、葛摩、肯亞、納米比亞、剛果(金)、喀麥隆和蘇丹列入首批受援國家。援建項目包括風雲三號氣象衛星資料接收和應用處理系統、自動觀測站、氣象預報系統、預警發布系統、氣象預警收音機、氣象虛擬演播系統等成套設備和軟體。到2018年,援建項目已經全部完成。「項目取得了巨大成功。」
  • 國家級海洋氣象精細化格點預報正式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段昊書 楊群娜 通訊員趙偉 楊文瑞 陳瀟瀟報導 4月18日,由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負責的國家級海洋氣象精細化格點預報實現業務化運行。
  • 海洋氣象監測船落戶鹽城
    本報訊通訊員 唐存良 陳曉明 報導在浩渺無邊的黃海上,一艘安裝有整套船載海洋氣象觀測設備的船在緩緩行駛,潔白的船體特別顯眼,船身上印有「江蘇海洋氣象」的徽標也格外醒目。原來,這是由江蘇省鹽城市氣象局和鹽城市海洋漁業局共同建設的江蘇氣象探測1號船。
  • 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成立 致力海峽氣象科研與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江然 賴青麗 嶽輝英報導  1月18日上午,從福建省氣象局獲悉,由福建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建的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今後福建「海峽氣象」科研方向將以海峽地區災害性天氣和福建特色農業氣象為主,突出省部共建,建立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發揮傳統科研優勢,突出對人影業務的支撐作用,調動各種資源,提高海峽氣象服務能力。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福建省大力推進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對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首個南海遠海海洋氣象浮標布設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02日08:53
  • 天津:加強部門合作提升海洋氣象服務能力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史得道報導 近日,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與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通信中心籤訂合作協議,加強黃渤海及西北太平洋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建設,為該海域海上作業、船舶航行、海上應急救援、各類海事活動提供及時有效的海洋氣象綜合信息
  • 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011-2020年)
    該防禦區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抗結合」的指導方針,以防禦熱帶氣旋、暴雨洪澇、強對流、乾旱及其產生的風暴潮、地質災害和雷電災害為重點,加強城市內澇治理和監測預警工程建設,加強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項目建設和多部門聯合的海洋監測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建立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業務和應急服務系統;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設由海洋氣象預警電臺、衛星廣播等組成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開展沿海地區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海洋氣象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綜合評估
  • 美麗瓊州 氣象護航
    、4個探空觀測站、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19個大氣成分站、兩個電離層D區吸收觀測站,以及兩個風雲三號極軌衛星直收站、3個風雲衛星數據接收站和一個風雲四號A星靜止衛星接收站,構建涵蓋地面、高空、雷達、空間天氣、環境氣象等的綜合氣象觀測站網,12種地面氣象觀測項目全部實現自動化觀測,颱風、暴雨、強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100%。
  • 三沙:把脈南海風雲 服務島礁前哨-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編者按:在西沙群島祖國領土最大的島嶼——永興島上,矗立著一座高高的氣象都卜勒雷達塔。這裡駐守著一群氣象人,把脈南海風雲,為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南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氣象保障。
  • 氣象局全面推進專業氣象研究所改革
    中國氣象局全面推進專業氣象研究所改革到2020年人員總量增加一倍 優化分配政策4月24日,《中國氣象局深化專業氣象研究所改革方案》印發,各專業氣象研究所將進一步聚焦核心技術、增大隊伍體量、強化開放合作、完善考評機制,到2020年,成為優勢領域自主創新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