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樂器,你知道幾種?
在中外眾多樂器中,有不少樂器自古代流傳至今,來跟小編看看中國的那些古樂器吧,看看你都知道哪幾種。
焦尾琴
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焦尾琴,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與其他三張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皆因此琴系東漢名人蔡邕所創製。《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後因稱琴為焦桐。
泗濱浮磬
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
泗濱浮磬出自《禹貢·徐州》,意為「泗水邊上的可以做磬的石頭」,編磬用的石料,以古徐州的泗濱浮磬質地最好,這在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禹貢》有明確的記載「海、岱、淮惟徐州。我國著名訓詁大師孔穎達解釋「泗濱浮磬」說「泗濱,泗水之濱。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石水上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
錞於
銅製打擊軍中樂器
錞於,亦作錞釪、錞。我國古代銅製打擊軍中樂器。現發現最早的作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漢代。錞於形如圓筒, 上部比下部稍大,頂上鈕。鈕多作虎形, 故常有「 虎鈕錞於」之稱。有人認為,具有虎鈕的錞於應屬古代巴人遺物。已發現的青銅錞於多出於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區。
抓鼓
赫哲族民間樂器
赫哲族民間樂器。是赫哲人跳宗教祭祀舞薩滿時所用的伴奏樂器。抓鼓鼓框高5釐米,採用樺木板條彎成鴨蛋形。單面蒙以鹿皮或犴皮,鼓面大小各不相同,一般長徑為 60釐米左右。鼓框以交叉成十字形或米字形的皮條繃緊,有的鼓還將皮條控系在一個位於鼓背中心的圓形鐵環上,鼓框一側置有一條彩穗為飾。
唎咧
黎族吹奏樂器
唎咧,即「口蕭」,黎族吹奏樂器。黎語稱「唎咧」。流行於海南島各地。由七個從細至粗的竹管套接而成。嘴在內,全長約20釐米,上細下粗,共六個按音孔。最上一節細竹管削劈出一片薄竹,作為吹奏竹簧,或在竹簧內插入麥杆片或樹葉片以吹奏。唎咧外形和嗩吶杆相似,是由若干節大小不同的短竹管,由小到大套接而成,相傳已有幾百年歷史。
小忽雷
彈撥弦鳴樂器
大忽雷,中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因其發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稱龍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歷史較久遠。民間流傳甚少。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唐代製作的小忽雷一件,被譽為稀世珍寶。故宮博物院藏見於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曾被清康熙年間著名傳奇劇本《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所得,兩弦軫上刻有他的題詩,他還為此創作了一部《小忽雷》劇本。
敔
擊敔使演奏停止
敔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在樂隊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條刮奏,用於歷代宮廷雅樂,表示樂曲的終結。演奏中和韶樂時,奏者立於敔側,以劈成細莖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發出聲音,作為中和韶樂的結束音。中和韶樂中設敔一架,如果僅從音響審視,它並不突出,但它卻以奇特的形制和演奏方法而成為宮廷雅樂中的重要樂器之一。
薩滿鼓
棰擊膜鳴樂器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北方民族的先民曾在貝加爾湖沿岸、蒙古高原和大興安嶺等處的巖壁上,刻畫了薩滿巫師手執薩滿鼓舞蹈的形象。到了元代,薩滿歌舞藝術得到高度發展,步入巔峰時期。近代多用圓形的薩滿鼓,鼓面直徑50釐米、鼓框高5.5釐米。單面蒙以牛皮或蟒皮,背部置鐵製或皮繩編制的圓環,以鹿、狍的前小腿或藤棍為鼓棰。
作者:荼蘼178